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生满意度调查:社会治理最满意
现在已是12月底,2014年马上就要过去。对于即将过去的2014,政府部的民生工作做得如何?人们对中国梦又有怎样的期待?近日上海展开了有关民生问题的满意度调查表,由社会工作党委联合解放日报和神州市场调查公司主办。其主旨在于了解市民最关心以和最满意的民生问题,还有哪里是需要尽心善的。利用此次调查,为改进与民生相关的社会建设提供方向和决策支持。
此次调查采用PPS抽样法和系统抽样的方式进行,对本市5100位市民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其中男性占比50.3%,女性占比49.7%。年龄方面,18~29岁占比24.7%,30~39岁19.9%,40~49岁17.7%,50~59岁16.8%,60~69岁14.2%,70岁及以上6.6%。本市城镇户籍占比74.2%,农村户籍占15.4%,非本市户籍10.4%。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对部分问题进行了补充调查访谈。样本接近当前上海总体人口特征,能够保证结果的代表性。
总体评价:服务温暖、安全有保障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对民生现状基本满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民生环境和生活水平这四大方面看,市民对治理仍然最为满意,得分为69.69分。与治理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从去年的第三上升至第二,得分69.28。民生环境68.50分位列第三;生活水平得分为67.40分排列第四。
四个方面分解为16个具体项目,满意度前五的是社区服务、公共安全、教育水平、文化生活和政府工作。其中社区服务、公共安全、政府工作这三项均为社会治理的内容。而今年排在最后的分别是收入分配、消费能力、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社区服务被受访者称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区承担的服务职能越来越完善,居民已离不开社会保障业务的办理、社区卫生服务等社区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是几间屋子,唱歌跳舞、打拳等也扎根于社区。张阿姨表示:“现在的社区服务比从前好很多,我们办社保卡、报销各种费用在小区里就能解决。我儿子上大学,兵役登记也在社区里,很方便。”上海的公共安全也被市民所信赖,不仅有完善的网格化管理,形成街道、道路、各类车站码头、社区的安全管理体系,更有许多志愿者参与其中。
十大民生热点:食品安全与空气改善为首
民生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与民生相关的项目也不少。那么这一年上海市民最关注民生问题有哪些?通过对74项具体民生内容的关注情况进行分析,今年上海市民最关注率的十大问题是:食品/药品安全、看病支出(医疗保险和水平)、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治安环境、劳动报酬、物价、养老保险、可支配收入。其中,食品安全、看病支出和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成为民生热点前三位。尽管市民表示食品和药品安全相对去年有所进步,但仍处下游,食品药品的安全工作距离百姓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2014年食品安全得分为3.02(总分为5分,下同),高出去年0.23分。满意率达32.9%,增涨8.3%。药品安全得分为3.15,高出去年0.14分。满意率达36.9%,增涨7.4%。
当前食品安全主要有三大挑战:一、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程度偏低,食品产业链太长。二、部分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和诚信意识有所欠缺,甚至知法犯法。仅去年被注销、吊销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执照就超过了1.3万张,同比增加了34.70%,抓获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嫌疑人增涨了近一倍。三、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力度还不够,发现问题能力还偏弱,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需提高。
民生服务机构:好评差评看是否贴近市民
政府的民生工作由相应的机构、部门和单位负责实施,市民对这些部门机构的工作是否满意?调查显示,市民对经常打交道的机构较为熟悉,大部分市民对熟悉的机构的好评较多。在“经常打交道的机构”中73.0%的受访者表示常接触居、村委,其次是物业、社区生活服务、卫生服务、事务受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均有接近3成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接触,而街道司法所、城市行政管理执法队伍与受访者接触率最低,不足3%。在这些机构中,居民表示他们最满意的包括:居、村委(75.1%)、社区生活服务中心(28.0%)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25.2%)。2013年,居民对居、村委的满意度仅63.5%,而对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满意度却有27.0%。这可以看出,居民对常接触的机构满意度较高,而较少接触的机构则较低。这肯定了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但对未接触过的机构便未必会给出满意评价,这可能是部分机构得分低的原因之一。
实事项目情况:健身设施打发,垃圾分类不给力
政府每年都会推出一些实事项目惠及民生。最初的项目主要是补偿长期拖欠的城市建设项目的硬件工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实事项目也越来越重视民生需求。从第二、第四季度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有13项实事项目的实施均有明显成效。其中8项已被一成以上的受访者认可,超三成受访者享受到了惠。27.9%的受访者表示“新建健身设施、体质监测指导中心”这一项目成效最明显,享受此实惠的百分比从第二季度的26.6%到第四季度的54.4%。另外,有23.1%的受访者表示社区事务中心的延伸服务让他们感到了变化,18.2%的受访者表示老旧小区的消防专项改造让他们感到安全,18.0%的受访者表示冷鲜禽流通安全信息系统的推广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努力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仅4%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拥有成效,认可度最低。相关人士表示:尽管垃圾分类一直在推广,但具体的实施还是无法持之以恒的激励机制和引导办法,因效果就比较差。
十大美好愿景:民族复兴收入增加居前,食安、健康、环境要改善
市民对三年后生活水平的看法,反映了他们对未来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判断和期望。调查结果显示:47.5%的受访者认为三年后的生活水平会和现在差不多,37.2%认为会比现在好,11%表示说不清,4.2%则认为会比现在差。进一步分析来看,年龄主要在40-59岁,中学文化,月收入主要在2000-3000元。总的来说,大多数人对未来还是比较积极的。
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中国梦。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中国梦是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财富分配和社会环境。中年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中国梦是收入不断增加、物价更加合理、家庭幸福美满。老年人的“中国梦”注重食品安全、身体健康、生态环境、医疗保障和福利待遇。但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安康,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