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青少年的真正需求?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对于残疾人群体来说,什么才是他们真正的需求呢?他们也是社会中的群体,也需要得到我们更多的关爱。对此,团北京市委用了三个月时间走访了18家机构,展开了对北京近十万残疾青少年展开调查。
为了解这9.9万人的需求,团北京市委历时3个月走访了特教学校、志愿组织、康复机构、就业单位等18家组织机构和深入残疾青少年家庭开展抽样调研。此次市场调查共发放问卷752份,回收654份。并对36人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涉及在校学生、助残协管员、社工、待业青年、盲人按摩师等。
在北京的半年里阿敏几乎不出门,这在她还能走路时根本无法想象,“我担心卫生间没有坐式马桶,曾连续八小时不能上厕所。我根本没法坐公交车,因为上不去。也害怕地铁的无障碍设施无法使用,更担心出租车拒载。”盲人丽娜对从单位到家的路非常熟悉,但她从不走盲道,“因为常常会被停放的自行车、横着的私家车、摆放的小摊或电线杆占,让我心惊胆战。”自闭症孩子南南的妈妈总是避免带南南外出吃饭,“我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对南南指指点点,甚至请我们离开饭店。”这样难堪的时刻,通常发生在南南大声讲话或行为异常时。
“我保证北京近10万的残疾青年听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不会感到意外,这些早已司空见惯。但可贵的是,面对有些骨感的现实应是还没等你说完他们就已经会心地点头微笑了。”从大学起就从事助残志愿服务的小方说到,这些还只是残疾青年群体的一小部分需求。
在盲校时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丽娜强调,不要再追求什么梦想,你出来只能从事盲人按摩。“1700万的盲人,你告诉他们这辈子只有一条出路。梦想还没开始就被遏止,你不觉得很可怕吗?”提起这十几年前的经历,丽娜仍然有些激动。毕业后做了3年推拿,丽娜决定改变轨迹。但问题接踵而来,当尝试申请继续学习时没有学校愿意接收。
调研报告统计,残疾青年就业率明显低于其他群体。扣除在校学生(227人),受访者中247人有工作 ,占59.2%。此外,残疾青年就业途径也非常有限。希望通过残联就业服务机构找工作的有220人,占34.2%;希望通过熟人介绍的有193人,占30.0%;倾向于通过网络的有162人,占25.2%。
在接受此次调研的受访者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1.9%。像丽娜这样高中(含职高、中专、技校)学历的占比例最高,达38.5%。残疾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较为普及,但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比例比较低。调查发现,残疾青少年群体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比较强烈。受访者中认为有必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达460人,占71.4%。
收入低也是残疾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家庭月收入方面,选择的受访者1001—2000元占24.7%,选择2001—3000元和3001-5000元均为22.4%;5001元以上的仅14.9%。同时,在残疾青少年承受的压力方面,选择经济压力的占23%,大大超过了学习压力(占14.4%)和工作压力(占14%)。
在此,对于残疾人的内心需求,你是否有了跟多的了解?对于残疾人,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帮助。这样,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