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热点:虐猫考生被取消事业编资格

时间:2025-07-09 阅读:35次 | 分享次数:0次
通过网络舆情系统检索,综合各网站、平台热点信息,经研判分析梳理,盖洛特研究院汇整了过去一周(6月30日至7月6日)人社领域主要舆情热点如下:

热点一:虐猫考生被取消事业编资格

图片
一、事件速览


起因(2025年6月19日):桂林市人社局官网公布的名单显示,考生苏某某考取的桂林市平乐县同安镇便民服务中心,考试总成绩位列该岗位第一名。

事发(2025年6月27日):网友通过信息比对,发现其与虐猫受处分学生为同一人,随即在小红书、新浪微博、豆瓣等平台陆续有网民发帖曝光,质疑受处分学生考编资格,“虐猫学生考编”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舆情发酵(2025年6月29日):“现代快报”报道,6月29日晚,记者致电平乐县人社局,工作人员称,已接到一些反映相关问题的信息。如果这名考生确实为虐猫者本人,会根据事业单位录用考察程序去处理,不符合录用条件者则不予录用。

舆情持续(2025年6月30日):“红星新闻”报道,平乐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就苏某某的相关事情,已有考察组向学校进行了解,“现在还没到聘用的环节,要等到去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回来形成考察结果汇报给我们人社局。到时候,我们也会尽快处理这个事情的。”

官方通报(7月1日): 平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情况通报,经考察核实,根据《桂林市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第一条第四点、第十点规定,该考生不符合《公告》中规定的招聘条件,取消其招聘资格。

背景(2024年10月-12月):2024年10 - 11月,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苏某某实施虐猫行为,将5片人用某类药物碾成粉末,分次兑水投喂校内流浪猫。学校于当年12月7日依据《华中农业大学学生纪律处分规定》,给予苏某某严重警告处分。

二、传播路径分析

此次事件的舆情发文总量约17.72万 条,互动声量高达6688.67万条。主要集中在微博、客户端和视频三大平台。

图片

其中微博 (63.01%),成为信息扩散的“放大器”。它们快速转载官方通报和各家媒体的跟进报道,覆盖面最广。

产生了多个话题#虐猫考生上岸失败系道德品行等问题#、#虐猫考生被取消招聘资格 #、#虐猫考生被取消招聘资格 #、#招聘单位回应考生确系虐猫当事人#、#桂林回应虐猫考生事件 #、#虐猫考生考察若不合格将不予录取 #等十几条热搜。

图片

三、公众情绪洞察

公众对虐待动物的行为深感厌恶,再加上事业单位岗位所具备的公共服务特性,对考编人员的道德标准有着极高的期望。因此,此次事件迅速点燃了公众的愤怒情绪,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短时间内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和热议。

图片


公众的讨论的核心议题:

  • 涉事学生个人行为及考编资格

  • 高校德育成果

  • 事业单位招聘审查机制

  • 公职人员门槛要求

  • 动物保护法等多个层面

四、媒体与网民观点

媒体观点主要为:

  • 新京报:公开招聘的核心基石是公平,公平招录应置于多维视角下考量。

  • 澎湃新闻:“法者,所以定分止争”。但是,虐猫虐狗目前却没有“法”,这正是很多案件难以定分止争的根本原因所在,问题屡屡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让职能部门、当事单位左右为难。

  • 学习强国:地方当尽快对照前述规定,建立系统性、规范性规则和机制,既防止其他“苏某某”混入体制,也令相应“淘汰”行为更有依据。这么做,可以避走弯路,节省公共资源。



网民观点主要为:

  • 公共服务岗位需接触群众,道德瑕疵者可能滥用职权或危害同事安全。

  •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公职选拔底线,道德审查应严于法律标准。

  • 强烈呼吁尽快出台动物保护法和反虐待动物法。

  • 部分认为“一事不二罚”,校方已处分且未违法,社会不应永久剥夺其就业机会。

  • 认为依赖网友举报倒逼处理,非制度性审查,呼吁建立明确政审负面清单。


五、舆情启示

1、及时响应与权威信息发布是平息舆情的核心

平乐县人社局在舆情爆发后迅速启动核查程序,并在24小时内通过官方通报明确取消资格的依据,有效遏制了谣言扩散。通报中直接引用招聘公告条款,以制度文件增强说服力,避免了“模糊回应”引发的次生舆情。


2、舆情处置需兼顾法律边界与社会情绪

尽管公众普遍支持取消资格,但部分网友提出“一事不二罚”“缺乏立法依据”等质疑。人社局通过强调“招聘公告的合同效力”,将道德要求纳入岗位准入规则,巧妙规避了法律空白争议。这启示:在法律未完善领域,可通过细化行业规范、岗位守则等“软法”填补空白,为舆情处置提供支撑。


3、预防性制度建设比事后处置更重要

事件暴露出事业单位招聘中道德审查标准模糊、处分记录跨系统不共享等问题。未来需建立全国联网的诚信档案系统,将校园处分、社区评价等纳入政审参考;同时,引入第三方心理评估机构,对考生进行暴力倾向、同理心等维度测评。例如,南京大学在拒绝虐猫考生徐某某时,曾要求其提供心理健康证明,此类措施可纳入常态化审查流程。


4、警惕极端动保势力的舆情绑架

事件中,部分网友将“反对虐猫”扩大为“取消改过机会”,甚至出现对当事人的人肉搜索。处置部门需区分理性监督与网络暴力,避免被极端情绪裹挟。海口“汽车拖猫”事件中,警方对造谣者、组织包围公安机关者依法拘留,彰显了维护舆论场法治底线的必要性。



图片

了解盖洛特舆情监测服务或索要完整版深度报告

可联系客服:15980115291(手机微信同号)



企业详情介绍:


盖洛特舆情监测服务指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互联网、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渠道中的正负面舆情信息进行实时收集、研判、预警和应对等,以帮助政府、企业、组织等客户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公众舆情的服务。主要包括:

  • 舆情监测全网数据实时追踪。覆盖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论坛、博客等全场景渠道,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确保第一时间获取与客户相关的舆情信息。

  • 舆情研判对海量信息进行情感分类,精准识别正面、中立、负面舆论;通过传播路径分析、热点聚类、地域分布等维度,呈现舆情发展脉络。

  • 舆情预警:基于客户需求设定关键词阈值,触发实时预警,如微信、短信、邮件、监测系统通知。

  • 舆情分析报告:根据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特定话题或事件在公众舆论中引起的关注、情绪、态度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报告。舆情分析报告可以帮助企业、政府、组织了解社会舆论的动向和态度,为决策提供参考。

  • 危机应对支持:突发舆情时,提供应急响应,结合历史案例库生成风险评估与应对建议,协助客户快速化解声誉危机。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