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大调查

时间:2023-08-23 阅读:2106次 | 分享次数:170次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世界上有一种最好的礼物,那便是儿女的陪伴。今天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 

    昨日是母亲节,据浙江省某市妇幼保健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10月至今年3月,全市约有19万名女性晋升为母亲;全市每天有370多名“准妈妈”经历分娩的艰辛。有多少孩子会记得妈妈的生日呢?本报通过温都全媒体发布“母亲节”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70多份。受访者中有为人子女的,有为人母亲的,也有身兼母亲和女儿双重身份的,约84%的受访者年龄为20岁至40岁。76.74%的受访者表示记得妈妈的生日。

    许多90后大学生也没闲着,纷纷别出心裁地通过网络为母亲送去祝福。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很多90后大学生们在传达祝福、购买礼物的过程中,网络正在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一位大学生说道:“因为在上学不在妈妈身边,通过网络的方式显得方便快捷,妈妈也可以看到。”“当面说会有点不好意思,网络的方式委婉些”。 大学生卢宇最近他开始改用微信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他说,通过微信朋友圈里祝福既能让亲朋好友看到,也能在朋友圈中传递正能量,一举两得。目前朋友圈里已有了几十个“赞”,部分朋友也响应号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祝福。
    在为妈妈挑选母亲节礼物方面,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切合实际”,大多数的受访者会选择服装化妆品饰品作为母亲节的礼物,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会采取送鲜花这种传统的方式。“送花既不实用也不长久,不如衣服化妆品这样的来的实在。”准备坐长途回家的苏灿晃了晃手中的礼品袋说,“这是我给妈妈买的裙子,以前逛街看到的。因为品牌货比较贵,她一直舍不得买。我回学校后就上网店找,最后用兼职赚的钱买下了这条裙子,她一定会喜欢的。”当问及“对妈妈的生日是几号”、“母亲最爱吃什么菜”等问题时,大部分90后大学生依然能对答如流,有的受访者还自豪地表示:“我在家里很孝顺,根本不需要妈妈担心。”昨日市场调查问卷显示,相对于儿女精心挑选的各种温馨礼物,妈妈们特别是中老年妈妈们,最爱的礼物其实还是子女的陪伴和尊重。

    但“你记得妈妈的生日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23.26%的受访者选了“不记得”。“我记得妈妈的生日,我会自己动手做卡片,用零花钱买项链送给妈妈。”今年12岁的受访者林同学这样说。但40岁的张女士却略显遗憾:“我妈的生日我记得,可我儿子却不知道我的生日。”母亲的生肖、年龄、讨厌的事物、兴趣爱好、喜欢的颜色、口头禅、喜欢的美食这七大生活细节,又有多少子女知道呢?调查显示,只有约7%的人对这些细节了如指掌,一半左右的人表示了解3项以上。
    孩子在小时候对妈妈的感情是依恋;青春期开始嫌妈妈唠叨;长大后才慢慢体会到母亲的辛劳。在孩子眼中,母亲的形象到底如何?网上调查显示,“勤劳节俭”是得票最高的母亲形象,“很唠叨”获得第三名。“妈妈管得严,我做什么都要问,而且一件事会说好几遍。要是晚点回家,还会接到‘夺命连环CALL’。”22岁的受访者王小姐抱怨说。俗话说“子不嫌母丑”,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眼中的妈妈是否需要改进?调查中,票选前3的选项都是关于多学习新鲜事物方面。36岁吴先生的妈妈62岁生活在永嘉农村,一辈子吃苦耐劳,人也很朴实,对邻居很热情。“但是我妈脾气不好难沟通,和她没什么共同话题。每次聊天就是叫我多注意身体,赶紧生个孩子之类的。”吴先生说,虽然有些难度,但是希望母亲能开拓生活圈子多学习新事物。
    你会如何为母亲过节?“打电话或短信问候”是受访者首选的方式,其次也有不少受访者选择“送礼物”、“安排一家人一起吃饭”。8.62%的人选择“什么都不做”。“作为母亲,你希望怎么过节?”大多数受访母亲选择“子女好就行,什么都不用”。“和子女去旅游”是母亲们选得最少的过节方式。51岁的王女士说:“旅游太破费了,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

    漂泊他乡、求学远方的游子们,你回去陪伴母亲了吗?你也许会说工作和学习太忙,抽不开身;你也许会说路途太远,受不了舟车劳顿;你甚至会说母亲很体谅你,叫你不要分心,把工作干好、学习搞好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可是母亲对儿女的思念,就如绕过千山万水的无线电波,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游子的身边。面对这样一种无声、无形的呼唤,你作出回应了吗? 相比过去,我们处在一个物资丰富的时代,祖父辈也大多不用为衣食发愁,不再盼望儿女回家为他们买这送那。然而浓浓的父爱母爱,尤其是母亲对儿女的牵挂,绝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淡化。相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子女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时间明显减少。我们需要有一个特殊日子来感恩,用“最好的礼物”来表达反哺之义。忙碌的儿女,请抽出一点空给母亲打个电话捎上一声问候吧!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