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车市场调查报告

时间:2023-08-23 阅读:1260次 | 分享次数:113次
笔记本市场调查报告

专用车市场调查报告

——我国专用汽车市场分析

专用汽车不像轿车主要用于私人消费,而是直接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不论是用于运输业还是施工作业,都对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公路建设、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近年来我国专用汽车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是存在有一定的问题的,例如行业规模小,关键部件不能独立生产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首先从中国专用汽车的历史开始谈起,讲述了专用汽车的市场现状,通过分析我国专用车市场现状,找出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专用汽车发展所存在的差距,进而指出我国专用汽车健康发展中所必须注意的细节,并为我国专用汽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粗浅的见解,最后对我国专用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专用汽车 市场 问题 发展趋势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Exclusive Automobile Market

Abstract: The exclusive automobil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hich does not like the car is mainly used for private consumption, but is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Whether it is used for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or construction work, are both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worl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Road, and key construction accelerated,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exclusive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met a new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achieved a certain degree of success. Although exclusive automobile industry achieved success, but there are certain problems, such as small scale industry, key part does independent production, and so on, which issues are affecting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xclusive automobile market industr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xclusive automobile, telling the private car market of the exclusive automobile. By analyzing of market situation it finds out about the problems exifted in the foreign exclusive automobile, as well as the gap with the foreign exclusive automobile, and s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tail must being paid attention to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our exclusive automobile. What’s more, Some superficial opinions of my own to the exclusive automobile are proposed, and finally the foreca was made on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clusive automobile .
Key words: exclusive automobile; market; problems; development tendency

引 言

专用汽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可分离,专用汽车直接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不论用于运输或施工作业,都对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带动专用汽车的快速发展,为专用汽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我国专用汽车市场也得到迅速发展而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对满足国内各种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因为我国的专用汽车市场不是很成熟,技术也相对落后,竞争处于劣势。那么,我国专用汽车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本文拟从我国专用汽车市场的现状着手,分析我国专用汽车市场的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以及专用汽车市场健康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第1章 绪论

1.1 专用汽车概述

目前,关于“专用汽车”术语世界各国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外所谓的专用汽车一般是指一种在许多特征上不同于基本型车辆或经过特殊改装之后,才能用于运输货物或人员的车辆以及只用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车辆。

我国对“专用汽车”的概念则根据GB/T 17350-1998《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的术语和代号》定义为:“装备有专用设备,具备有专用功能,用于承担专门运输任务或专项作业的汽车和汽车列车”。

GB/T 17350-1998还将国产专用汽车划分为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汽车、超重举升汽车和特种结构汽车等六大类,它们的具体定义如表1.1。

表1.1 我国专用汽车的分类及定义

专用汽车类型

专用汽车定义

专用汽车细分类型

厢式汽车

装备有专用设备,具有独立的封闭结构车厢(可与驾驶室连成一体)的专用汽车。

通信车、旅居车、警用车、教练车、囚车、运钞车、伤残运送车、冷藏车、邮政车、救护车、检测车、电力指挥车、餐车等。

罐式汽车

装备有罐状容器,用于运输或完成特定作业任务的专用汽车。

绿化喷洒车、液化气体运输车、沥青运输车、运油车、鲜奶运输车、放射性物品罐式运输车、吸粪车、加油车、低温液体运输车、水罐消防车等。

专用自卸汽车

装备有液压举升机构,能将车厢(罐体)卸下或使车厢(罐体)倾斜一定角度,货物依靠自重能自行卸下或者水平推挤卸料的专用车。

污泥自卸车、运棉车、摆臂式自卸车、车厢可卸式汽车、厢式自卸车、压缩式垃圾车、自卸式垃圾车、散装粮食运输车、散装种子运输车、散装饲料运输车等。

仓栅式汽车

装备有专用装置,具有仓笼式或栅栏式结构车厢的专用汽车。

禽兽运输车、瓶装饮料运输车、养蜂车、桶装垃圾运输车等。

起重举升汽车

装备有有起重设备或可升降作业台(斗)的专用汽车。

航空食品装运车、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车、飞机清洗车、登高平台消防车、桥梁检测车、计量检测车等。

特种结构汽车

装备有专用装置,具有各种特殊结构,用于承担专项运输或专项作业的专用汽车。

集装箱运输车、车辆运输车、运材车、渣料运输车、运砂车、扫路车、除雪车、路面养护车、混凝土泵车等。

1.2 我国专用汽车的发展史

我国专用汽车的生产起步较晚,是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在军用改装车辆、消防改装车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一些专用汽车生产厂家根据国民经济的不同需要,已经逐步成为某一类专用车辆生产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如生产半挂车的汉阳特种车辆制造厂、生产粉罐汽车的武汉专用汽车制造厂、生产冷藏保温车的镇江冷藏汽车厂、生产厢式汽车的兰州专用汽车厂、生产自卸车的青岛专用汽车厂等专用汽车厂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专用车辆得到迅速发展,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多辆,特别是国内各大汽车集团公司,如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等都把专用汽车的开发放到了重要地位,为专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专用车辆已从形成行业阶段逐步向成熟阶段迈进。目前,专用车辆已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广。近几年来,一些专用汽车生产厂家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涉足国外市场,尤其是我国中吨位的专用汽车以其具有的可靠性、性能适中、价格低廉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已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

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专用车辆行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专用汽车行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专用汽车生产厂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生产基本型车辆的汽车制造厂(主机厂),这些生产厂其实就是大的汽车集团、公司下设的分厂或分公司,他们生产的专用汽车占专用车辆总数量的50%左右;二是专用汽车的专业生产厂家,在汽车制造厂(主机厂)提供的底盘上进行改装,这是目前是我国专用汽车生产的主要形式,其产量约占45%;三是非专业生产厂,如客车、航天、航空、造船及军工厂等在生产其他产品的同时,也生产专用汽车;四是一些部门的修理厂,根据用户需要也在改装少量的专用汽车。

近20年来,我国专用汽车生产的发展速度很快,成绩巨大,但是纵观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和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专用车辆的发展趋势,我国专用汽车的品种还比较集中、单一。但总体上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已基本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3国外专用汽车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国外专用汽车市场8现状

多品种,小批量是西方工业先进国家组织专用汽车生产的一个主要特点,如英国约克公司能生产牲畜运输车、保温车、冷藏车、自卸车、市政工程车、粉粒物料散装车等品种。日本东急车辆制造株式会社是日本最大的挂车公司,专用车产品以挂车、罐车为主,其中集装箱半挂运输车占有较大比例。此外该公司不定期生产厢式车、自卸车、高空作业车、消防车、环卫车等品种。

厂家多、规模小是国外专用汽车生产行业的又一特点,例如英国专营和兼营专用汽车的厂家有600-700家,其中70%的工厂职工人数在30人以上;根据美国2007年有关资料统计,专用汽车厂有900多家,而职工不足20人的有500多家。据2009年资料,日本生产专用汽车的公司约有128家,工厂近200家。

国外专用汽车生产的第三个发展特点是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国外大部分专用汽车厂实质是一个总装厂。其产品按结构分工或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如挂车车轴、牵引座、支腿、悬架等,自卸车油缸、工程车辆的关键专用设备等均由各专业厂集中生产。如日本加藤制作所的茨城工厂仅承担设计和总装两项工作,所有零部件分别由32个专业厂加工提供。加藤仅有职工500人,年产超重汽车达3000-3500辆。东神公司有职工230人,年产面包车、特种车12000辆。

1.3.2国外专用车辆市场的发展趋势

国外专用车辆的产量明显以重型居多,其原因主要是重型专用车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重型车辆功率大、强度高,有中小型专用车辆无法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如德国的散装水泥车吨位在15t以上;比利时莫尔公司近年花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50t-70t的大型半挂车用牵引车的研究和生产,其大型粉罐车也已进行系列化生产,装载容积达30-60m³。

国外不少汽车厂专门从事专用车辆底盘的生产,尤其重视专用底盘的系列化、专业化生产,以满足专用车辆的特殊需求。

近年来,国外专用汽车厂家逐步重视新材料、新技术在专用车辆上的应用,如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来代替金属材料制造冷藏车厢体,具有强度高、质量轻、寿命长等优点,其应用日趋广泛。

微电脑的应用正在逐渐渗透到所有的产业领域,专业那个车辆也不例外,微电脑已广泛用于发动机控制、变速控制、专用装置动力传递、电器故障诊断等方面,使用专用车辆的使用价值逐渐扩大,技术性明显提高。

1.4国内专用汽车市场现状

1.4.1 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环境

(1)国内宏观经济

近年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稳健,增长率基本保持在7%以上。从2002到2009年,增长幅度更为迅猛,2009年高达10.7%。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是形成有效购买力的基础,国内流通行业随之繁荣发展,这对于促进专用车消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专用车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从产业构成看,第二产业快速增长,2005年增长率l1.4%。高于第一产业的5.2%和第三产业的9.6%,对于专用车行业是一个比较大的拉动因素。2009年,全国交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高达9384亿元。2005年增长18.4%。从2000到2009年,中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9505亿元,直接促进了专用车市场的发展。

(2)国家政策法规

国家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路发展目标,到2020年,公路网总规模将达到300万千米,基本建成8.5万千米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国家把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和载重车8t以上的重型柴油货车和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列入《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将大大促进此类专用车的发展。同时.国家对整车排放水平的要求逐渐严格,2004年初,国家对于达到欧Ⅱ标准的车型不再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这必然刺激国内专用车在排放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而这又给专用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1.4.2 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特点

全国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迅猛是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第一个特点,例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出4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专用汽车园区的发展;规划占地38平方公里、地处“沈铁工业走廊”上的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目前已完成一期起步7平方公里土地的“七通一平”建设,已具备企业落户开工的条件;天津市蓟县开发区批出12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山东省梁山县,以弹丸之地聚集了105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并有继续扩大之势;郑州市拟在郑开大道打造产能为10万辆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湖北随州市在已经拥有75家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基础上,又提出打造20公里的汽车产业发展走廊;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银川-吴忠-石嘴山一线,重点发展汽车产业;福建厦门-龙岩-漳州-泉州一带,将重点发展专用汽车产业;川渝经济区在汶川震后重建的背景影响下,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极为快速。

专用汽车市场逐渐形成规模化是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第二个特点,我国专用汽车市场的发展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汽车工业的飞跃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目前形势看,由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物流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从1998年开始国内专用汽车市场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全国生产专用汽车的企业在2008年达756家,其中生产厢式车的企业达489家,生产罐式车的企业253家,生产专用自卸车的企业有115家,生产起重举升式车的企业有88家,生产仓栅式车的企业有16家,生产特种结构车的企业有162家,生产专用半挂车的企业有173家,生产半挂车和自卸车的企业分别为154家和249家。但是,到2009年,国内专用车生产企业缩减到598家,应该说,这是规模化经营的必然结果。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给我国专用汽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

1.4.3 我国专用汽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1)生产企业过散过多

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促使许多企业纷纷投入到以厢式车、罐式车、自卸车和专用半挂车等为主的低、中附加值产品的专用汽车生产之中,他们或扩展系列,或增加产量,致使上述各类产品均有数百家企业生产。但国内市场上使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专用汽车产品,仅来自国内少数企业和国外企业。目前我国大多数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症状是:厂点分散,规模较小,开发能力较弱。表2.1为2009年我国改装车生产企业(生产专用汽车的主力厂)按产量划分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产量在1000辆以下的企业数占改装企业总数的76.6%企业个数多,单厂生产数量少。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设备工艺水平落后及生产效率低下;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综合产能严重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销手段单一;企业盈利能力差;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表2.1 2009年我国改装车生产企业(生产专用汽车的主力厂)按产量划分情况

产量/辆

<100

100-300

300-500

500-

1000

1000-

2000

2000-

5000

5000-

10000

10000

合计

企业数

169

95

42

54

54

31

14

11

470

(2)产品结构失衡、发展不均

货车、客车专用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运输效率与作业质量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在许多发达国家从货车底盘基础上改装而来的专用汽车保有量约占载货车保有量的50%如今已增至80%。我国专用汽车起步较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目前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专用汽车保有量占载货车保有量仍低于40%。发达国家载货类专用汽车产品向重型化、专用功能强、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与市场需求较为匹配品种已超过6000产品结构比较合理重、中、轻的比例接近343。我国目前专用汽车品种虽然已达到5000 但重、中、轻的比例为253。由于受公路条件和专用车底盘生产的限制,我国的专用车一直以中型为主, 重型专用车的比例明显偏低,产品结构还不合理,技术与质量水平也良莠不齐。

(3)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缺乏自主开发能力

专用汽车是一种高技术产品它将机械、电子、液压、化工、环保等各领域的先进技术模块化地集成在一个专用车底盘上从而实现一定的特定功能所以专用车的生产特点是技术要求高、品种多、批量小、市场需求变化快。国外专用车产品基本上都采用了汽车领域的相关先进技术产品开发创新很快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专用车的需求。而我国专用车在产量上虽已具备相当规模但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如半挂车、自卸车。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用汽车产品却不能生产只有极少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达到了较高水平。由于在技术上投入不足资金缺乏缺少创新自主开发能力弱导致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及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如液压件、泵类、阀类、控制仪表等因此制约了高水平专用汽车的开发生产,同时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汽车厂家在产品技术和资金投入上也存在着偏重基型车、轿车、客车而轻专用车(专用车底盘) 的现象。

(4)生产技术水平低

由于专用车生产具有批量小、品种多的特点,对工装工艺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对冲压成型、焊接涂装设备的要求更高。国外大多数专用车生产企业已经采用了智能化、柔性化生产设备,使生产周期缩短、工艺简化、质量稳定可靠。而我国的专用车生产企业,由于缺少规模化的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水平低,限制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的提高,制约了专用车的发展。专用汽车底盘由于品种多、批量小,技术、资金投入多,回收资金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等原因造成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积极性不高,专用汽车底盘的开发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生产的各类专用汽车中,80%以上是在普通载货车底盘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基本上没有一家专门生产专用汽车底盘的企业,专用汽车底盘(特别是重型专用汽车底盘)的缺乏长期困扰着我国专用汽车的发展。表2.2是我国2004-2009年底盘产量占商用车产量比例,从中可看出,我国汽车底盘产量比较低,占商用车产量比例比较小。大多数专用汽车企业采用载货汽车底盘改装,使一些车型的装载质量较小,车辆适应性欠佳,平顺性差,结构布置不合理。另外,底盘作为专用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我国对于底盘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国产底盘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比较低,与国外底盘有着较大的差距,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和混凝土泵车的生产,还有相当一部分仍采用进口底盘。

表2.2 我国2004~2009年底盘产量占商用车产量比例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商用汽车产量/万辆

101.6

138.3

160.4

183

177.6

204.7

汽车底盘产量/万辆

31.8

42.6

31.8

42.6

38.1

44.2

比例%

28

31

24

22

21.5

21.6

(5)专用汽车市场的拓展受到一定限制

随着国内外各大厂家不断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推出新的品种,我国专用汽车企业面临着较大压力。第一,我国专用汽车产品中某些品种的市场容量有限,其市场拓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清扫车、洒水车等环卫类车辆产品受到城市道路、高等级公路、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制约。第二,专用汽车中的一小部分产品已处于市场成熟期,市场分割已基本完毕,要想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市场份额有一定的难度。第三,新产品的开发及市场的导入、成长需要一定的周期和投入,且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

第2章 我国专用汽车市场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专用汽车进出口情况

从专用车进出口统计数据看,国内进口专用车数量从2003年开始呈现逐步攀升的态势,进口金额也是同步攀升。从1999年开始,专用车出口量连续增长,出口金额也是稳步攀升。但是与进口情况相比,单车平均出口价格相当低,贸易竞争力指数也一直是负值,表明中国专用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2003~2009年中国进出口专用车情况及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2.1。

表2.1 中国进出口专用车情况及贸易竞争力指数

年份

进口

出口

贸易竞争指数

数量合计(辆)

进口总金额

(万美元)

数量合计(辆)

出口总金额

(万美元)

2003

6861

24608

15895

4307

-0.73

2004

4267

44797

21704

9082

-0.66

2005

12177

46194

10318

7053

-0.74

2006

35080

101599

39675

9023

-0.84

2007

43740

145659

119527

13738

-0.83

2008

39611

147102

184667

27867

-0.68

2009

68826

205221

316493

58333

-0.56

2.2 我国专用汽车市场竞争力因素分析

(1)价格方面

专用汽车产品成本一般由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构成。制造成本包括材料费、燃料和动力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等,而制造费又包括车间经费、设备折旧费、工装模具费、厂房折旧费等;期间费用一般包括企业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技术分摊费、运输费等。此外,影响专用汽车产品成本的因素还有工艺水平、管理水平等。

由于专用汽车具体成本难以一一比较,这里仅对国内外差距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这些因素有:材料费用、劳动力成本、技术费用和运输及海关费用等。

1.材料费用

材料费用包括原材料费用、辅助材料费用和外购件费用。一些专用汽车的原材料由国内可以提供且价格便宜,这些专用汽车的成本具有竞争力。有些专用汽车的原材料需要进口,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高;但人世后进口原材料价格会降低,其对专用汽车成本的影响也会减弱。

2.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专用汽车的生产方式与轿车不同,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行业,国外企业在生产线上也大量使用工人,国外劳动力成本在专用汽车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便宜,因此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国内专用汽车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3.技术费用

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等级公路管理专用汽车、机场专用汽车、高空作业车等品种中,技术费用在制造成本中占一定的比例。这些专用汽车产品从国外引进技术,需要支付相当数量的技术转让费或专利使用费;如要进行新产品开发,还要分摊一定的技术开发费用。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专用汽车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4.运输及海关费

运输及海关费用由于进口国外专用汽车,除了关税外,还需要一定的运输保险费用(2.5%左右)和海关费用,而国内专用汽车企业则没有这笔费用,这也正是国内企业的优势所在。

(2)产品品种和规模方面

从品种上说,我国专用车生产品种与国外差距很大。目前,国外专用车品种5000-6000种左右,而我国专用车品种只有l500多个,生产品种最多的厂家一般也不会超过l00个品种,而且生产品种中重、中、轻、高、普、特、新产品的比例严重失调。目前国外载货类专用车中,轻、中、重型比例为3:4:3,而我国目前仅为3:5:2,大多数企业只能生产中型普通专用车,其他类型的专用车产量仍较少且功能简单。

(3)产业技术水平方面

专用车应是一种高技术产品,它将机械、电子、液压、化工、环保等各领域的先进技术模块化地集成在一块专用车底盘上,从而实现一定的特定功能。在产品开发上,国外专用车产品基本上都装配了汽车领域的相关先进技术,产品开发创新很快,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专用车的需求。而中国目前专用车的技术含量比较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国产专用车还不够多,专用车生产开发基本停留在仿制阶段,缺乏创新、缺少足够的技术储备、设计雷同现象普遍,技术含量很低,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例如,许多行业对专用汽车的技术性能要求都很高,国内产品一时还很难达到。如机场专用车、大型道路养护车、高级医疗急救车等,只能部分让位于国外进口产品,因此,加快新产品开发,为市场提供更多高技术含量的专用汽车,是摆在中国专用车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在关键技术上,中国专用车产业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西方国家十分重视专用车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专用车底盘、装置生产花样繁多,能够随时满足用户需求,产品质量好,各具特色,代表了当今世界专用车发展的趋势。中国专用车生产的两大薄弱环节—专用底盘与专用装置的开发能力较弱,仍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

(4)生产及管理方面

在生产方式上, 国内的专用车生产企业拥有自己的完整而庞大的零部件加工体系,只有少部分零部件来自于市场采购,企业包袱沉重,在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开发上投入不足。而国外专用车生产企业只生产市场上无法采购到的零部件,绝大多数部件根据设计和用户的要求到市场上采购,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市场开拓上可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在销售方式上。国外早已建成社会化的成熟的汽车销售体系,品牌代理、连锁经营、大型市场、网络销售等多样化的市场销售与银行消费信贷充分结合,供需结合十分紧密。而国内专用车的销售方式市场化的程度很低,专用车的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生产企业的单向推销和用户仅凭个人掌握的产品信息向厂方订做或购买。在发展模式上.由于专用车是独创性强、个性色彩突出、文化品味高的产品。国外专用车生产企业已不再把单纯的数量扩张作为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而是把精力放在技术进步、产品开发与设计、提高专用车产品附加值上。而中国专用车生产企业,往往依靠单纯添置硬件和单纯提高产品数量来拓展企业规模,在外延扩展的同时也加大了生产成本,效益并不理想。

(5)售后服务方面

我国专用汽车行业没有形成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更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国外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会在国内建立售后服务网络,并提高其售后服务水平。但国外企业建立售后服务网络还需要一段时间,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必须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网络,完善管理制度。

第3章 我国专用汽车市场发展对策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使国内外专用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国产专用车与国外专用车存在着差距,但也应看到我们的优势。首先,我国专用车价格优势明显。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原材料也相对便宜,使得我国专用车成本只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30%-50%,价格优势明显。其次,国外专用车进入中国市场还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而我国占专用汽车销售量80%以上的普通型专用车,适合中国的道路情况和消费水平。因此,我国专用汽车企业只要结合自身特点,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在一定时期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1)优化重组,建立专用车生产的新格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专用汽车企业必将经历一场联合重组的产业结构调整,重新合理配置我国专用车行业的内部人才、设备等资源,使过散过多的局面得以改善。结合专用汽车行业自身品种多、批量小、市场变化快的特点,我国专用车企业可以朝着两方面发展:一方面,那些产品制造技术复杂系数不高、产品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和生命力的企业和产品具有较大社会需求量的企业,可以进行联合重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集团化大生产,走规模与品牌效益之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制造技术复杂系数较高,产品市场容量有限的生产企业,应维持其中小企业规模,并通过资源重组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某一专业领域内潜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水平,使自己达到和始终保持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大的汽车集团也可以进入专用汽车的生产,为该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并推动其达到新的水平。

(2)专用车产品应向高技术、多品种方向发展

专用车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品品种也越来越多,这就对我国的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国外的一些汽车公司广泛采用的平台技术将是专用车产品开发与制造的一,个发展趋势。运用平台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专用车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周期,充分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同时也能极大地减小制造难度,缩短制造周期,减少设计开发及采购和制造成本。对于一个成熟的专用车企业来说,其开发生产的专用车产品不止一种,要适应市场对专用车品种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采用平台技术,进行模块化设计、全球采购、积木式装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采用柔性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生产设备,使生产制造技术适应专用车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

(3)专用车的行业管理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

我国专用车的生产经营方式,在过去一直采取的是行政管理方式—目录管理,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专用车的发展。国外专用车的管理普遍采用了产品型式认证制度,这为专用车生产商在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需求上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目前,我国正在向产品型式认证制迈进,这是专用汽车行业管理方式上的一大进步。

(4)积极开拓专用车新市场

经济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对专用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专用汽车必须积极开拓特殊行业、新兴行业市场,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全面提高对出口工作的认识,做好专用汽车出口的目标管理工作,要尝试对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的开发,并做好相应的出口质量把关或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工作,在大力开展自营出口工作的同时,还要处理好自营与代理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打入国际市场。

(5)加强专用车人才队伍建设

要注重培养一批懂得项目管理、能组织人员进行开发设计的项目开发管理人才。汽车自主研发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做具体的每项开发工作,而在于是否熟悉整个过程,能否进行流程管理,有了项目管理的主导权,就可以根据需求借用国内外资源来进行产品开发。同时,要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对技术研发人员应给予良好的无风险待遇,并适当利用股权等非固定的风险收入予以激励。

(6)专用汽车的定位

专用汽车市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定位问题,即要在“专”上下功夫。当前,国内一些改装车厂定位在汽车行业,和汽车行业是同盟军关系,造成了专用车市场的混乱。而要改变这种局面,要做好专用车的定位问题,专用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专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就是根据用户的特种要求,生产包括起重车辆、带云梯的专用车、集装箱运输车等,生产一些新结构、价格比较高、用途比较特别的车辆,品种多、批量少。同时,在今后专用车行业改组中,每一个专用车厂都得研究产品的专门用途,而不要拘泥于发展现在批量比较大、品种比较少的车型,而是根据专用车市场的特点,发展产量小,品种多的车型,这是我国专用车行业发展的趋势。

(7)专用汽车厂要与主机厂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

由于专用车行业是依附在底盘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专用车又表现为批量小、品种多、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与主机厂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专用车底盘要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需要,主机厂应给予专用车厂充分重视,进行专门开发。因此,专用车厂要与主机厂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主机厂可分大类开发底盘,进行菜单式组装,专用车厂进行改装底盘,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专用车,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8)采用特殊的政策和管理方式

由于专用汽车的特殊性,国家对其管理应该采用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方式。当前汽车行业使用的目录管理有些不适用于专用汽车行业,特别不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专用车行业。有的专用车就做一辆,如果还要做实验、上目录,钱花得太多,另外时间上也赶不上人家的需要。因此,对专用车的管理应该给予特别的政策。如日本对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实行型式认证,对小批量生产的不实行型式认证,到车管所去检测,这些值得国内参考和借鉴。所以,国家对专用汽车的管理应采用特殊反对方式和政策,以促进我国专用汽车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提高我国专用汽车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4章 我国专用车市场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专用汽车的主流市场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服务和高等级公路运输、管理两大板块,专用汽车的发展将主要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1)产品品种多样化趋势

从品种上看,发达国家如德国的专用汽车品种有6000多种;从需求量上看,目前德国、日本、英国等国也是完全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正是由于专用汽车服务的广泛性和专业性,才形成了专用车多品种的特点。据统计,目前我国专用汽车已达228个种、1553个品种。由于各行业的特点不同,对具体品种的需求量也不同。专用汽车市场可以出现多个热点同时并存的局面,从而形成市场的多元化,为生产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重型化、大功率、多轴化

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看,重型卡车的市场销量2002年为24万辆,发动机功率大多在205kW(280hp)以下,而到2007年则迅速增长到48万辆,发动机功率大多在205~257kW(280~350hp),重卡尤其是重卡底盘的发展趋势充分印证了专用车重型化、大功率发展的趋势。道路条件的改善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公路运输的高速化、集装箱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为大吨位、大功率、多轴化专用汽车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专家预测,“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运输车辆,如重型牵引车、厢式车、厢式半挂车、集装箱运输车、专用半挂车、保温冷藏车等将成为市场的主角。

(3)轻量化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采用对于减轻自重、提高运输效率、推动和促进我国专用汽车技术进步、缩短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欧美专用车企业对铝合金及不锈钢材料的罐体、厢体的应用已有20多年历史,日本企业也已经在专用车的上装部分大量应用铝合金等轻型材料,而轻型材料在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应用才刚刚起步。这意味着,我国的专用汽车产品也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只不过轻量化发展的速度会因为不同的国情而有所不同。我国专用汽车之所以在轻量化方面与欧、美、日企业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因为我国专用汽车的消费水平目前还比较低;二是国内运输企业为了节省运输费用,千方百计地超载,而没有意识到超载本身会大大增加车辆的燃油费用;三是我国某些地区治理超载的力度不够。因此,推进我国专用汽车的轻量化,国家有关部门在加大管理、改革税收的同时,还应该引导用户去购买经济性好的轻量化产品。

(4)厢式化和城市专用汽车的轻型化趋势

大力推广厢式运输已在“十五”计划中提出,发展趋势已被行业公认。尤其是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厢式半挂车、集装厢半挂车已成为物流企业的主力车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藏集装厢半挂车也会逐渐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世界商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超市比比皆是,轻型厢式车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城市专用汽车的轻型化趋势已经显现。

(5)高技术、高附加值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总量构成的变化,市场对专用汽车品种的需求格局将相应改变。普通自卸汽车需求量将会随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渐减少,厢式车、半挂车以及用于城市配套服务车辆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同时,市场竞争趋势的加剧,产品成本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将被进一步弱化,以技术创新的替代性经济增长将成为专用汽车行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此外,市场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这种趋势将提高专用车企业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积极性。机、电、气、液、微电子一体化技术及GPS技术等在专用车上的应用能够大大增强专用车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专家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加上我国专用汽车产品传统的成本优势会使国产专用汽车在出口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6)人性化、安全性和节能环保趋势

专用汽车地盘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一是充分考虑舒适性,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允许个性化设置性能参数。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设计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证驾驶人员的安全成为设计人员重点考虑的问题,除停车、行车制动等基本安全措施外,通过配备功能齐全的监控系统,防侧翻系统,以及采用电控、液压、机械3套独立制动系统,大大提高了整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车辆安全性研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国际国内油价的不断攀高、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油荒”和气候变暖,使节能、环保成为整个社会关心的主题。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政策推动环境的改善,汽车的节能、环保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对用户来说,节油不仅从能源考虑,关系着他们切身的经济利益。环保要求推动了动力技术的更新,电子燃烧喷射和共轨技术成为强制性规定。

(7)合资合作、资产重组趋势

从国际市场形势来看,发达国家因受劳动力价格及经济低迷状况的制约,近年来制造业纷纷外移,给我国专用汽车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一定机遇。一方面,国内专用汽车靠其价格优势在东南亚、中东、非洲、中亚及俄罗斯市场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为国内专用汽车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国外专用汽车企业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高端产品方面占据绝对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将会对促进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8)区域化的产业集中趋势

国家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规模企业发展政策,这一政策将推动行业优势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实力的企业将进一步整合行业产品结构,提高专用汽车产品行业生产集中度。

结 论

本文主要以我国专用汽车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我国专用车汽车市场发展状况、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国内外专用汽车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专用汽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行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失衡、发展不均;技术水平滞后;关键部件无法自主生产。

2.从价格、产品品种和规模、产业技术水平、生产及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分析我国专用汽车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找出我国专用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例如:优化重组,建立专用车生产的新格局;专用车产品应向高技术、多品种方向发展;专用车的行业管理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开拓专用车新市场;加强专用车人才队伍建设;专用汽车的定位;专用汽车厂要与主机厂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采用特殊的政策和管理方式等。

3.我国专用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产品品种多样化趋势;重型化、大功率、多轴化;轻量化;厢式化和城市专用汽车的轻型化趋势;高技术、高附加值发展趋势;人性化、安全性和节能环保趋势;合资合作、资产重组趋势;区域化的产业集中趋势。

参考文献

[1] 冯晋祥.专用汽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 马文星.特种车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 明平顺.汽车运输专用车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4] 程力汽车.专用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M/OL].湖北程力汽车,2008.[2008-09-19].

[5] 冯晋祥.专用汽车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6] 徐达专用汽车构造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7] 张家庆,程显胜.集装箱多式联运[J].2009(6).

[8] 何爱民.物流装备与运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9]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跟踪研究(专用汽车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1] 李庆文.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蓝皮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2] 吴融华.大型客车、专用汽车图文集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13] 金先龙.国外专用汽车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4] 司景萍.专用车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5] 左培文,张超.我国专用汽车2008年市场分析与2009年预测[J].2009(5).

[16] 张悠梅,龚语楠.2008年中国重卡产销数据分析[J].2009(6).

[17] 张悠梅.专用汽车企业眼中的2008[J].2009(6).

[18] 支陆逊.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分析和发展趋势[J].2009(9).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