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热点:工作时猝死抢救超48小时无法认定工伤
热点一:工作时猝死抢救超48小时无法认定工伤
事件概况:
2025年4月14日,荔枝新闻一则关于“工伤认定时限争议”的报道引发全网热议。事件发生在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某建筑工地工人张某某(化名)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经医院持续抢救59小时后死亡。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关于“48小时抢救时限”的规定,因超出法定抢救时间1.5倍,当地人社部门未予认定工伤。家属历经行政诉讼一审、二审及再审程序均败诉后,目前正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该案例引发网民对于“工伤认定时限”的激烈讨论。微博平台迅速形成#工作时猝死抢救超48小时无法认定工伤#(热搜榜峰值第4位)、#男子送医抢救59小时后死亡认定非工伤#及#工伤认48小时之限合理吗#三大话题矩阵。
舆情声量分析:
据监测数据,2025年4月14日至4月16日16点,相关话题在全网共产生约1.48万条信息,互动声量14.31万。
舆情正向反馈:
“48小时时限是工伤认定的必要技术标准”。法律博主指出:“猝死多因潜在疾病,若放宽认定,可能引发因病索赔的道德风险”“发病时处于“工作时间+工作岗位”:需有证据证明发病时职工正在履行工作职责(如工友证言、监控记录等)”。
舆情负向反馈:
“难道要家属掐着表拔管?”“总不能人死得快算工伤”“ECMO可维持生命体征数周,但法律仍以心跳停止为死亡标准,显失公平”“48小时”的认定标准应当修改了,这一标准在现实中已经有些违背人伦了”。
舆情简评:
反映了《工伤保险条例》中“48小时抢救时限”规定在现实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引发的伦理困境。该规定旨在界定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的工伤认定范围,防止工伤保险基金的滥用。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公众法律意识的提升,这一规定在实践中显得过于僵化,未能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境。法律应与时俱进,结合医学发展和社会伦理,确保对劳动者权益的充分保护。通过法律修订、司法解释和公众教育等多方面努力,构建更加公平、人性化的工伤认定体系。
了解盖洛特舆情监测服务或索要完整版深度报告
可联系客服:15980115291(手机微信同号)
企业详情介绍:
盖洛特舆情监测服务指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互联网、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渠道中的正负面舆情信息进行实时收集、研判、预警和应对等,以帮助政府、企业、组织等客户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公众舆情的服务。主要包括:
-
舆情监测:全网数据实时追踪。覆盖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论坛、博客等全场景渠道,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确保第一时间获取与客户相关的舆情信息。
-
舆情研判:对海量信息进行情感分类,精准识别正面、中立、负面舆论;通过传播路径分析、热点聚类、地域分布等维度,呈现舆情发展脉络。
-
舆情预警:基于客户需求设定关键词阈值,触发实时预警,如微信、短信、邮件、监测系统通知。
-
舆情分析报告:根据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特定话题或事件在公众舆论中引起的关注、情绪、态度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报告。舆情分析报告可以帮助企业、政府、组织了解社会舆论的动向和态度,为决策提供参考。
-
危机应对支持:突发舆情时,提供应急响应,结合历史案例库生成风险评估与应对建议,协助客户快速化解声誉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