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实用性社会调查

时间:2023-08-23 阅读:1927次 | 分享次数:111次
       对于小时候,语文课上老师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如今你还记得多少?从前学习的古诗文,对你的帮助大吗?工作之后,这些古诗文对你的生活是否有影响?近日,网上的一项问卷调查专门针对了古诗文的一些相关问题做了调查。你觉得古诗文重要吗?
  古诗文该不该去掉
       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北京师范大学走访时表示,很不赞成将古代经典诗词及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小时候背诵古诗文已成为许多人的回忆,现在大家还能记得从前背过的古诗文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此次共有2035人参加,受访者中80后占45.8%,70后占25.4%,90后占17.8%,60后及以上占11.0%。结果统计分析,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受用。受访者印象深刻的古诗词有《登鹳雀楼》王之涣(62.7%)、《静夜思》李白(55.2%)、《长歌行》汉乐府(49.5%)、《悯农》李绅(48.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47.8%)等。古文名篇有,《桃花源记》(55.1%)陶渊明、《出师表》诸葛亮(53.1%)、《陋室铭》刘禹锡(44.8%)、《岳阳楼记》范仲淹(39.7%)、《醉翁亭记》欧阳修(32.5%)等。
  3/4受访者能背诵3篇以上古诗词
       丁力是北京某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他现在还能背出上百首古诗词,“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给我买了本古诗集,教我背了很多,此后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丁力喜欢唐诗和宋代散文,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他最喜欢的名句。
       尽管语文成绩普通,IT工程师刘浩宏对小时候背过的古诗文还是记得很牢,“现在背出10篇左右是没问题的。”他印象最深的是《愚公移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总想起愚公的那种坚持和韧劲儿。”
       调查问卷显示,受访者还能背出的古诗文以3~5篇(34.6%)居多,20.8%的人能背出10篇以上,20.0%的人能背出6~10篇,18.2%的人能背出1~2篇,1篇都记不全的仅占6.4%。这些篇目的背诵时期主要以小学(60.2%)和中学(59.8%)为主,幼儿园(9.9%)、大学(7.5%)、工作以后(2.4%)等时期背诵得较少。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屈晓娜介绍,小学语文课本中中低年级每学期4首诗,高年级增加到6首。其中还包括了一些短篇文言文,全都要求背诵。课本以外则有教育部要求的必背古诗85首。“我们会注意学习方法,小学还是以熏陶和感染为主,难度不大,同学们还是挺喜欢的。”
       人大附中初中语文老师刘冰亚认为,初中教学中的古诗文数量“适中”。她学校采用的人教版课本中每单元有1篇古诗词或文言文,每学期课后还有10首要求背诵。此外学校自编的自读课本中也增加了古诗文,跨度从先秦到明清,是否要背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钱志熙教授表示背诵古诗文越早越好,过了一定的年龄即使背诵下来也很容易忘掉,还是小时候背的记得最牢。钱教授还建议,诗歌的韵律、语言文字都很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能感到这种美,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理解。教学从浅显易懂开始,比如过去流行的《千家诗》、《古文观止》等选本,现仍适用于初学者。
  受访者表示要从小背诵
       在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上,40.3%的受访者表示应该“从小启蒙,背诵是童子功”,24.4% 的人认为应该“凭个人兴趣,自愿学习”,19.4%的人觉得“小时候不懂,最好长大了再学”。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72.2%受访者觉得至今受用。
童年背诵的古诗文如今想来有如何
    调查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72.2%的受访者觉得受用,其中包括“值得庆幸,受益终生”(36.8%)和“当时难过,现在受用”(35.4%)两种感受。仅19.3%的受访者觉得“现在也没啥用”。来自西安市的90后李鹤告诉记者,“初中一个暑假,老师要求我们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40首和初中生必背80首全部背过,当时觉得很恐怖,因为里面有《观刈麦》、《陌上桑》这样的长诗。我就天天背,用了整整一个假期才全部背完。”
    李鹤说,虽然当时痛苦,但现在特别感谢这位老师,“背完了那120首古诗词,我好像开窍了。之前我写作文水平很一般,在这之后,我的作文开始被老师作为范文念给全班。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我对文字的感觉也大大提高了。”钱志熙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里古诗词是发展程度最高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是汉语最精致的语言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瑰宝。学好古诗词对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审美能力、文学兴趣、人文精神的养成等多方面,都是很重要的。“诗歌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之一。像中国古代诗词这样高度发展的艺术,并非每个民族、每种语言都有的。”钱教授说。
  遇到优美的古诗文还会背吗?
      调查显示仅26.6%的受访者表示 “一定会背”,23.7%的人表示“看看就行,不会背”。44.0%的受访者坦言“想背,但记忆力已不如从前,很费劲”。钱志熙认为,我们社会对古诗词、古文的重视和学习还不够,“我认为现在的教材不是选多了,而是选得太少了。”“我期待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中小学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据我所知香港的中学里有专门的中国文学课,主要讲中国文学史。日本的中学里也有汉文课,大部分讲中国古典诗文,也有日本古代诗人创作的汉诗文。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古诗文的内容是太少了一点。”
       钱志熙建议,语文课应以学习中国语言文学为内容。方式上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至于古今中外的比重,可以讨论,但我认为,中国古代这部分应当占很大的比重。”
       古诗文毕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更何况是我们中华的精髓所在。更多社会调查,就上我要调查网(www.51diaocha.com)!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