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学校应给学生自由
最近网上调查中看到关于,好学校应该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这个话题。” 三中全会《决定》释放的信号进一步表明,堡垒迟早会被攻破。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像一家大型的超市,学生就像顾客,能在其中各取所需。学校要做的,应该是尽己所能开发、提供多元、适合的课程产品吸引学生们选择,而不是强制性的把他们圈在一个个的教室里。
前不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解读这一方向时举例说,有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参加了社会化的英语考试,成绩非常不错,他可以不上高二、高三的英语课,“可以去操场上跑步,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搞一些课题研究”。他还强调说,高中每一个学生将拥有自己独立的课表,“我们期盼多年,这一次必须实现”。很显然,新一轮教育改革突出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选择”。
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严重缺乏选择性,只能遵循指令而行中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走出这个怪圈:学校被上级管得过死,学生被学校管得太严。一些校长会抱怨检查、评比太多,没有选择教师的权利,甚至无法做主为学校购买什么样的图书,导致大量“垃圾”占据图书室等等。而他们中的一些人一旦面对学生,又会把上级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变本加厉的转嫁给孩子们。
几乎不能有选择,导致了教育的一大问题:把不同的人培养成了同一种人。无数个性格、天赋、兴趣、生活经历迥异的学生,以高度相似的方式接受教育,读同样的教材、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连体育课也不例外。
这样的学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工厂,一个个不同的孩子来到这里,经过学校几年十几年的打磨,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棱角,变成了相似的产品:他们虽然长着不同的脑袋,却难以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甚至连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都不清楚,所以才会出现每年数百万人一窝蜂报考公务员的奇观。
调研报告中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人生是一枚硬币,正面是选择,背面一定是责任。只有交给学生们选择的空间和权利,他们才可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