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汽车市场调查报告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到改革开放后形成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更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汽车市场由此诞生。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汽车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体系。现今我国,汽车已近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也无可替代,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汽车市场。本文对中国汽车市场做了一系列调查与分析。首先介绍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宏观环境状况,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的各种现状、政策环境的利弊。其次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分析。从汽车工业总体情况、汽车工业产销以及汽车市场竞争状况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再次是对消费者行为特点的分析。消费者是汽车市场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更是市场的服务对象,因此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分析对市场调查尤为重要。最后,本文介绍了近期阻碍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些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汽车市场,环境,竞争,消费者行为
TOC \o "1-3" \h \z \u
随着我国日益发展,汽车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人民带来了便利的生活。而汽车工业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一直都被当成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在国家的实力成长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汽车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国民生产总值,并且带动了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新技术发展、创造出口和外汇储备、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等;另一方面,发展汽车行业可以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庞大汽车行业体系,已经在国家经济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占据重要作用。因此了解汽车行业发展,而针对我国汽车市场所作的市场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1.2 调查原理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数量之大,信息收集之复杂,信息之于营销的重要性,远非过去的时代所能比拟。尤其是在2004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同时各大汽车企业要面对更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往往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市场调查是有效获取和利用市场情报、信息的主要而可靠的手段,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通过汽车市场调查,可以科学、系统和客观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营销的资料、数据和信息,使汽车营销企业能够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决策;可以掌握竞争者的态势,使汽车营销企业在竞争中知己知彼,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以发现新的需求和机会,几时地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去满足这些需求;还可以了解到宏观上的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变化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预测未来经济走向,抓住发展机会。总之,汽车市场调查是汽车营销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证。因此,市场调查已成为各大汽车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次课程设计是对社会环境、市场需求、产品、市场营销活动的信息进行判断、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并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3 调查方法与内容
在本次课程设计我们运用到了市场调查中的文案调查法、网上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调查。通过查阅各种文献、在线搜索的手段收集经过整理的第二手资料,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最后整理综合所有资料,得出分析报告。
在本报告第二到第五章,通过对中国汽车市场环境、汽车行业现状、消费者行为模式、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介绍了近几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大致情况。第二章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宏观环境状况调查,主要对经济环境的各种现状、政策环境的利弊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是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分析。从汽车工业总体情况、汽车工业产销分析以及汽车市场竞争状况分析三方面进行。第四章是对消费者行为模式进行分析的调查。消费者行为的特点是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导向。第五章是对近期阻碍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些问题的介绍。如燃油持续涨价、城市拥堵等问题,不仅对现有市场产生影响,还会遏制潜在市场的转换,是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稳步发展的状况,汽车行业体系这种经济、工业发展的重点,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须的保护,出现问题要尽快解决,否则很容易成为国家成长的累赘。
汽车行业体系推动着国家经济成长和社会进步,但是同时汽车市场的发展也被经济与社会环境深深的影响着。
汽车市场是各种汽车市场主体之间交换关系乃至全部相关经济关系的总和,是汽车相关社会经济生活的综合体现,也是汽车相关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和汽车相关经济活动的调节者。因此,经济环境对于汽车市场而言是不可忽视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经济环境组成的重要元素。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图2-1)。
图2-1 1978-2006年GDP增长态势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11.2%(图2-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图2-2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如果根据支出法计算GDP,它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三个因素,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根据历史数据,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最大,约占50%以上。而影响最终消费支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物价消费水平。
2.1.2.1 国民人均收入(GNI)
收入是人们一切消费行为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充足的收入才能形成购买力,成为潜在的客户,撑起整个汽车市场。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0493元提高到2010年的19109元,年平均实际增长9.7%,比“十五”时期加快0.1个百分点(图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年平均实际增长8.9%,比“十五”时期高3.6个百分点(图2-4)。
图2-3 2006-201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4 2006-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且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GNI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小,我国人均GNI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从2005年的24.8%,提高到2009年的41.8%,5年内差距缩小了17个百分点。(图2-5)
图2-5 2005-2009年中国人均GNI及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长足增加为我国的汽车市场带来了愈加充足的购买力,使汽车市场的发展更具动力。
2.1.2.2 消费水平
购买力的形成不单只需要足够的收入水平,还直接受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影响。货币购买力指数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情况的相对数,单位货币所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根据(表2-1)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到,从2001年到2009年的物价水平总体呈现上涨趋向,但其中也存在“降温”回落。相对于人均国民收入(GNI)的持续快速增加,可以得出我国人民的购买能力也在呈现上升趋势。
表2-1 各 种 价 格 指 数 | |||||||
(上年=100) | |||||||
年份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 |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 | ||||||
2001 | 100.7 | 100.7 | 100.8 | 99.2 | 98.7 | 99.8 | 100.4 |
2002 | 99.2 | 99.0 | 99.6 | 98.7 | 97.8 | 97.7 | 100.2 |
2003 | 101.2 | 100.9 | 101.6 | 99.9 | 102.3 | 104.8 | 102.2 |
2004 | 103.9 | 103.3 | 104.8 | 102.8 | 106.1 | 111.4 | 105.6 |
2005 | 101.8 | 101.6 | 102.2 | 100.8 | 104.9 | 108.3 | 101.6 |
2006 | 101.5 | 101.5 | 101.5 | 101.0 | 103.0 | 106.0 | 101.5 |
2007 | 104.8 | 104.5 | 105.4 | 103.8 | 103.1 | 104.4 | 103.9 |
2008 | 105.9 | 105.6 | 106.5 | 105.9 | 106.9 | 110.5 | 108.9 |
2009 | 99.3 | 99.1 | 99.7 | 98.8 | 94.6 | 92.1 | 97.6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
“十二五”(2011-2015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将是汽车相关重要政策出台的密集期。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2011年,我国汽车行业相关政策主要以如下几个方面为着力点。
新的产业政策重点突出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该政策有望在2011年发布。与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相比,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按照国务院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以汽车强国建设为核心,以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以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为手段,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为突破口,积极营造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指导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包括明确电动汽车产业化研发方向,加大对示范产品的开发、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等7个方面。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掌握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发挥市场和资源优势,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工业体系,投放电动汽车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满足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需求。
处于中国消费市场这个大背景下,各种不同因素的环绕、影响之下,中国汽车市场处于怎样的发展现状,各大汽车企业的竞争进行的如何,这是对我国汽车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的汽车工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截止到 2011年,中国已有汽车制造商170家;轿车制造商16家;微型汽车制造商308家;汽车车身制造商77家;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商2430家。
自1956年7月13日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4年国家颁布汽车产业政策后,中国的汽车行业无论在产品结构上还是在市场结构上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中国整车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其中轿车制造商、客车制造商一半以上的生产能力闲置。在零部件制造方面,技术含量低的机械件如万向节、汽车轴承等产品供过于求,而一些高技术产品如发动机管理系统、自动变速箱、安全气囊、ABS等则主要从国外进口。
根据调查结果(表3-1)显示,在“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经过2008年增长速度回落以后,在2009-2010年汽车产量增长率迅速反弹,达到一个高峰。
表3-1 2006-2010年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 ||||
年度 |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2006年 | 汽 车 | 万辆 | 727.90 | 27.60 |
其中:轿车 | 万辆 | 386.90 | 39.70 | |
2007年 | 汽 车 | 万辆 | 888.70 | 22.10 |
其中:轿车 | 万辆 | 479.80 | 24.00 | |
2008年 | 汽 车 | 万辆 | 934.55 | 5.10 |
其中:轿车 | 万辆 | 503.70 | 5.00 | |
2009年 | 汽 车 | 万辆 | 1,379.50 | 48.20 |
其中:轿车 | 万辆 | 748.50 | 48.60 | |
2010年 | 汽车 | 万辆 | 1,826.99 | 32.40 |
其中:轿车 | 万辆 | 957.60 | 27.90 |
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和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多种鼓励消费政策叠加效应作用下,我国人民购车热情的持续给力。2009年及2010年中国汽车基本达到产销平衡,双双持续快速增长。(表3-2)
表3-2 累计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库存 | ||||||
时间 | 指标 | 累计生产量 | 累计销售量 | 产销率(%) | 产销率比上年同期增减(%) | 期末库存比年初增减(%) |
09年第一季 | 汽车(万辆) | 267.30 | 271.00 | 102.10 | -0.90 | -15.30 |
轿车(万辆) | 136.20 | 140.20 | 104.4 | 0.70 | -35.00 | |
09年第二季 | 汽车(万辆) | 622.90 | 633.40 | 101.70 | 1.80 | -17.00 |
轿车(万辆) | 322.80 | 332.80 | 103.10 | 3.70 | -32.80 | |
09年第三季 | 汽车(万辆) | 983.30 | 1,003.00 | 102.00 | 1.20 | -5.50 |
轿车(万辆) | 526.30 | 537.00 | 102.10 | 2.60 | -18.90 | |
09年第四季 | 汽车(万辆) | 1,382.70 | 1,367.00 | 98.90 | -0.80 | 37.50 |
轿车(万辆) | 749.20 | 745.80 | 99.60 | 0.40 | 3.30 | |
10年第一季 | 汽车(万辆) | 458.90 | 466.20 | 101.50 | -1.70 | -10.50 |
轿车(万辆) | 237.10 | 239.60 | 101.10 | -4.00 | -11.00 | |
10年第二季 | 汽车(万辆) | 908.40 | 934.80 | 102.90 | -0.30 | -15.00 |
轿车(万辆) | 458.50 | 460.40 | 100.40 | -1.70 | -1.00 | |
10年第三季 | 汽车(万辆) | 1,339.00 | 1,337.60 | 99.90 | -0.30 | -1.30 |
轿车(万辆) | 680.80 | 682.50 | 100.30 | -0.70 | -12.00 | |
10年第四季 | 汽车(万辆) | 1,865.40 | 1,844.60 | 98.90 | 0.50 | 29.70 |
轿车(万辆) | 984.00 | 977.50 | 99.30 | -0.30 | 21.20 | |
注:本表数据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 ||||||
表中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库 |
在调查结果(表3-2)中可以看到,2010年国内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这个数据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新车消费市场,并刷新了美国于2000年创下的1740万辆的全球新车销售历史纪录。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刺激2010年汽车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二是汽车消费政策刺激,包括汽车下乡、购置税优惠政策等,三是市场潜力大,购买能力增强。
总体而言,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各类车型全面增长,但增速逐月回落。去年,国内车市月销量同比增长由1月份的84%回落至全年平均的32%;与上年产销增长48.30%和46.15%相比,增幅分别回落15.86个百分点和13.78个百分点。这也表明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高速增长的爆发期后,逐步趋于理性。
其次,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受政策影响显著。 2010年优惠政策力度有所减弱,1.6升及以下车型市场份额开始下降,7月份落至最低点。节能惠民产品补贴政策的实施,对该类车型下半年市场份额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图3-1)。
图3-1 2010年乘用车销量趋势图
第三,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有所提升。2010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达627.30万辆,同比增长37.0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60%,比上年提高1.30个百分点。
第四,汽车出口逐步恢复。2010年,我国汽车出口54.49万辆,同比增长63.94%。其中,乘用车出口 28.29万辆,同比增长89.18%,商用车出口26.19万辆,同比增长43.28%。
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分析,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总体还将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将由30%回调至10%至15%左右,全年销量约为2000万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出口的逐步恢复等因素,都有利于汽车产业保持增长势头。另一方面,购置税优惠等多项政策的退出,将会对全年车市走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小排量、节能环保汽车;调整市场结构,开拓二三线汽车市场,将成为2011年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基调。
如今世界范围内汽车工业已基本形成了“6+3”的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日产6大汽车集团以及宝马、标致雪铁龙、本田3家汽车公司,这9家跨国公司的汽车产量达到全球汽车总产量的95%。而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中心逐渐东移,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向新兴市场产业转移,目前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已趋向饱和,中国、印度、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证成为世界汽车产商争夺的主要地区。因而,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
在刚过去不久的4月份,中国汽车市场遇到了27个月以来的首次产销双降。在这中国汽车市场的“黑4月”,几大汽车品牌企业各施手段,以稳住市场销量,最终还是大众获胜一筹(图3-2)。今年4月份的销量排行榜中,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两个品牌占据品牌销量榜头
两位,而桑塔纳、朗逸、捷达、POLO劲取这四个大众属下的子品牌也位于子品牌销量TOP10。
除去大众以外,在4月销量榜上充斥的也基本上是丰田、通用、日产等各大世界汽车品牌。而我国自主的品牌却是明显不如了,只有奇瑞、比亚迪两个品牌能够稍作抗争。
图3-2 2011年4月销售排行榜
3.3.2.1 商用车与乘用车
长期以来,商用车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例就较低(图3-3)。而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今年4月份,在商用车各品种中,只有客车非完整车辆产销增长,其它品种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半挂牵引车和货车非完整车辆降幅居前;与上年同期相比,客车小幅增长,其它品种均呈下降,其中半挂牵引车降幅依旧最为明显。
图3-3 2010年商用车销售比例
3.3.2.2 各车型乘用车销售状况
表3-1 2011年4月份乘用车销售完成情况 | |||||
单位:辆 | |||||
车型 | 4月份 | 01-4月累计 | 环比增长 | 同比增长 | 同比累计增长 |
中型 | 347196 | 1477114 | 851% | 364% | 94% |
紧凑型 | 144270 | 605549 | -347% | 129% | -222% |
SUV | 120169 | 505307 | -145% | 806% | 1101% |
中大型 | 115749 | 503427 | -587% | -840% | -553% |
小型 | 100665 | 481926 | -752% | 297% | 5% |
微型 | 45435 | 213800 | 79% | 915% | -45% |
豪华型 | 29752 | 112770 | -52% | 137% | 81% |
MPV | 29324 | 123960 | -636% | -1025% | -699% |
跑车 | 55 | 55 | 0% | 300% | -59% |
新能源 | 26 | 167 | -66% | 79% | 319% |
来源:新浪汽车网 图3-4 车型销售份额 |
从表3-3和图3-4中可以看出,销量最好的几种车型中型、紧凑型和SUV都是中等大小、价格适中,比较适合日常城市中一般家庭使用的。而价格要高得多的高档豪华型及MPV销量就明显少了几个等级,至于购买顶级跑车得消费者更是少之又少。
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近年才出现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无人问津,这种在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计划中准备大力推行的新技术,必须要足够的动力才能发展起来。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营销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密不可分。从营销角度看,市场机会就是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求,通过消费者行为研究才能去挖掘这些潜在的市场机会,开发新的市场。消费者行为研究还可以帮助企业将市场细分,以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规划方案,更好地进行品牌和产品的市场定位。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放在一个名为问卷星的专业问卷调查网站中,并将其链接在新浪微博中以随机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得到了100份的答卷,并从中得出了几个结论。
汽车市场的消费者普遍年龄都不大,基本都在40岁以下,以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图4-1),其中男性比例更是接近女性的两倍(图4-2)。这表明,汽车对于年轻男性更具吸引力,而中国汽车的主要市场也是这些年轻男性。
图4-1 消费者年龄比例
图4-2 消费者性别比例
现在的消费者在购车的时候更显理性了,他们会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在选择时更多的关注了汽车的经济适用性。而影响人们选择行为的因素中,油耗和价格成为了最重要的,分别占了26%和21%。(图4-3)
图4-3 影响买车的因素
在接受调查的100名消费者中,还没有汽车的占了接近三分之二,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关注着中国汽车市场,而且这部分人大都具有购买能力。他们消费的欲望、需求和能力都具备着,是潜在的消费市场,也是中国车市未来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超过60%的人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但仍然具有发展前景,其中24%的人认为发展前景很大。(图4-4)
图4-4 消费者对车市前景看法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体系的不断发展,期间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波折和困境,阻碍着汽车市场的有序发展。在这份报告中,我们把汽车市场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其中一个明显反映就是国内尤其是各大城市的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堵车。
近几年来,快速增多的汽车与老旧不适用的早年的城市道路规划这一对矛盾愈发严重。如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更是遍布堵塞黑点,每天同样的地方都重复着拥堵的一幕。
在2010年中国汽车十大重点事件,就有着一件关于北京拥堵问题的——北京出台治堵新政。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从“建、管、限”三方面提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并提出对小客车实施数量调控和配额管理制度。
除限制购车数量外,北京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新城建设,以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
毋庸置疑,治堵方案的执行,将对北京交通的拥堵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但由于北京所采用的方式对全国其他地方有示范效应,不少业内人士也担心,北京治堵政策的出台可能引起全国其他一些主流城市的效仿,甚至可能会改变消费者的购车观念。诚然,治堵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具体的落实还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5月10日下午2时,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发布4月份国内车市数据——4月份,广义乘用车(包括轿车、MPV、SUV以及微客)销量共计1077921量,同比增长仅为1.3%,环比下降13%,其中微客下降幅度明显,4月销量同比下降11.5%。一个小时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同时发布4月份车市数据,4月全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0.25%,仅为155万辆,前四个月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不到6%,仅为653万台。
图5-1 2011年汽车月度销量变动趋势图
这次乘联会和中汽协公布的汽车市场数据着实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一次地震,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27个月以来首现双降,中国车市被认为遭遇“黑4月”。
“黑4月”的形成是各种天灾人祸的不同负面因素,集中冲击所造成的。
5.2.1.1 各种不利因素扎堆削弱消费者消费欲望
这一年多以来,我国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大大加重了用车成本,成为车民的一大心病;各大城市堵塞、停车难问题愈发严重,开车出门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在路上,也可能遇到更多的麻烦,不符合人们的利益;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居高不下等不利因素极大程度上打击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5.2.1.2 日本大地震造成影响
日本大地震让日本汽车企业某些国内企业持续停产,这种停产不仅仅影响到了日本汽车企业自己的供应,还影响到了全世界汽车企业新车的生产节奏。在中国的汽车市场,虽然还不能量化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具体影响,但是市场供应量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市场的需求,其中日系车降幅明显。
5.2.1.3 政策环境的改变
中国为了治理通胀不断调升利率水平与存款准备金率。这种状况让汽车厂商资金面吃紧,汽车消费信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这种悲观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北京市出台限购令,让北京市的汽车市场陷入低迷,又传出其他城市会效仿北京市出台相关限购措施,在更大层面上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特别是对于中低端汽车市场,影响程度尤为严重。
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在2011年没有继续坚持下去,被认为是刚性需求的汽车市场在政策退出后,毅然出现了趋冷。
“黑4月”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告别27个月的连续增长后,开始进入“拐点期”, 整体车市增幅大幅回落,从“疯狂”回归到“理性”。
“拐点”警示汽车投资过热,汽车业调整期正在临近,增速放缓已成必然。强烈的市场需求依然将支撑中国汽车产销增长,但涨幅必然要调整。当前汽车行业严重超前发展,国家会对汽车市场增速进行调控,以保持汽车市场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协调。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所拥有的优势与不足也都突出。虽然近段时间因为市场发展过热而进入降温的“拐点期”,但是庞大的需求市场仍然支撑着中国汽车市场,为汽车市场提供发展空间。经过市场调整期之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依然良好。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汽车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除了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之外,国内汽车产业面临的三大发展瓶颈——交通、能源和环境问题,也制约着国内汽车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汽车市场的起伏有很大的政策因素,汽车市场自身的市场调节在政策面前变得脆弱和游移不定。汽车市场最怕不稳定,不稳定的市场会造成生产销售的混乱和无秩序,会造成很大的资源的浪费,会造成企业发展道路的曲折。因此我们认为政府需要注意政策要如何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确定自己的位置与作用。必须有可预见性,必须有持续性,这样的政策才能促进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也能够让市场感受到政策的始终如一,从而不至于大起大落。
[1] 李世杰,于飞.市场调查与预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小卡尔・迈克丹尼尔,罗杰・盖兹.当代市场调研[M].原书第4版.范秀成,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徐飚.市场调查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5] 徐向阳.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 盛来运等.中国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本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李庚老师对我们的设计从选题开始到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该设计。同时也要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各位同学和朋友,经过你们的帮助,我完成设计的过程才变得容易。在此我还要感谢我们的辅导员刘佳,我们在外忙碌着工作的时候,多亏了刘导帮我们处理了许多学校的琐事。
最后,对于各位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我衷心表示感谢。
第1题 您的性别: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男 | 63 |
|
女 | 37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2题 你的年龄: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25以下 | 36 |
|
25-30 | 33 |
|
30-40 | 23 |
|
40-50 | 5 |
|
50以上 | 3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3题 您的个人月收入(包括各种来源)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3000元以下 | 24 |
|
3001-5000元 | 41 |
|
5001-8000元 | 23 |
|
8001-15000元 | 12 |
|
15000元以上 | 0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4题 您的职业状况是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 18 |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 23 |
|
外企、私企员工 | 21 |
|
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工作人员 | 16 |
|
专业人士(医生、律师、记者等) | 10 |
|
其他 | 12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5题 您现在是否已有汽车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有 | 36 |
|
没有 | 64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6题 如果您没有汽车,那么如果您要买车的话您会买哪种车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家用轿车 | 54 |
|
越野车 | 20 |
|
商务车 | 24 |
|
其他 | 2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7题 您所能承受的汽车价位在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10万以下 | 29 |
|
10万~20万 | 41 |
|
20万~50万 | 23 |
|
50万~70万 | 6 |
|
70万以上 | 1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8题 您认为汽车市场有没有发展前景?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完全没有发展空间 | 13 |
|
竞争非常多 | 38 |
|
对此没有看法 | 25 |
|
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 24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9题 您在购车时关注的车辆信息是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安全性 | 22 |
|
经济型 | 26 |
|
环保性 | 11 |
|
性价比 | 22 |
|
舒适性 | 19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0题 影响您买车的因素有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造型 | 18 |
|
油耗 | 26 |
|
品牌 | 16 |
|
价格 | 21 |
|
性能 | 18 |
|
其他 | 1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1题 您买车的用途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私人用 | 48 |
|
商用 | 12 |
|
两者都有 | 40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2题 您通过何种途径进了解汽车信息的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报纸 | 6 |
|
电视 | 27 |
|
广播广告 | 14 |
|
展销会 | 14 |
|
网络 | 24 |
|
朋友介绍 | 15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3题 如果您出游,您将选择的方式有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跟旅行团去 | 35 |
|
自驾车旅行 | 54 |
|
个人探险 | 11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4题 您最担心购车后会出现什么问题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车辆质量 | 29 |
|
售后服务 | 36 |
|
安全性 | 31 |
|
其他 | 4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5题 请问您最喜欢的汽车颜色是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红 | 16 |
|
黑 | 25 |
|
白 | 18 |
|
银 | 22 |
|
蓝 | 7 |
|
绿 | 3 |
|
其他 | 9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6题 请问您喜欢这种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体现个性 | 21 |
|
体现时尚 | 28 |
|
体现稳重 | 29 |
|
视认性好,有助提升安全性 | 15 |
|
其他 | 7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7题 购车时是否会考虑购买二手车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是 | 26 |
|
否 | 74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8题 采取的购车方式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一次性支付 | 59 |
|
按揭贷款 | 41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
第19题 最吸引的促销方式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降价 | 34 |
|
送售后服务 | 41 |
|
其他增值服务 | 22 |
|
送礼品 | 3 |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