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汽车金融带调查报告
2015年中国汽车金融带调查报告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中国的汽车后市场规模及成熟度上均成熟市场有较大差距。根据成熟市场的发展轨迹,随着汽车产销市场和流通体制的逐渐成熟,汽车金融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下总结了文中的主要观点和发现:
2014年中国汽车消费金融渗透率约为20%,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随着购车主力军80、90后消费者对汽车金融的意愿和接受程度提高,刺激更多市场主体投入汽车金融业务,加上互联网企业入场,为汽车金融行业注入更多活力,德勒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金融渗透率将达到50%。
中国汽车融资租赁发展仍处于早起阶段,市场规模正随着专业汽车租赁公司、整车厂、经销商及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的积极加入快速增长;另外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汽车限购限牌政策,将为汽车融资租赁市场创造强有力的需求支撑。
中国经营性租赁市场处于初期阶段,目前长租是市场主流,但短租业务发展更快。汽车租赁作为一个重资产、低利润的行业,当前中国市场还处于高度分散阶段,但随着市场走向成熟,今后集中度将会显着提升。
中国二手车市场呈现出高度碎片化和区域化,分散在各个交易市场的独立经销商,占据了70-80%的交易量,但整合趋势正在加快。消费者对于二手车的认知及接受程度也正在逐步提升,二手车相关业务将逐步成为汽车经销商关键的盈利点。
2014年是汽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整车厂利用汽车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差异化竞争和营销手段,促进新车销售;互联网公司借助个人征信和大数据优势,试水库存融资和供应链金融领域。汽车互联网金融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兴发展方向,有望对汽车产业整个服务流程进行重塑。
汽车金融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消费主体年轻化,汽车信贷接受度显著提高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7,594美元,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促使消费结构升级,也进一步加快了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同时,由于80后逐渐成为主体消费人群,他们对于汽车按揭贷款、融资租赁等模式的接受度更高,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车贷产品的丰富度和灵活性视为购车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预期汽车消费金融将随这一波消费结构变革,提高其市场渗透率。
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日趋完善
目前央行的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金融征信体系的数据核心,但在数据维度、渠道和覆盖面上存在诸多限制;截止2013年底,基础数据库收录了自然人8亿,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仅有3.2亿人,约5亿人未被征信系统覆盖;一部分消费者因缺乏信用数据,同时无法提供房产证明或大额存款证明,而被排除在商业银行汽车贷款服务范围之外。
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国内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自三个渠道:股东存款、银行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其中银行贷款为其主要融资渠道。一直以来,汽车金融公司一方面通银行相互竞争,一方面又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其业务拓展。单一的资金来源推高了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降低其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降低其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法律法规环境日渐完善
为了促进汽车金融行业健康快速发展,针对我国汽车金融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对现有的一些法规政策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调整,并形成了我国汽车金融的新政策法规监管体系。从2006年银监会颁布了心修改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到近年国务院颁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从不同产业角度对汽车金融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促进了汽车金融产业发展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