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民意大调查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少年强,则中国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国家和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使得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分追捧。最近我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5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其中有七成受访者赞同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此次市场调查受访者中有36.7%的受访者来自一线城市,另外有41.1%的受访者来自二线,17.2%来自三线城市,另外4.9%来自四线城市及以下。同时受访者也表示,如今的学区房、移民留学和国际学校等过于热门的非理性教育投入现象也普遍存在。
七成受访者表示“合适”最好
此次的调查问卷中,为孩子选择教育资源有14.6%的受访者表示“只求最好”。但70.4%的受访者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13.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仅1.0%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北京一名高校教师刚给今年高中毕业的孩子办完出国留学手续。他表示,我国高考是“唯分数论”,过独木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的教育。国外的教育机制不同,希望孩子可以接受更多元的教育。“如果可以给他一个更好的平台,我当然想试试。”
南京译为家长的孩子刚上小学,给孩子择校时他选择了离他爱人上班较近的一所小学。“我会根据了解给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学校,而非让他上名校。我们选择的学校是小班教育,很适合我的孩子。而据这位家长了解,其他一些家长则各显神通将孩子送入了当地名校。据他讲,南京外国语学校是南京家长眼中最好的中学。当地一所小学好不好,一个重要指标是小学毕业学生被南外的录取数。拉萨路小学、力学小学和琅琊路小学是南外每年录取学生最多的三所学校,被称为“拉力琅”,而其他普通小学进入南外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
北京一名家长告诉记者,当初买学区房时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但也只顾及到了小学,现在所在的学区初中只属于二流一类到二类的学校。对此他表示会量入为出,不会为了追求最好的学区房而孤注一掷,放弃太多。
浙江宁波一名家长认为,选校时离家近是首要条件,然后就是学校的管理、,老师的品德等。“现在课外兴趣班不少,开始我们也很盲目,怕错过孩子的发展机会。但在慢慢的摸索中渐渐发现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兴趣家长也应多参与。”
调查中过半受访者(59.5%)赞同选择教育资源应以适合孩子为先,其次是教育质量(42.2%)和孩子的兴趣(41.1%)。事实上,受访者也承认,学区房(52.1%)、移民留学(51.1%)、国际学校受追捧(42.5%)、盲目报培训班(38.5%)、一味追求重点名校(35.6%)和国际夏令营低龄化(30.9%)等非理性的教育投入行为扔普遍存在。
为何家长执着于教育资源
问卷调查报告显示,53.6%的受访者表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对非理性追求影响比较大。51.7%的受访者认为应试教育“唯分数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50.5%的受访者归罪于“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29.2%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服务中介越来越多;26.1%的受访者称家长对孩子的未来缺乏理性规划所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认为,现在家长的选择很多。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幼儿园和高中是放开的,放开后相对丰富的资源给了家长更多的空间。每一家庭的状况不同,家长从自身状况考虑很难说理性不理性。“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总体较高,很多家长接触的教育理念也比较先进,但客观上也造成了部分家长的盲目和跟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指出,现在家长对教育资源的判断很狭隘,认为所谓资源就是重点中学、著名大学。实际上教育资源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概念,绝不只是学校教育。资源是客观存在,教育、设施、服务也都是资源,“前提是,家长要有基本的判断力,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她还表示,教育是有差异性的。不是占有了好资源就能有好的教育结果。“孩子本身没有投入,再好的学校也没用。孩子非常努力,但跟学校整体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差较远对孩子也不好”。
“一些家长对自身职责的理解过于简单化,给孩子把该花的钱花了,给孩子争取到了别人都想上的学校,孩子学得好不好不是我的责任。”史静寰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盲目跟风,花了很多钱,但是给孩子提供了对其成长发展并不直接产生作用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某种程度上说,对孩子也可能形成了伤害。
调查发现,65.8%的受访者认为应理性地为孩子选择教育资源,不要盲目跟风以最贵为最好。对此,20.9%的受访者持反对意见,还有13.3%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
家长如何才能理性选择资源
调查中,54.4%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首先建立理性的教育理念,42.2%的受访者建议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对学校的选择中来。其他建议分别为:择校要有长远前瞻性(39.3%)、注重家庭沟通(38.8%)、对所选择的学校进行充分了解和充分体验(35.8%)、不盲目跟风攀比(27.1%)。
有家长表示,初中讲究优质均衡,高中讲究优质特色。家长择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选特色、选课程。另外,家校间该加强交流沟通,不同学校的特点不一样,对孩子的要求也不一样。家长要眼光放远一点,起点相对普通一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让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清华研究院副院长认为,对孩子来讲家长就是最好的资源。家长如果可以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及特点,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扮演好角色就是最好的开始。但现在不少家长无法从孩子的言行中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和特长。不是自然的关心爱护就能转变成好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成长当中家长也要学习做好家长。好的教育是匹配式的,家长要将孩子的学习能力充分挖掘,自然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习方式形成了,将来对资源的使用、捕捉能力就比较强了,这才是真正好的教育方式。所以最好的资源不在学校,在于家长。家长的行动,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更多市场调查咨询,就上我要调查网!
七成受访者表示“合适”最好
此次的调查问卷中,为孩子选择教育资源有14.6%的受访者表示“只求最好”。但70.4%的受访者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13.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仅1.0%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北京一名高校教师刚给今年高中毕业的孩子办完出国留学手续。他表示,我国高考是“唯分数论”,过独木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的教育。国外的教育机制不同,希望孩子可以接受更多元的教育。“如果可以给他一个更好的平台,我当然想试试。”
南京译为家长的孩子刚上小学,给孩子择校时他选择了离他爱人上班较近的一所小学。“我会根据了解给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学校,而非让他上名校。我们选择的学校是小班教育,很适合我的孩子。而据这位家长了解,其他一些家长则各显神通将孩子送入了当地名校。据他讲,南京外国语学校是南京家长眼中最好的中学。当地一所小学好不好,一个重要指标是小学毕业学生被南外的录取数。拉萨路小学、力学小学和琅琊路小学是南外每年录取学生最多的三所学校,被称为“拉力琅”,而其他普通小学进入南外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
北京一名家长告诉记者,当初买学区房时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但也只顾及到了小学,现在所在的学区初中只属于二流一类到二类的学校。对此他表示会量入为出,不会为了追求最好的学区房而孤注一掷,放弃太多。
浙江宁波一名家长认为,选校时离家近是首要条件,然后就是学校的管理、,老师的品德等。“现在课外兴趣班不少,开始我们也很盲目,怕错过孩子的发展机会。但在慢慢的摸索中渐渐发现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兴趣家长也应多参与。”
调查中过半受访者(59.5%)赞同选择教育资源应以适合孩子为先,其次是教育质量(42.2%)和孩子的兴趣(41.1%)。事实上,受访者也承认,学区房(52.1%)、移民留学(51.1%)、国际学校受追捧(42.5%)、盲目报培训班(38.5%)、一味追求重点名校(35.6%)和国际夏令营低龄化(30.9%)等非理性的教育投入行为扔普遍存在。
为何家长执着于教育资源
问卷调查报告显示,53.6%的受访者表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对非理性追求影响比较大。51.7%的受访者认为应试教育“唯分数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50.5%的受访者归罪于“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29.2%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服务中介越来越多;26.1%的受访者称家长对孩子的未来缺乏理性规划所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认为,现在家长的选择很多。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幼儿园和高中是放开的,放开后相对丰富的资源给了家长更多的空间。每一家庭的状况不同,家长从自身状况考虑很难说理性不理性。“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总体较高,很多家长接触的教育理念也比较先进,但客观上也造成了部分家长的盲目和跟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指出,现在家长对教育资源的判断很狭隘,认为所谓资源就是重点中学、著名大学。实际上教育资源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概念,绝不只是学校教育。资源是客观存在,教育、设施、服务也都是资源,“前提是,家长要有基本的判断力,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她还表示,教育是有差异性的。不是占有了好资源就能有好的教育结果。“孩子本身没有投入,再好的学校也没用。孩子非常努力,但跟学校整体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差较远对孩子也不好”。
“一些家长对自身职责的理解过于简单化,给孩子把该花的钱花了,给孩子争取到了别人都想上的学校,孩子学得好不好不是我的责任。”史静寰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盲目跟风,花了很多钱,但是给孩子提供了对其成长发展并不直接产生作用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某种程度上说,对孩子也可能形成了伤害。
调查发现,65.8%的受访者认为应理性地为孩子选择教育资源,不要盲目跟风以最贵为最好。对此,20.9%的受访者持反对意见,还有13.3%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
家长如何才能理性选择资源
调查中,54.4%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首先建立理性的教育理念,42.2%的受访者建议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对学校的选择中来。其他建议分别为:择校要有长远前瞻性(39.3%)、注重家庭沟通(38.8%)、对所选择的学校进行充分了解和充分体验(35.8%)、不盲目跟风攀比(27.1%)。
有家长表示,初中讲究优质均衡,高中讲究优质特色。家长择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选特色、选课程。另外,家校间该加强交流沟通,不同学校的特点不一样,对孩子的要求也不一样。家长要眼光放远一点,起点相对普通一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让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清华研究院副院长认为,对孩子来讲家长就是最好的资源。家长如果可以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及特点,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扮演好角色就是最好的开始。但现在不少家长无法从孩子的言行中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和特长。不是自然的关心爱护就能转变成好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成长当中家长也要学习做好家长。好的教育是匹配式的,家长要将孩子的学习能力充分挖掘,自然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习方式形成了,将来对资源的使用、捕捉能力就比较强了,这才是真正好的教育方式。所以最好的资源不在学校,在于家长。家长的行动,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更多市场调查咨询,就上我要调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