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待遇调查

时间:2023-08-23 阅读:1867次 | 分享次数:125次
  教师,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将中华美德与知识传给下一代。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也需要生活,教师在乡村的生活会如何呢?
       从前年9月到去年12月,我们四名来自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保定学院的青年教师组成了调查小组,对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住房及医保状况进行了走访,详细了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待遇及河北的住房、医保政策在教育基层的实施状况,并对目前河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收入、住房和医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河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及医保政策主要是由教师所在区域的同级财政负责,每个地级市内部的差异较小。于此结合调查小组成员的社会资源分配情况,本调查涵盖了石家庄、邯郸、张家口等7个地级市。样本既体现了地级市内部的共性,又体现了其间的差异。同时为了保证样源的广泛性,调查小组成员利用河北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设立了跨行政区域调查点,对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可以说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河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住房及医疗保障的基本状况。
  此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发放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小组成员分赴各调查点,对调查点全体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就调查问卷中未能反映的情况及基层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访谈,这有助于调查小组取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有效问卷257份。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在收入待遇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无拖欠情况,但提高工资的呼声突出。医保方面,制度较为健全,但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不到位、实施效果差等问题。住房方面,其特点是家庭收入的不同、距离县城的远近及子女的教育情况等因素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
  工资逐渐提高但速度略慢,透明度需加强
  访谈中所有受访教师均表示,近年来工资均按时发放,无拖欠现象。另外,伴随着河北经济的稳步增长,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从2000到2013年,工资的平均水平从700元左右升至2000元左右。46%的受访教师工资在1000—2000元,40%的受访教师工资在2000—3000元,10%的受访教师工资在3000元以上。但仍有4%的教师在1000元以下。
  尽管工资在提高,但大部分受访教师对于目前的收入水平并不非常满意。相对当今的物价、房价,工资的涨幅度慢于基层教师的普遍预期。统计分析发现,受访教师所在县城的房价大部分处在2000—3000元,少数甚至达到3000元以上,基层教师的月工资不足以购买一平方米住房。与物价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家庭消费支出状况在不计算住房情况,一个基层教师的月工资收入也仅够维持基本的家庭支出。此外,在访谈中我们得知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基层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延长工作时间,节假日加班现象较常见。工资收入与基层教师的付出不相匹配。可以说实现工资较大幅度上涨是基层教师最主要、最迫切的诉求希望。
  目前河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均通过银行卡方式发放。但受访教师均反映,工资发放的透明度低,教师拿不到工资明细表,不了解应发工资数额及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扣款明。这直接导致基层教师对包括医保及住房公积金扣款在内的任何扣款不信任度增加。这既影响了教学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
  医保政策健全但宣传差且不透明
  调查小组发现,受访教师都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每位教师均有医保卡,医保卡个人账户定期打入款项,不存在拖欠。但教师普遍对医保的缴纳额度及重大疾病保障政策缺乏完整和系统的了解。根据调查数据,在257份问卷中仅7人对医保的缴纳额度及重大疾病的保障政策“完全了解”,108人表示“基本了解”,剩下的142人仅“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在重大疾病的保障政策方面“关注,但不清楚”的教师人数占到了66%,“十分清楚”和“基本清楚”的比例仅为1%和26%。这反映了河北医保政策在基层的宣传力度较差,政府缺乏透明度。由于教师无法看到收入明细表,无法得知医疗保险的缴纳额度,也无法看到相关医疗保障的政策性文件。同时关管理机构并未在基层进行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基层教师缺乏了解途径。调查中有66%的教师希望更多地了解重大疾病保障政策。
  体检制度不全,效果不理想
  基层教职工的定期体检制度尚不健全,在调查小组走访的3个调查点中,两个调查点有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一个调查点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尚未建立。尽管两个调查点对教职工进行定期体检,但实施效果很不理想。体检主要是在乡镇医院进行,由于体检设备缺乏体检项目也主要为身高血压常规等常规项目,无法对教职工进行全面的检查,无法起到很好地“早发现、早治疗”效果。
  医保定点少,报销手续烦琐
  目前所走访区域依然没有实现医保定点门诊及零售网络对乡村地区的全面覆盖。在被问及医保卡个人账户余额是否满足日常购药及门诊所需时,有4.3%的受访教师感觉明显不足,57.5%的教师认为基本满足甚至尚有剩余。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要去县城才能用医保卡,这对于离县城较远的教师机器不便。为方便起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用现金购药。这既加大了经济压力又造成了医保账户资金的闲置,医保政策并没发挥作用。另外,部分教师反映重大疾病医疗费用的报销手续烦琐,报销的比例和简易程度均差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他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
  农村教师医保观念应再加强
  调查显示在242位拥有子女的教师中有63人没有为城镇户口的子女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5人没有为农村户口的子女投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及为何不投保时,大部分教师认为“没必要”或“不了解”。可见基层教师的保险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农村中小学教师为自己及家庭成员投保的商业保险情况也可以得出一致结论。在257位被调查教师中仅6人的年家庭保险支出总额超过3000元,31人在1000—3000元,33人在1000元之下;剩余的187人没有为家庭成员投任何形式的商业保险。这无疑削弱了教师及其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一旦发生疾病风险家庭将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
  家庭宅基地住房和自购商品房为主
  目前基层中小学教师流动较小,基本在家庭所在地任教。调查中仅11人目前租赁住房居住,37%的教师目前住在父母或配偶的宅基地建房,46%的教师已购买商品房,另外少数基层中小学进行了集资建房。例如在定州调查点的教师所在中学已进行集资建房。问卷调查显示,13%的教师目前的住房为集资建房。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大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住房状况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县城购房意愿强烈
  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县城购房意愿强烈。即使住房问题已解决,大部分教师依然有在所在县城购房的愿望。教师县城购房主要不是为了升值,而“自住”或“退休后自住”是其主要动机。与农民不同,教师为城镇户口没有宅基地和土地。因此大部分教师即便没有住房需求也需为退休后的生活打算。另外24.4%的教师出于方便子女入学的原因,选择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此外,问卷单独调查了住房支出占教师工资的比例。30.8%的教师住房支出占工资的一半以上,仅16.6%的教师住房支出占月工资的10%以下。由此看出,即使目前在父母或配偶宅基地住房居住的部分教师实际上已经购买商品房。从另一个角度也印证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县城购房意愿强烈,可以说购房成本已成为已购房教师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相对于购买商品房的教师而言,享受集资建房的教师经济较为轻松,其住房支出占工资的30%—50%甚至更低。
  住房公积金制度需再完善
  总体来看,住房公积金制度不彻底,甚至有单位未给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即使正常缴纳但额度较小,40岁以下的教师月缴费额低于100元,40岁以上的教师月缴费额在200元左右。但由于没有完整的收入明细表,教师对自己的各种补贴无从得知。在实际购房时支持公积金贷款的楼盘较少,而据问卷的反馈信息中基层教师对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有较强烈的意愿:30.4%的被调查教师以向亲友部分借款为资金来源,30.4%的教师准备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23.1%的教师利用商业贷款,仅有16.1%的教师利用自有资金购房。这表明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教师购房的支持有待改进。
  总分的来说,处于农村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薪资待遇状况虽然已经在逐渐进步,但带需要进一步改善增加。作为基层的教师工作者,我们应该给与更好的政策支持。更多社会调查,就上我要调查网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