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据文化和旅游部预测,2025 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国内旅游人次将突破 8 亿,同比增长 12%,旅游收入有望超 7000 亿元。但伴随出行热潮,“景区拥挤”“交通拥堵”“服务体验落差” 等问题仍困扰游客,超 60% 的消费者表示 “双节出行需提前 1-2 个月规划”,需通过国庆中秋双节旅游市场调查明确市场需求变化与待优化方向,为游客出行与行业服务升级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
线上问卷:通过旅游类 APP、社交平台(微信、微博)发放问卷,样本中 “家庭游客” 占比 58%、“情侣 / 朋友结伴” 占 32%、“ solo 出行” 占 10%,覆盖 18-65 岁各年龄段,确保人群代表性;
线下访谈:在故宫、黄山、三亚亚龙湾、成都宽窄巷子等 15 个热门景区,针对 “景区体验、服务满意度” 与游客深度交流,挖掘问卷未覆盖的隐性需求;
数据支撑:结合携程 “双节旅游订单报告”、高德 “交通拥堵大数据”,验证调研结论的客观性,如热门目的地订单增长数据、高速拥堵时段分布等。
核心调研结果分析
(一)出行行为:短途深度游成主流,错峰出行意识增强
出行距离:68% 的游客选择 “周边游(车程 1-3 小时)” 或 “省内短途游”,仅 32% 选择 “跨省长途游”,较 2024 年长途游占比下降 9%。
出行时间:72% 的游客选择 “节前 1-2 天出发” 或 “节后返程”(如 10 月 5 日后返程),避开 10 月 1 日、10 月 7 日交通高峰。高德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 1 日全国高速拥堵峰值较 2024 年下降 15%,错峰出行效果显著;
消费预算:人均旅游消费集中在 “3000-8000 元”(占比 62%),较 2024 年增长 18%。其中,“住宿费用” 占比最高(35%),游客更倾向 “特色住宿”(如民宿、主题酒店、景区内住宿),选择 “五星级酒店” 的游客占比仅 12%,“中端品质民宿” 占比达 58%;
消费偏好:“体验式消费” 支出占比提升至 40%,远超传统 “门票 + 餐饮” 消费(占比 35%)。热门体验项目包括:文化研学(如故宫非遗体验、西安兵马俑讲解)、户外休闲(如露营、徒步、骑行)、本地美食探店(如成都火锅 DIY、潮汕牛肉丸制作体验);
目的地类型:
文化类目的地:西安(兵马俑、大唐不夜城)、北京(故宫、长城)、南京(夫子庙、明孝陵)仍稳居 “传统热门 TOP3”,但游客更关注 “深度文化体验”,如预约 “故宫深度讲解” 的游客占比达 65%,较 2024 年增长 23%;
小众目的地:“非遗古镇”(如安徽宏村、浙江乌镇)、“生态景区”(如青海湖、云南洱海)、“乡村旅游点”(如江西婺源、贵州肇兴侗寨)订单同比增长超 50%,核心因 “避开人流”(72%)、“体验原生态生活”(68%);
高频痛点 TOP3:
景区拥挤:58% 的游客反馈 “热门景区核心景点需排队 1 小时以上”(如故宫午门、黄山迎客松),部分游客因 “排队时间过长” 放弃核心景点游览;
服务配套不足:42% 的游客遇到 “景区内餐饮价格过高(溢价超 200%)”“卫生间排队”“休息座椅不足” 问题,尤其在小众乡村景区,基础设施完善度待提升;
信息不透明:35% 的游客表示 “景区实时人流数据未及时更新”“天气预报与景区实际天气偏差大”(如山区景区突发降雨,未提前预警),导致行程临时调整困难;
满意度评分:整体旅游体验满意度为 3.8/5.0,其中 “住宿服务” 满意度最高(4.2/5.0),“景区服务” 满意度最低(3.5/5.0)。
2025 年国庆中秋双节旅游市场的变化,既是消费者需求从 “‘走出去’看风景” 向 “‘沉下来’享体验” 升级的直观体现,也折射出旅游行业在供给端优化中的进步与待解难题。

调研方法
线上问卷:通过旅游类 APP、社交平台(微信、微博)发放问卷,样本中 “家庭游客” 占比 58%、“情侣 / 朋友结伴” 占 32%、“ solo 出行” 占 10%,覆盖 18-65 岁各年龄段,确保人群代表性;
线下访谈:在故宫、黄山、三亚亚龙湾、成都宽窄巷子等 15 个热门景区,针对 “景区体验、服务满意度” 与游客深度交流,挖掘问卷未覆盖的隐性需求;
数据支撑:结合携程 “双节旅游订单报告”、高德 “交通拥堵大数据”,验证调研结论的客观性,如热门目的地订单增长数据、高速拥堵时段分布等。
核心调研结果分析
(一)出行行为:短途深度游成主流,错峰出行意识增强
出行距离:68% 的游客选择 “周边游(车程 1-3 小时)” 或 “省内短途游”,仅 32% 选择 “跨省长途游”,较 2024 年长途游占比下降 9%。
出行时间:72% 的游客选择 “节前 1-2 天出发” 或 “节后返程”(如 10 月 5 日后返程),避开 10 月 1 日、10 月 7 日交通高峰。高德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 1 日全国高速拥堵峰值较 2024 年下降 15%,错峰出行效果显著;
交通方式:自驾游占比 55%(家庭游客占比超 80%),高铁出行占 30%(跨省游客),飞机出行占 15%(长途游客为主)。自驾游游客中,62% 选择 “租车自驾”,偏好 “新能源汽车”(占比 48%),核心因 “充电便捷性提升” 与 “景区周边充电桩覆盖完善”。
消费预算:人均旅游消费集中在 “3000-8000 元”(占比 62%),较 2024 年增长 18%。其中,“住宿费用” 占比最高(35%),游客更倾向 “特色住宿”(如民宿、主题酒店、景区内住宿),选择 “五星级酒店” 的游客占比仅 12%,“中端品质民宿” 占比达 58%;
消费偏好:“体验式消费” 支出占比提升至 40%,远超传统 “门票 + 餐饮” 消费(占比 35%)。热门体验项目包括:文化研学(如故宫非遗体验、西安兵马俑讲解)、户外休闲(如露营、徒步、骑行)、本地美食探店(如成都火锅 DIY、潮汕牛肉丸制作体验);
支付习惯:92% 的游客通过 “移动支付” 完成旅游消费(门票预订、餐饮、住宿),其中 “平台一站式预订”(如携程套餐、飞猪组合产品)占比 78%,游客更青睐 “一价全包” 产品,减少行程中多次支付的麻烦。
目的地类型:
文化类目的地:西安(兵马俑、大唐不夜城)、北京(故宫、长城)、南京(夫子庙、明孝陵)仍稳居 “传统热门 TOP3”,但游客更关注 “深度文化体验”,如预约 “故宫深度讲解” 的游客占比达 65%,较 2024 年增长 23%;
小众目的地:“非遗古镇”(如安徽宏村、浙江乌镇)、“生态景区”(如青海湖、云南洱海)、“乡村旅游点”(如江西婺源、贵州肇兴侗寨)订单同比增长超 50%,核心因 “避开人流”(72%)、“体验原生态生活”(68%);
区域分布:南方目的地热度高于北方,华东(上海、杭州、苏州)、华南(广州、三亚、厦门)、西南(成都、重庆、昆明)地区接待游客量占全国 65%,北方因 “双节期间气温较低”(如东北部分地区降温至 10℃以下),游客量占比相对较低(20%)。
高频痛点 TOP3:
景区拥挤:58% 的游客反馈 “热门景区核心景点需排队 1 小时以上”(如故宫午门、黄山迎客松),部分游客因 “排队时间过长” 放弃核心景点游览;
服务配套不足:42% 的游客遇到 “景区内餐饮价格过高(溢价超 200%)”“卫生间排队”“休息座椅不足” 问题,尤其在小众乡村景区,基础设施完善度待提升;
信息不透明:35% 的游客表示 “景区实时人流数据未及时更新”“天气预报与景区实际天气偏差大”(如山区景区突发降雨,未提前预警),导致行程临时调整困难;
满意度评分:整体旅游体验满意度为 3.8/5.0,其中 “住宿服务” 满意度最高(4.2/5.0),“景区服务” 满意度最低(3.5/5.0)。
2025 年国庆中秋双节旅游市场的变化,既是消费者需求从 “‘走出去’看风景” 向 “‘沉下来’享体验” 升级的直观体现,也折射出旅游行业在供给端优化中的进步与待解难题。
51调查网的优势
1、专业:专业的调查服务、研究报告;
2、低成本:提供不同场景的专业调查模板、题库,减少设计问卷成本
3、高效率:多种质控手段保证数据真实有效,多终端多场景链接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