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报告
【摘要】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自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AIDS,27年来AIDS肆虐全球,已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最具毁灭性的疾病,给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其中母婴传播是此病的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自1995年我国发现首例HIV母婴垂直传播后,母婴垂直传播比例逐年增长严重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就HIV感染者母婴垂直传播的流行状况及预防进行论述。
【关键词】 艾滋病;母婴传播;流行;预防
母婴传播是指感染HIV的孕妇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也可经产道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哺乳等传给婴儿。目前认为HIV阳性孕妇约11%-60%会发生木有那个传播。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亚洲已成为继非洲以后世界第二大传播地区,我国同样面临HIV流行的严峻挑战。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中国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从1995年我国首次发现HIV母婴垂直传播后,母婴垂直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婴儿和儿童艾滋病感染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1】。
HIV感染和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世界上公认母婴垂直传播HIV的情况是发生在怀孕期、分娩期和哺乳期三个阶段,如母婴垂直传播HIV的感染率为35%时,10%在孕期感染,10%在分娩期感染和15%在哺乳期感染【2】。
1 怀孕期 怀孕期母婴垂直传播HIV被认为是病毒通过胎盘实现的。妊娠期胎盘是抵御HIV传播的屏障,但胎盘病 理学 证实,即使在新生儿无HIV感染时,胎盘亦可找到HIV病毒。
2 分娩期 分娩期母婴垂直传播HIV是胎儿与含有病毒的血液,宫颈、阴道分泌物接触实现的。HIV感染者的血液,宫颈、阴道分泌物都含有大量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皮肤黏膜是HIV侵入的途径,阴式分娩的产钳、吸引如发生胎儿皮肤破损亦可以增加母婴垂直传播的机会【2】。
3 哺乳期 产后哺乳是传播HIV的方式【3】,在HIV感染者产妇的乳汁中HIV的检出率更是高达58%。大多数的研究证实早期的乳汁传染性更强,Nduti【4】的一项研究发现66%哺乳期的母婴垂直传播发生于哺乳6周内,新生儿感染可能是乳汁内的病毒通过口腔或者胃肠道实现的。
一、 流行状况
1、 全球HIV/AIDS流行状况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WHO的最新估计,截至2004年12月,全球有HIV感染者3940万人,其中HIV感染者妇女占44%,妇女和儿童感染HIV机会同年龄男性的2.5倍,有些地区高达6倍,HIV感染者儿童占3.6%,儿童感染的90%来源于母婴垂直传播,根据Levine报道【5】在发达国家HIV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14%~33%,而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率高达40%~50%。国际上报告【6】在发达国家母婴垂直传播HIV发生率为15%~25%,在发展中国家为25%~45%。据估计,世界每年有250万艾滋病感染妇女分娩,大约80万儿童受到母婴传播的威胁。目前世界上每天有2000名婴儿受感染。在每年增加的500万HIV感染者中,59万~81万是新生儿;每年有50万名以上的儿童死于艾滋病【7】。
2、 中国HIV/AIDS流行状况 HIV/AIDS在1985年传入中国,截至2004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累积报告HIV感染者106990例,AIDS兵力23955例,AIDS死亡5598例。专家估计,到2005年8月,我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达84万,其中AIDS病人估计约8万人。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国当前艾滋病流行的趋势十分严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以30%~50%的速度增长【8】。而据2010年最新官方数据,我国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估计2009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近年来,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等地区的疫情比较严重。这6个省区报告的感染者约占全国总报告例数的80%。。而李淇【9】报道了自1991~1998年在25345人次孕妇HIV抗体检测中检出38例抗体阳性,在38例抗体阳性孕妇,24例抗体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幼儿跟踪调查中,发现5例婴幼儿感染HIV,占跟踪人数的21%,以从孕妇检测HIV抗体的检出率看与有些国家报告的35%的孕妇HIV感染率相比【10】,云南省的孕妇HIV感染情况显得较轻微,这只能证明该省孕妇感染HIV情况尚处于早期阶段,但随着HIV的流行趋势越来越严峻,性传播的比例上升,艾滋病的母婴垂直传播问题将会日趋严重。
二、HIV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
AIDS自发现以来,病死率很高,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几十年以来,人人谈之色变。为了阻断和预防AIDS的母婴传播,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有以下主要措施:
1.1 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提供有关预防艾滋病的正确信息和知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提高普通人群的知晓率,增加防护意识。
1.2 加强性传播疾病的管理,积极预防与治疗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可增加感染其他性病,特别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患有或怀疑有性传播疾病或性伴患有性传播疾病,都应尽早检查、尽早治疗,以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机会。
1.3 加强对吸毒和贩毒的控制,建立安全的供血系统,减少不安全输血 在我国,通过吸毒和有偿供血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最高,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1.4 促进安全性行为 在世界范围,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性传播,约占传播途径的70%【8】。在性行为过程中,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女性更容易受到传染。要遵守性道德,保持一夫一妻的性关系是预防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病毒经性途径传播的有效方法。若发生婚前或婚外性行为,或夫妻中一方因其他传播途径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应坚持使用避孕套,可大大地降低对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2 预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育龄妇女非意愿妊娠
首先要帮助育龄妇女知晓自己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状态。通过提供关于艾滋病的预防、关怀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宣传、健康教育和咨询检测,来帮助妇女认知自己和伴侣的感染状态,以帮助他们决定选择安全的性行为方式和知情选择妊娠意向,防止非意愿妊娠。对于孕早期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要通过咨询使她们认识到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害,强调妊娠、分娩和产后哺乳有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婴儿的危险,使其考虑将来是否能够得到抗病毒治疗药物、药物的副作用和抗药性,有可能因怀孕分娩而提前发病,有可能要接受HIV感染的孩子并承受孩子经常生病甚至死亡的压力,要为孩子的未来订好计划,并做好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任何困难,如果将来不能再照顾自己的孩子,需要安排好孩子从其他方面得到照顾等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其知情选择终止妊娠。若仍考虑继续妊娠,应与医学专家及时联系,获得医疗保健咨询和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艾滋病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3 预防孕产期的艾滋病母婴传播 首先要保证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都能够纳入到当地的孕产期保健系统的管理之中,可以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性服抗病毒药物、产科干预和安全喂养。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4年5月报告,在泰国进行的PHPT-2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维乐命联合药物)用药方案,并对所生新生儿采取人工喂养,可将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减少至2%。
3.1 抗病毒药物预防 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母体血液中的病毒载量,从而减少HIV感染细胞从宫颈、阴道排放或通过母乳传播。世界卫生组织考虑到药物的耐药性及毒副作用,目前对以前尚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以及没有治疗指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推荐使用的预防母婴传播用药的首选方案为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维乐命联合用药)。
3.2 产科干预 (1)阴道分娩:避免产科损伤性操作;尽量缩短产程;避免强宫缩;缩短胎膜早破时间。(2)剖宫产分娩:对于病毒载量>1000cp/ml以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未知的孕妇,择期剖宫产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但相对阴道分娩而言,剖宫产增加了发热、尿道感染、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11】;对于临产后、胎膜早破后或孕产妇病毒载量<1000cp/ml的剖宫产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没有明显作用。故应使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充分了解剖宫产的并发症和危险性及其对于预防母婴传播的优点,知情选择分娩方式。 受艾滋病影响的新生儿在产后应减少与母亲体液和血液接触的机会,减少受损伤的机会,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
3.3 安全喂养 对于HIV阳性产妇来说,人工喂养可以完全杜绝HIV通过母乳传播给新生儿的可能,是最安全的喂养方式,有能力为婴儿提供充足且卫生的母乳代用品时,应尽量人工喂养;对于无法采取人工喂养的产妇,可采取纯母乳喂养,并缩短母乳喂养时间【12】。虽然母乳喂养可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机会,但乳汁中的免疫因子可以中和分娩过程中感染的HIV病毒从而降低分娩引起HIV的传播,母乳中多种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肠道上皮屏障的成熟,有利于阻挡病毒的入侵。在乳房肿胀或乳头皲裂时停止母乳喂养。避免母乳和代乳品的混合喂养,因为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比混合喂养更安全【13】。也可以将母乳巴氏消毒后再喂婴儿。
【参考文献】
(1)庄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1,28(4):146-150.
(2)Newell ML, Dorm DT, Peck ham CS.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IV-t: Maternal immune status and obstctncs, The European Collsbocatrse Study AIDS,2002,10:1675-1681.
(3)Dunn DT,Newell ML, Adzes AE, et al.Risk of Har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transmission breastfeeding Lancet,2003,340:585.
(4)Gourmand V, Lamer F, Brossard A, et al.Frequent and early in utero HIV-1 infection AIDS Res HUM Retrovrnses,2002,7:337-341
(5)Levine AM.Mother-child transitions and itsprevetion HIV/AIDS.Clinical Management,2002
(6)张家鹏,程何荷.我国证实首例母婴传播HIV感染者的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
(7)王临虹.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34.
(8)王临虹,王爱玲,方利文,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350-352
(9) 李淇.云南省预防控制母婴垂直传播艾滋病病毒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3,38(1):68-69
(10)Prevention of HIV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of Child UN AIDS,2003,4-5.
(11)刘利容,刘民.HIV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7,13(4): 393-395.
(12)Fawzi W,Msamanga G,Spieglman D,et al.Transmission of HIV-1 through breastfeeding among woman in Dares Salaam,Tanzania.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2,31:331-338.
(13)王哲.河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可疑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5):333-334.
(14)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传染病学
(15)艾滋病防治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