餐饮业的数字化改造,大数据助其回归匠心专注产品
两年前,用手机点餐对餐饮行业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但两年后,这种新鲜也只是大巫见小巫了。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我们快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今大数据也触动着餐饮行业管理者的神经,搅动着餐饮行业管理者的思维。
对于餐饮市场而言,在愈演愈烈的商业繁荣背后沉淀了一组庞大的数据链条,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今天,互联网的高度渗透,使得餐饮从业者不得不重视大数据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3.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比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除工作餐外,51.1%的受访者表示每周在外就餐2-3次,每周外出一次或一次一下的占整体的38.8%,而3.9%的消费者几乎天天都在外用餐。在消费者最关心的外送服务问题中,送餐速度排在首位。在支付方式上,现金支付的比例从39.3%大幅下降至20.3%,第三方平台支付和刷卡消费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由于餐饮行业竞争激烈而又利润微薄,要想成功实属不易,因此如何把握住大数据这个风口,不仅关乎利润更关乎生存问题。
纵观现在的餐饮行业,许多从业者通过饿了么、美团等线上平台拓宽消费群体增加营收。其实这只是打通了大数据下的传播环节,而大数据的真正价值不止于此。只有无缝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O2O闭环才是企业能否踏入大数据时代的关键。
在大数据运用到餐饮行业前,餐饮业引流主要包括团购和订餐两个渠道。要知道团购的引流方式简单粗暴,就是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但团购引流粘性极差,不仅牺牲了团购那部分的利润,而且带不来消费者的回头率。但大数据挖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餐饮业除了在平台上完成订餐、点菜、支付等功能外,还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数据,通过线上工具与云服务器、CRM、餐饮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无缝闭合回路,依靠云计算功能处理、转化数据,有针对性地运用大数据进行推广和促销,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的作用,让粉丝参与到服务改进、菜品改进中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并提升商家的销量和形象。
通过收集用户的主动需求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喜好,大数据不仅能为用户智能推荐解决上哪里吃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餐饮店控制店内人流,提升用户的用餐体验。同时更重要的是,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体验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解析出消费者最喜欢的菜品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挖掘出消费者对商家的期待进而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让餐饮企业回归匠心,专注食品本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从过去经营商品的思维,转向以人为核心的经营顾客,而大数据时代正提供了观点转型的最好时机。大数据让餐饮行业一对一营销、个人化营销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成为一种基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