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义工社会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暑期义工社会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通过调查不同年龄职业社会各阶层人们对义工这一群体的了解程度、总体印象以及改进意见而进一步丰富义工活动的形式,完善义工的管理组织建设,提高义工参与者的积极性,坚持义工活动开展的稳定性及持久性,号召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感受到这份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加入这个善良和充满爱心的队伍,发掘义工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使个人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为他人带来希望,温暖,改良、奉献社会,丰富社会经验,肯定自我价值,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
义工不仅仅是义务劳动,更是一件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做义工不仅让你发现所做的事情对别人有利,而且对自己也很有价值。义工工作应该是寻找生命意义的工作。通过服务社会、展示自我,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使人更加开朗、愉快、自信、自尊,人与人相处更加和谐。展现人性中美好善良的一面。
本人所调查的人群在年龄阶层以18到24岁占大多数,比例为66.7%,其他比例分别为18岁以下21.4%,25岁到35岁比例为8.7%,46到60岁比例为2.2%,60岁以上比例为0%;
学历方面以本科占多数,比例为57.3%,大专比例为33.9%,中学所占比例为8.8%,小学及以下和硕士及以上比例均为0%;
职业方面在校学生占88.9%的绝对优势,企业员工比例为11.1%,而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法律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离退休及其他的选项比例均为0%;
了解义工的途径方面,通过互联网的占42.7%,报刊杂志的为36.2%,通过电视广播了解义工的为20.1%,而亲友同事介绍、接受过义工服务两项则是0%,本身是义工比例为1%;
而义工在心中的形象这一调查,认为完全不了解,离自己生活太远的一群人比例为1.0%,认为是乐于助人的组织、为社会默默奉献的团体比例为98.4%,认为不是真的能持久帮助人、只是暂时加入社团等凑热闹的人比例为0.6%;
联合国把12月5日定位世界义工日,鼓励和表彰义务工作人员做出的贡献,并借此提醒社会人士积极支持和参与义工活动,在怎样看待义工服务对个人、家庭及社会会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认为是倡导社会公益的好办法比例为43.7%,认为是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良好机制比例为18.6%,认为是发扬了互帮互助精神比例为7.9%,认为是给有爱心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奉献社会的好平台比例为29.8%;
作为一名义工最需要具备的问题中,58.5%的人选择了爱心和奉献精神这一项,25%比例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专业素质这一项,而工作能力、积极态度和其他这三个选项比例分别为9.8%、6.7%、0%;
67%的人认为义工需要进行专业或技能之类的培训,33%的人则认为不需要,主要在于那份热心,且做义工本身也不是职业;
50.8%的人认为进行义工活动时需要多方面宣传,号召更多有志之士加入。18.8%的人则认为不需要,慈善不是作秀,是做人,自己真诚尽力即可。30.4的人则在此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
在更愿意选择做义工的方式问题上,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比例为33%,儿童福利院,帮助弱势小孩比例为23.5%,小动物保护协会比例为10.6%,街头筹款募捐等形式比例为16.8%,义务家教等精神文明宣传16.1%,不想做义工的选项为0%;
关于认为新闻媒体在义工等公益活动中的作用,60.4%的人认为媒体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具体工作应该由专门部门操作,12.7%的人认为很重要,有极强的号召力,22%的人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媒体的公信力,为市民服务,而4.0%的人认为应该媒体不应该参与此类活动,尤其要慎用其影响力;
目前没有参与义工或认为做义工最困难的选项中,不感兴趣怕吃苦,或没有时间参加,与个人生活学习相冲突占40.4%,种种原因无法坚持的为30.6%,义工服务中涉及的双方权责不明晰为12%,参加义工服务个人花费也是一笔费用,长期积累难以承受的为7%,义工队伍的团结性和管理性不够完善的为5%,得不到朋友家人及社会的支持理解的为5%;
义工活动能获得的最大的收获选项中,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为43.6%,奉献中自我精神获满足为20.9%,使生活更加充实为28%,结识新朋友为7.5%,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为0%;
认为目前公益活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坚持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及持久性为40%,应进一步丰富义工活动的形式为10.6%,义工的管理组织建设应更完善为20.6%,提高义工参与者的积极性的为12%,16.8%的人选择了“其他”选项;
最后一项调查今后参与义工服务的可能性,48.6%的人选择了目前不是,但肯定会参加;43%的人选择了可能会参加,视具体情况而定;8.4%的人则是已是义工,还会继续参加;不太可能参加和肯定不参加的比例为0%。
通过以上罗列的数据及事实,在此简单分析一下
由于本人是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此次问卷调查,而大多数是认识或熟悉的人,故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固定人群,如学生过多,缺少成熟的成年人等,年龄阶层也多固定在18岁至25岁间,没有形成大的年龄层跨越,学历多为本科,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和小学及以下的低学历为零。了解义工的途径方面,大多数人选择了互联网,说明当今时代网络已飞速发展,成为人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可是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亲友同事介绍和接受过义工服务的比例为零,由此可推断在大多数人身边真正的义工行动尚未太多,在此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深入广大群众。义工整体形象还不错,受到了高度赞扬,但也有不够贴近被调查者生活等问题。对于义工带来的影响,大多数人同意这是倡导社会公益的好办法,说明我国社会风气及人们思想觉悟达到了较以往更高的水平,且公益这个话题也日益提升到了人们更加关注且更高的高度,这种内在精神的不断传承让我们欣慰,希望这份爱心和动力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普遍人认为做义工爱心和奉献精神最重要,反映了人们心中义工已是一种精神所在,它需要和它贴实的品质和社会道德。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义工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否则容易松散,但本人更偏向于不需要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感性方面来说,义工主要在于那份热心,试想若做义工也要按时按班地按点培训,那和平时的循规蹈矩工作岂不是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了?又怎样来不断提高人们参与义工的热情呢?理性说来,它本身并不是一份职业,不是我们的所必须,不是义务,选择与否亦是公民的权力,不是么?至于进行义工活动时是否适合多方宣传的问题,多数人认为该号召更多有志人士加入,我更偏向于不需要多方宣传,中国红十字会玉米爱心基金终身形象代言人李宇春说过慈善不是作秀,是做人,我引用这句话并不是说宣传在作秀,只是说明慈善是一个逐渐积累慢慢坚定成习惯的过程,它从初生不受社会关注到一个个义工群体的诞生正代表着慈善事业正以呈稳步上升状态而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接受甚至钦佩,这是种怀才一样,如珍珠一般经历岁月的不断打磨最终呈现给人们最珍贵的那一面,低调做人做事也是有些人选择生活的一种方式,很多做义工的都是默默地担当着这份社会及生活赋予的责任,他们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自己的快乐。当然,与此对立的高调宣传也可以理解。而新闻媒体向来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在义工等公益活动中的作用,大多数人认为媒体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具体工作应该由专门部门操作,这代表了一种理性思维的成熟,与哲学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异曲同工,而认为媒体很重要或不应参与或许则显得过于极端。我调查的人中目前在做义工的很少,最多的原因是不感兴趣怕吃苦,或没有时间参加,与个人生活学习相冲突,亦有人觉得参加义工服务个人花费也是一笔费用,长期积累难以承受,所以我认为义工活动应该有个更明确的定位,义工队伍的团结性和管理性应更完善,服务中涉及的双方权责要争取更明晰,不要造成让人们望而却步的效果。且进一步丰富义工活动的形式,提高义工参与者的积极性,坚持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及持久性,以及义工的管理组织建设应更完善。对于今后参与义工服务的可能性,目前不是,但肯定会参加与可能会参加,视具体情况而定两者选择人数平分秋色,没有太极端的态度,说明人们潜意识里很期待通过义工为他人带来希望,温暖和改良、奉献社会,丰富社会经验,肯定自我价值,但又有一丝丝的不确定和忐忑,故今后义工组织可以考虑将义工事项更大众化,使人们更乐于接受,争取减少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使义工队伍越发状大。
亦简单报告此次社会实践的感想和总结。义工这看似普通的活动其中实际上蕴含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它是一种美德,更是义工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做义工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被服务者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注。帮助弱势群体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和他们多交流沟通,明白他们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如老人,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可曾经他们也是社会的创造者,祖国之栋梁,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能感到一种充实,这能很好地展现当代义工的风采,培养年轻一辈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作为一代人来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还可以帮助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更能够增加我们的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肯定自己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年轻人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使义工更深地体会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加贴合人们生活。的确,感性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检验才知道其正确与否,同样,只有在实践中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我们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如今我们正年轻,但当我们看到生命的光华在弱势群体身上渐渐消逝,对人生的领悟油然而生。今天的健康与快乐应该得到加倍地珍惜,应该感激自己拥有着年轻的体魄,感激朝气蓬勃地身处一个繁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能忘却弱势群体,而更应该善待他们,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安详。善良和爱心是很多人与生共俱来的天性,我们拥有着一份真诚的爱心,帮助了很多社会上需要关怀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是我们应该身体力行的事。希望有更多献爱心的活动,而不只是一道程序,而是能唤起整个社会的责任,付出更多实际的关怀。
(一)做义工的五层境界
第一层:帮助别人,自己快乐.这是初为义工最深最直接的感受,在帮助别人后,看到别人因而获得快乐而自己因此也变得快乐.
第二层:身为义工,心是义工.不论身在何处,不管人到哪里,离开了服务场所也处处留芳,手有余香.为这个社会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帮助,服务社会.
第三层: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义工是爱的群体,把这种对服务对象的爱转化为对自己的朋友爱人同事家人的爱和关心,去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
第四层:发动社会,服务社会.用我们的影响力去让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都来关心我们的服务对象进而关心我们这个社会.
第五层:生命不息,奋斗不已.送人玫瑰,传播文明,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义工,一辈子。
(二)义工组织的四大特点
1 有较强的适应性。义工组织根据社会公益事务需要和居民需要,招募志愿者为义工,又根据志愿者个人特长、时间、精力等条件,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群体与个体相结合、固定时间与自选时间相结合、统一方式与自选方式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不仅适应了社区自身建设的特定需要,而且切合了义工人员的"愿意做"的动机,使之"能够做"、"容易做"、"长期做",使义工人员由衷地感到自己真正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的主体和主人。
2 有广泛的包客性。义工活动从本质上看是群众性学雷锋活动在当前形势下的一种新形式,但又与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方式有所不同。雨花区义工活动,不论人的信仰、宗教、社会地位、类别、文化等因素,只要自愿奉献社会,都予欢迎、接纳,一视同仁。
3 有内在的激励性。义工组织通过内部宣传、居委会表扬及受益居民的赞誉、政府肯定和媒体报道等多渠道,不断让义工的整体形象和个人事迹在各种范围内为人们所了解和认同,许多义工人员在自觉义务劳动中体会到了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和价值,又在义务劳动之后受到社会的热情肯定。
4 有典型的示范带动性。利用典型引导,通过表彰和宣传一批"义工"明星,带动更多的人来参加义工队伍。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
(三)义工的积极社会效应
1 义工组织成为社区文明创建的一种有效裁体。为想帮助别人的人和需要别人帮助的人提供了一个载体,从而使这一活动得以长期开展下去。社区居民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这一组织参与义工活动,切身体会到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服务社会、展示自我,从而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义工组织是凝聚民心和巩固基层政权的积极举措。它不仅是凝聚民心的一个载体,也是巩固党的基层组织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各地开展义工服务过程中,很多社会上层人士带头做义工,作出表率,树立榜样,带动了一批人,感动了一批人。
3 义工俱乐部是淳化民风和提高市民素质的一种良好方式。义工组织倡导"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影响带动人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义工活动不仅使居民的心灵得到静化,人格得到修炼,而且也使居民在精神上愉悦了自己,愉悦了别人。其实际行动感动和淳化民风,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
最后,由于是第一次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难免有太多不懂和生疏,故亲身体验的时间不多,总结两个方面问题及感触
一:作为义工组织应该找到自己更准确的定位,可以考虑将义工事项更通俗化,不是不宣传,而是一种对人们潜移默化思想上的影响和感化,迎来更多有爱心的朋友加入义工行列。
二:在之前那次实践活动现场有收集废品的人员,把这些卖掉换来精确到角的人民币,定期给老人买东西或捐给红十字基金会,让人很感触,如今此般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着实令人钦佩,唤醒人感悟良知。
最后,善良是让人勇往直前的力量,有爱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不要放弃。愿更多朋友能感受到义工这份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加入这个善良和充满爱心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