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新华网北京4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林 喻珮)4月2日是为纪念安徒生而设立的“国际儿童图书日”。记者走访图书市场调查、图书馆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发行速度迅猛,原创图书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但儿童阅读领域仍存在大量“新疾旧患”,儿童阅读倾向单一、电子产品侵占阅读时间、劣质图书等问题仍未得以解决。
“动漫”火热 “文字”遇冷
记者在湖北省图书馆少儿部看到,许多小朋友在动漫区域流连忘返,眼巴巴地找寻那些熟悉的图书封面,并拉着工作人员的衣角询问为何没有自己喜爱的漫画。对此湖北省图书馆少儿部主任方芳很无奈,她说:“我们不鼓励看漫画书,可是这一块的市场需求毕竟很大,我们不能打消孩子读书的积极性。”方芳说,如今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其实并不多,许多小朋友都爱看卡通漫画之类的读物,甚至一些初中生还在看。即使湖北省图把购买卡通漫画的数量严格控制在所购童书总量的一成左右,并且倡导漫画书阅览为主、外借为辅,仍然难挡卡通漫画被一抢而空的狂热现状。
记者在湖北省图书馆发现,与火爆的动漫区图书相比,其他区域的儿童图书与之相比则显得冷清的多,并且在人文、历史类书籍区域里不少孩子也并不是自发前来阅读,而是一个孩子至少在两名家长陪同的情况下挑选书籍。不过,记者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耐心给孩子推荐并讲解图书,更多的情况则是打着“看书”的由头游玩,有时连基本的安静的读书氛围都难以保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在学校里成绩较优秀的小孩也都是广泛阅读、广泛涉猎,无论文史、理工、自然、科学什么类型的书籍都会去看。”方芳说,“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带孩子来图书馆成了他们消磨时光的一个方法,并没有真正关注孩子们的阅读。”
世界名作稀少 低端图书唱主角
内容良莠不齐是儿童图书长久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记者在调查问卷采访中发现,虽然我国在图书种类上,国外有的品种中国也都有。小说、童话、百科、图画书、各种玩具书等品种齐全。但是大量低端粗制图书充斥市场,很多世界著名儿童作品国内儿童却难得一见。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儿童作品出版属于微利行业,图书定价较低,很多著名的图书商不愿意把版权卖到中国。
“作为读者,我也希望书价低。但是,和国外比,中国的书价已经是较低的。价格虚高的现象是个别书商做高定价图书,低折扣销售所造成的错觉。实际上中国出版行业是微利行业。”
白冰说,在中国,一本书的平均纯利润是6%,最多不超过10%。在和国外出版社商谈引进外版书时,由于我国书价过低,对方不愿意把好书的版权卖给我们,长此以往,会影响我国图书产业发展,影响和国际接轨。
“有些家长愿意花40元钱给孩子买哈根达斯,却不愿意花20元买本书。这是理念的问题。”白冰说,我们既要让读者得到实惠,也要允许出版社有微薄的利润,定价要合情合理,读者才能得到物美价廉的好书,得到很好的阅读服务,出版社才能生存和发展。
电子产品“入侵” 儿童阅读时间被侵占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碎片化的浅阅读不仅影响了成年人,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儿童的阅读方式。如今小朋友不再沉浸于“书香”,而是更喜爱具有直接感官功能的电脑、手机、平板电脑。
7岁的王泽远每天放学回到家就抱着iPad玩游戏,常常连父母喊吃饭都不予理睬。这点让他的父母很苦恼,他们在iPad里面安装了很多益智的学习软件,但是孩子只要一接触到电子设备首先点开的仍然是游戏。“我们不想把iPad强行藏起来,否则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更糟了。”王泽远的妈妈说。
记者通过调查报告发现,虽然沉溺于电子游戏的孩子不在少数,但不少图书出版商还是将目光投向了移动阅读这个领域。
专家认为,开拓一些新的游戏功能、培育新的阅读方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家长应悉心陪伴和指导孩子进行数字阅读,引导孩子合理分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因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而造成视力损伤或“提笔忘字”。
一个统计:最近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以下简称“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为77.0%,比2011年下降1.6个百分点,同样下降的还有未成年人的人均阅读量,2012年为5.49本。人们不禁要问,是孩子真的不爱阅读,还是我们给孩子的书出了什么问题?
数字阅读躲不开,好书从未离开纸
“阅读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9~17周岁未成年人上网。对儿童来说,由于家长约束,上网频率并不高,网络阅读暂时不能动摇纸质阅读的地位。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率和手机阅读率也随之提高,其中17周岁人群的手机阅读率高达52.5%。 数字阅读时代,孩子躲不了。
以出版儿童读物见长的海豚出版社,已经申请了出版光盘的权限,在做童书时也尽可能多配一些多媒体材料。社长俞晓群说:“儿童好奇心强,生动的多媒体数字阅读完全跳出了纸质阅读的概念,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传统出版社现在比较被动,一般作为数字出版社的内容提供商,但不能盈利。”
相比数字阅读方式的影响,俞晓群更担心的是纸质书自身的品质问题。“数字读物更多是历史猎奇、名人轶事、青春文学等,很多看过了就扔。真正的好书并没有离开纸质书本。”俞晓群说,“但是儿童读物出版的门槛太低,几个人搭个工作室就能出,所以有个词叫‘攒书’。现在市面上有的儿童读物,比如唐诗宋词、儿童文学等,谁都可以卖,谁都卖不多。我们希望改变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