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调查报告
植物调查报告
——关中地区重要栽培植物的生产与管理
地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调查目的:了解关中地区重要栽培植物的种类及其生产环节和管理技术。
调查内容:栽培植物的植物学形态特征、类型;栽培植物关键生育期及其管理、产量构成及其收获。
关中,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关中盆地,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目前,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关中农业生产: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粟(谷子)、糜、大麦、豆类(大豆、豌豆、小豆等)、薯类(甘薯、马铃薯)、高粱、荞麦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烟草、糖料、麻类。
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等。
陕西省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盛产苹果、柿子、桃、梨、杏、李、葡萄、红枣、石榴、柑橘和猕猴桃等。
调查结果:
一.粮食作物
建国以来,本省粮食生产发展较快。1998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45.18万亩,平均亩产215.5公斤,总产1303.1万吨,与1949年相比,面积减少269.82万亩,亩产提高163.07公斤,总产增加972万吨,分别增长3.11倍和2.94倍,年平均递增3.3%和3.2%。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占有粮食1998年只有372.2公斤,比1949年的251.3公斤增加48.19%。而人均占有粮食1949年比全国高42.5公斤,但1998年反低于全国49.5公斤。说明本省粮食生产水平同全国比较还有很大差距。
二.经济作物
棉花、油料、烟草、糖料、麻类是本省主要经济作物,除1966年外,历年种植面积均在550万亩以上。建国50年,经济作物平均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21%。过去,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使经济作物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近几年来,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经过调整布局,大多数经济作物正在向生态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三.园艺特产作物
1.果树
陕西省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盛产苹果、柿子、桃、梨、杏、李、葡萄、红枣、石榴、柑橘和猕猴桃等。建国以来,本省水果生产发展较快,60年代建立了秦岭北麓苹果林带,70年代初开始建立渭北苹果商品生产基地,80年代初全省果园面积已发展到148.57万亩,水果总产26.2万吨,比1949年增长2.2倍。进入90年代全省果业向优质适生地发展。全省优质苹果基地集中在渭北高原, 25个基地县集中连片的面积1998年达到点442万亩;渭河以北至无定河以南海拔500米以上的酥梨优生区占全省梨总面积的78.7%;优质猕猴桃基地集中在秦岭北麓;优质红枣基地主要集中在陕北至省东的黄河沿岸。按全省人口平均,每人占有水果122.1公斤,高全国人均占有44.88公斤的水平,位于全国第一。
2.蚕、茶
(1)蚕茧:陕西省是闻名世界"丝绸之路"的起点,据有关资料记载,1918年本省的蚕茧产量曾达到1.4万吨,在当时,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浙江、江苏。后来,蚕茧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产量逐年下降,到1949年蚕茧总产仅300吨。解放后,蚕茧生产得到恢复,50年来,虽然经过几次"马鞍型"的变化,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1998年蚕茧产量1.56万吨,比解放初期翻了五番,桑园面积已扩大到80.89万亩。本省蚕茧生产主要是桑蚕茧,面积和产量均占99%。桑蚕茧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汉江流域,柞蚕茧很少,集中产于西乡县。
(2)茶叶:茶叶是巴山山区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安康、汉中两地,商洛也有少量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