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尘暴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51调查网基于多项研究及实际监测数据,对蒙古沙尘暴的发生规律、成因及跨境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显示,蒙古沙尘暴年均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2000年后显著增加,2020—2022年跨境沙尘暴频次达7.5次/年,较1987—1999年增长241%。其成因包括地形特征、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异常及人类活动,跨境影响则通过三条路径直接影响中国北方地区,形成复杂的跨境生态环境问题。
一、蒙古沙尘暴发生规律与现状
(一)发生频次与强度变化
近三十年蒙古向中国跨境沙尘暴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尤其2000年之后更为明显。以2000年为界分为P1(1987—1999年)和P2(2000—2022年)时段,P1时段平均跨境沙尘暴频次为2.2次,P2时段为7.5次。蒙古东部及其相邻的内蒙古区域跨境沙尘暴增加尤为显著。
(二)季节分布特征
春季是蒙古沙尘暴的高发季节。从2000年以来的我国沙尘天气统计数据看,春季的沙尘过程数占了全年沙尘天气的79.8%。这主要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解冻,土壤疏松,且冷空气活动频繁,容易形成大风天气,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蒙古沙尘暴成因分析
(一)地形特征
蒙古国西部、西北部多高山,中部和东部处于背风坡,有利于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旋出现次数最多。蒙古气旋生成于蒙古国西部或贝加尔湖附近,以后向东南或向偏东方向移动,在蒙古国中部(50°N以南)气旋强烈发展。当气旋移入东北平原,气旋锢囚,而特强沙尘暴就是发生在蒙古气旋强烈发展时段。这说明气旋的冷锋对该类特强沙尘暴的形成虽也有作用,但是导致地面风速迅速加大,形成特强沙尘暴的主要动力是气旋的强烈发展。
(二)气候变化
1940—2015年,蒙古国年平均气温增加了2.24摄氏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年降水量减少了7%,导致全国干旱加剧。土壤水分缺乏和地表变暖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导致该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和干燥。在1987—2010年间,蒙古国高原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的湖泊干涸,四分之三以上的土地受到干旱和荒漠化的影响。这种气候变化使得蒙古国的地表植被覆盖减少,土壤变得更加干燥和疏松,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
(三)大气环流异常
蒙古气旋的活动总是伴有冷空气的侵袭,所以大风、风沙和霜冻等天气现象随之而来。西伯利亚—蒙古气旋,也称蒙古低压,是在蒙古境内发生或发展起来的气旋。它与沙尘暴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乌拉尔山高压脊、西伯利亚—蒙古气旋等环流系统活动造成的冷锋后大风是沙尘天气的发生主要原因。例如,2021年3月13—16日,一场极端沙尘暴天气先后袭击了蒙古国和中国北方地区,这次沙尘暴由蒙古气旋的剧烈发展和东移过程引起。
(四)人类活动
过度放牧以及煤矿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蒙古国生态和气候环境急剧变化。蒙古国大约90%的领土位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域,这些地区易受荒漠化的影响。长期不可逆转的气温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减少,蒸发散和土壤干旱增加,以及过度放牧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广泛土地退化是蒙古国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例如,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蒙古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规模和频率增加了好几倍。在2015—2020年的连续五年中,蒙古国普遍出现了干旱,大部分发生在6—8月的夏季。
三、蒙古沙尘暴跨境影响分析
(一)影响路径
沙尘暴进入中国有三条路径,其中阿拉善地区被确认为从西北路影响中国地区的沙尘源区。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中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中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二)影响范围与程度
蒙古沙尘暴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范围广泛,程度严重。例如,2021年3月15日,一场源于蒙古国的沙尘暴袭击了中国北方地区,导致蒙古国590名牧民失踪,16人死亡。当沙尘暴于3月15日凌晨到达内蒙古中部时,阵风速度曾达到40m/s,相当于12级台风的强度;3月15日上午到达京津冀地区时,使能见度急剧下降,北京局地PM10浓度甚至飙升到了9000μg/m³。2024年1—6月,蒙古国沙尘暴共导致中国12盟市出现163个沙尘污染日,其中重度—严重污染日数38天。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蒙古沙尘暴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形特征、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其跨境影响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建议
- 加强国际合作:蒙古国和中国应加强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沙尘暴问题。例如,共同开展荒漠化治理项目,加强对沙尘源地的监测和管理。
- 推进生态治理工程:中国应继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沙尘源地面积。
- 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建立更加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沙尘暴的发生动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