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出生体重儿产后母乳喂养状况调查分析
颜春英 黄坚 唐湘莲 王海红 刘丽君
摘要:[目的] 调查低出生体重儿产后6个月内的母乳喂养状况,并测量其体重变化。[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9月在我科分娩的无严重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80例(为观察组)和足月产正常体重儿80例(对照组)进行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了解母乳喂养状况及各阶段体重变化。[结果]观察组婴儿母乳喂养率低下,出生时仅为73.75%,而对照组为92.50%;产后一周时观察组为76.25%,对照组为9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时2组婴儿母乳喂养率无统计学差异。2组婴儿产后各阶段体重变化除产后6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阶段均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婴儿体重低于对照组婴儿体重,P<0.05。[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低下,故需对低出生体重儿产妇进行母乳喂养重要性方面的知识宣教,使其确切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提供母乳喂养的指导。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体重;护理
Study on postpartum breastfeeding of low-birth weight infants
YAN Chun-ying,HUANG Jian,TANG Xiang-lian,WANG Hai-hong,LIU Li-ju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six months postpartum breastfeeding of low-birth weight infants,and evaluate the weight of infants.[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between 2007 and 2009,and 80 low-birth weight infants as experimental group,80 normal-birth weight infants as the control group. Following her baby’s discharge from hospital, each mother was interviewe about her breastfeeding experience and babies' weight.[Results] The rate of breastfeeding of low-birth weight infants was lower than the normal-birth weight infants, 73.75% and 92.50% respectively. And the rate of one week of postpartum breastfeeding was 76.25%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91.25% for the control group,thus there was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But the rates of breastfeeding of infants in one month,two month,four month and six month were no significance.The weight of low-birth weight infant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 The rate of breastfeeding of low-birth weight infants was low,so it is of importance to support the mother's understanding of breastfeeding benefit.
Keywords:low-birth weight infant, breastfeeding,weight,nursing
低出生体重儿指体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儿,发生率为5%[1]。由于低出生体重儿的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适应性与抵抗力差,特别是吸吮、吞咽功能不完善,胃容量小,消化酶不足,吸收、消化能力差,且低出生体重儿体内糖元储备少,而又处于高代谢状态,较正常新生儿更易出现低血糖,体重不增,抵抗力更低下,甚至死亡,因此合理喂养对提高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减少并发症,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等具有重要作用[2-3]。为了解入住我院的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状况及体重变化情况,自2007年1月始对低出生体重儿和正常体重新生儿进行追踪和电话随访,调查产后6个月内的母乳喂养状况及体重变化,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
自2007年1月-2009年9月,对就诊于我科无严重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选取80例为观察组,80例正常体重出生儿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婴46例,女婴34例,孕周<37周的为52例,孕周>37周的28例,平均33.30±3.40周。出生体重在1000-1500克之间者为19例,1500-2500克之间者为61例。自然分娩者64例,剖宫产者10例,臀位产者6例。对照组男婴43例,女婴37例,孕周均>38周,平均39.10±1.20周。出生体重在2500-4000克之间的为69例,>4000克的为11例。自然分娩者47例,剖宫产者25例,臀位产者8例。排除母亲糖尿病者、新生儿并发症及因新生儿疾病入住NICU者等,取得孕产妇及其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其中问卷包括30个条目,旨在收集2组产妇分娩后首次哺乳方式、产后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时的母乳喂养情况及各阶段婴儿体重、新生儿喂养方式和产妇及新生儿的人口学信息。人口社会学资料包括2组婴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
1.3 研究方法
由我科有经验的护师对入住我科的待产产妇和正常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方法,并就本实验研究目的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讲解,取得孕妇及家属同意后,由孕妇分别于婴儿出生后、产后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时填写问卷或进行电话随访,指导孕产妇配合完成本研究。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由SPSS13.0软件进行录入。连续性变量经正态性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比较进行t检验,分类变量用X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婴儿一般情况比较(见表一)
表一 2组婴儿一般情况
性别(人数)* | 孕周(周)** | 出生体重(kg)*** | 分娩方式(人数)**** | |||||
男 | 女 | 男 | 女 | 自然产 | 剖宫产 | 其他 | ||
观察组 | 46 | 34 | 33.30±3.40 | 2.08±0.36 | 2.02±0.41 | 64 | 10 | 6 |
对照组 | 43 | 37 | 39.10±1.20 | 3.18±0.23 | 3.09±0.26 | 47 | 25 | 8 |
*表示P=0.633,2组婴儿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表示为2组婴儿出生时孕周有统计学意义,P<0.01。 *** 表示出生体重2组男婴与女婴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 ****表示2组婴儿的分娩方式比较,X2=9.318,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产后各阶段母乳喂养状况(表二)
由表二可以看出,2组婴儿产后各阶段母乳喂养状况,其中出生时、产后1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产妇母乳喂养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产后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二 2组产妇产后各阶段母乳喂养状况比较
母乳喂养状况 | 观察组[n(%)] | 对照组[n(%)] | X2 | P值 |
出生时 | 59(73.75) | 74(92.50) | 10.025 | 0.002 |
产后1周 | 61(76.25) | 73(91.25) | 6.61 | 0.010 |
产后1个月 | 69(86.25) | 68(85.00) | 0.051 | 0.822 |
产后2个月 | 66(82.50) | 67(83.75) | 0.045 | 0.833 |
产后4个月 | 57(71.25) | 54(67.50) | 0.265 | 0.607 |
产后6个月 | 50(62.50) | 47(58.75) | 0.236 | 0.627 |
2.3 产后各阶段婴儿体重变化比较(见表三)
由表三可以看出,出生后除6个月时观察组婴儿体重和对照组婴儿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阶段2组婴儿体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对照组即正常体重儿组体重高,而低出生体重儿组体重为低。
表三 产后各阶段2组婴儿体重比较
观察组平均体重(kg) | 对照组平均体重(kg) | t | P | |
出生时 | 2.04±0.38 | 3.12±0.23 | 21.75 | <0.01 |
产后1周 | 2.12±0.41 | 3.21±0.37 | 17.67 | <0.01 |
产后1个月 | 4.01±0.39 | 4.93±0.44 | 14.00 | <0.01 |
产后2个月 | 5.24±0.46 | 5.84±0.51 | 7.29 | <0.01 |
产后4个月 | 6.63±0.55 | 7.21±0.54 | 6.73 | <0.01 |
产后6个月 | 8.02±0.63 | 8.14±0.57 | 1.26 | >0.05 |
3 讨论
本文就我院低出生体重儿产后各阶段母乳喂养状况及体重变化等作了研究。由表一我们可以看出,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体重出生儿相比,体重变化差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娩方式亦有统计学差异,原因可能与低出生体重儿因发育较正常体重儿较差、体型较小有关,故自然分娩人数较正常体重儿多,而后者因婴儿体重较大故剖宫产较多。此外,两组婴儿的孕周亦有差异,P<0.05,观察组婴儿孕周较对照组为短,这也决定了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消化系统功能较差、产后易患病等。
本研究调查了产后各阶段2组婴儿的母乳喂养状况。喂养方式分为3种,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本文仅指第一种,即纯母乳喂养,指除母乳外不给新生儿喂食其他食品及饮料[4]。表二中,产后各阶段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所产婴儿母乳喂养状况比较,观察组婴儿出生时母乳喂养率为73.75%,而对照组为92.50%,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可能与观察组婴儿因体质虚弱需入住NICU有重要关系,母乳量不足也是一重要因素。此外,与产妇担心母乳喂养会影响其体型恢复亦有一定关系。而对照组婴儿产后首次母乳喂养率并未达到100%,可能与产妇的母乳量不足、乳房疾病及担心体型恢复、或新生儿入住NICU等有关[5]。产后1周时两组婴儿母乳喂养率仍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有所提高,原因可能与母乳量增多、婴儿疾病好转、产妇对母乳喂养方法掌握较好等有关。产后1个月、2个月时,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且前者母乳喂养率一直处于增高状态,但对照组母乳喂养率一直处于降低状态,究其原因可能与2组产妇对婴儿的母乳喂养认识不同有关。产后4个月、6个月时2组婴儿母乳喂养率均有所下降,但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因可能与产妇因工作需求而需终止母乳喂养及担心母乳喂养影响体型恢复等有关,且此期,2组产妇均开始给婴儿逐渐增加软食,婴儿对母乳的需求较少等有关。
表三为2组婴儿体重变化。由表可以看出,2组婴儿的体重变化除产后6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阶段均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婴儿的体重变化呈现正常体重的体重变化趋势。而观察组婴儿体重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增长趋势,且到产后6个月时与对照组无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因宫内的发育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低出生体重儿其体重变化在出生后6个月时可以与正常体重儿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徐竹潇[6]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由此说明,积极鼓励此类产妇进行合理母乳喂养至关重要。
鉴于本文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应对包括正常体重出生儿在内的所有孕产妇,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教育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点与好处,这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本研究条件所限,未对2组婴儿身高长度进行调查报道,且因人力所限,本研究样本来源较小,仅为我院所分娩婴儿。后来研究可在此方面进行改进。
参 考 文 献
[1] 李莉群,马秋玲,于玲玲,等.低出生体重儿432 例体格发育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23-524.
[2] Betty R. Vohr, Brenda B, Poindexter, et al. Persistent beneficial effects of breast milk ingested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on outcome of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t 30 months of age[J].Pediatrics,2007,120:e953-e959
[3]姚红景,杨静,李霞.低出生体重儿喂养问题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08, 5(4):296-297.
[4]黄育姬,吴惠映.高危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09, 31(9):1299-1300.
[5]张格祥,马恩和,刘旭东,等.会宁地区437名婴幼儿喂养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6):460-463.
[6] 徐竹潇.57例低体重儿和患病儿母乳喂养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17): 129.
作者单位:418000 怀化市 湖南省怀化医专附属医院曁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
颜春英,女,本科,学士,副教授,副主任护师,妇产科护士长,
电话:13874583050
邮箱:yanchunying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