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调查报告
医疗调查报告
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中国医疗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健康状况得到提高,但从全局来看,医疗资源依然是远远不足的,依然存在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医疗服务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一)婴儿死亡状况
表1 1991-2007年婴儿死亡率(‰)
(此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2007年,中国新生婴儿死亡率为10.7‰,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2.5‰,总体婴儿死亡率也降至15.3‰。通过数据对比得出,截至2007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新生婴儿死亡与总体婴儿死亡的距离在缩小,健康程度有了一定的保障,表明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
(二)农村与城市的差异
表2 城市与农村婴儿死亡率(‰)
年份 地区 | 1991年 | 1995年 | 2000年 | 2005年 | 2007年 | |
城市 | 新生儿死亡率 | 12.5 | 10.6 | 9.5 | 7.5 | 5.5 |
婴儿死亡率 | 17.3 | 14.2 | 11.8 | 9.1 | 7.7 | |
农村 | 新生儿死亡率 | 37.9 | 31.1 | 25.8 | 14.7 | 12.8 |
婴儿死亡率 | 58.0 | 41.6 | 37.0 | 21.6 | 18.6 |
(此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由数据可知,城市与农村的婴儿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成功性;同时,2007年,城市的新生婴儿死亡率为5.5 ‰ 农村为12.8 ‰ 城市婴儿死亡率为7.7 ‰ 农村为18.6 ‰,同比分别下降了7.3 ‰ 和10.9 ‰. 这一数据比较,反映了城市与农村的医疗服务机构的差异化程度,城市相较于农村,其经济发展迅速,医疗技术先进,拥有较成熟的医疗体系,而农村则由于经济的落后,交通的闭塞,使得医疗卫生事业不能快速发展,从而导致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性,
1、医疗保险的改善结构: 从2000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逐年扩大,从2007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保障范围是面向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保障重点是住院和门诊大病等医疗支出。2008年试点城市为317个,参保人数达1.17亿,参保人数比上年增加7359万人,2008年底, 全国城镇职工参保人数达2.0亿。
2、公立医院的改革结构:公立医院改革已成为医改中最为核心的焦点和难点。新一轮医改作出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等,必须消除公立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公立医院院长无形中成为“企业家”等现象。使得医院能够更好的为消费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医疗卫生管理的改善结构: 医疗卫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中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总结:政府在不断推进医改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据《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显示,2008年,中央安排专项投资111亿元支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医改中最为核心的焦点和难点,进一步缩小优质医疗资源的分配差距。
二、现有医疗卫生体制面临的挑战
1.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1)卫生行政部门工作的问题
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以为医疗市场化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将医院区分为“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的错误思想,使得当前我国医改方向模糊不清。
(2)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表1 主要年份卫生事业情况
年 份 | 机构数(个) | #医院、卫生院 | 床位数(张) | 卫生技术人员 | #执 业(助理) 医师 | #注册护士 |
2004 | 2539 | 1574 | 63899 | 77516 | 36603 | 20249 |
2005 | 2447 | 1463 | 64674 | 78780 | 37321 | 20842 |
2006 | 2478 | 1450 | 68298 | 79805 | 37511 | 21269 |
2007 | 2410 | 1447 | 74785 | 83736 | 38739 | 23972 |
(此数据来源于2008重庆统计年鉴)
由表可知,2004—2007年重庆市医疗服务机构在不断减少,与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成反比。同时,医务人员也在不断增加,但其专业技能知识却远远不够,中国医生当中大学本科毕业的大概只占40%(由国际统计标准中关于“医生”的标准而定),在这一背景下,虽然千人口的医生数与国际上相比比较接近,但内涵却有重大差异。由于受过系统培训的医生远远不够,护士更不够,造成群众看病难情况日益严重。
(3)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体制服务系统程序中,由于药品管理上的松懈和药品定价上没有引入病人听证会制度,致使有些药品(特别是一些进口药和所谓的"新药") 价格明显偏高,同时,由于缺乏管理上的调控,各医院竞相进口各种大型医疗设备,使得医疗资源没有共享,从而昂贵的价格转加到消费者,即病人头上,使得大众消费群体不愿在医院就诊,反而转向于私人门诊部进行治疗。另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较低,还有一部分人群没有公费医疗或合作医疗,所以一旦生病,便明显承受不了医疗费用,感觉看病昂贵。 也是造成群众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三、医疗服务变革的推动力量
1. 患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即患者)对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
2. 政府
《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显示,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52%,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发展中国家认可的5%的最低标准。这表明,加大卫生投入仍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是促进我国GDP增长的重要环节。
3. 医疗服务机构
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之上,把握未来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结合我国实际,以长远的目光衡量现阶段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目标。
四、医疗卫生事业前景展望
1. 政府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上发挥核心作用
2. 支付方式的改变加速医疗改革的进程
3. 未来的医院需要不断发展新的技能
五、对医改的各方参与主体的建议
1. 政府所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的机构系统,医院的药品价格、医疗管理规章制度都是国家统一制定。
(2)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
(3)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在管理上都应一视同仁,才有利于医院的公平竞争和发展。
(4)通过各大媒体网络,宣传医疗保险,健全医疗保险体系,树立医疗法制观念,保障消费者权益。
2. 医疗服务提供方可以采取的措施
(1)培养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建立优质的医院管理体系,明确医院面对的服务对象同一都是病人,不得存在歧视心理(如农村和城市病人),进行差异化对待。
(2)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建,扩建房屋,医药品种需要增加。与此同时,不断改善医疗设备和卫生环境,使病人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静心养病。让更多的病人不再为病魔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