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各城市女性幸福指数报告
——调查称青岛女人最幸福上海北京广州排名靠后
“女性生活蓝皮书”暨第5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结果近日公布。据报告调查显示,城市女性最焦虑的事情是: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和家庭收入低。而对全国十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岛女性的幸福感最强,当青岛女人最幸福。
《中国妇女》杂志社与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哈尔滨、长沙、兰州、郑州和青岛10个城市,兼顾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城市女性的幸福感的结果显示,家庭是女性幸福的源泉。“家人健康”、“家庭和睦”、“孩子有进步”成为2009年城市女性幸福的三大因素,选择这三项的比例分别为69.6% 、66.2%和36.3% 。另外“人际关系好”占29.8%,“工作顺利”占28.5% 。最焦虑的事情是: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和家庭收入低。
从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学历的被调查者主观幸福感分值为50.7分,高于其他学历被调查者;大专学历的被调查者幸福感分值为49.4;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者的幸福感分值为46.5;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的调查者主观幸福感分值最低,为45.9分。
对10城市女性的幸福感进行比较发现,青岛、郑州和杭州女性的主观幸福感位列前三。其中,青岛女性连续两年以70分位居第一。与第四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结果相比较,一级城市的被调查者幸福感下降很多,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排名均靠后。
相关新闻:青岛女性幸福感位列全国首位 一线城市排名靠后
近日,一项关于女性幸福感城市排名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按照《中国妇女》杂志社与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等联合公布的“女性生活蓝皮书”暨第5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报告,青岛、郑州和杭州女性的主观幸福感位列前三,而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女性幸福感排名均靠后。郑州何以能跻身女性幸福感城市前三名?与其他受调查的城市相比郑州女性的幸福感是否真实?
分类指标 郑州样样靠前
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具有完整的“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它涵盖7个一级指标,包括“感情幸福,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收入增加”、“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精神生活充实”、“远离污染的居住环境”、“治安良好,社会安定”等。
通过对10个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评价指数得分进行比较发现,杭州女性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数得分最高,为83.9分,位列第二的郑州为79.1分,位列第三的深圳为77.9分,北京、兰州两地女性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数得分连续两年偏低,且得分较上次调查有较大下降。
调查还显示,第五次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总体评价为61分,较上次调查结果(63分)有所下降。尽管被调查者对“感情幸福,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充实”的评价值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对“收入增加”和“远离污染的居住环境”的评价有较大幅度下降,导致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总体评价下降。
生活优劣 不看城市规模大小
与第四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结果相比较,一级城市的被调查者幸福感下降很多,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排名均靠后,而郑州却能异军突起。这是否具有说服力?
在省会某事业单位工作的管女士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一线城市房价高企,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这是这些城市女性幸福感低的主要原因,反观省会郑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收入比一线城市低不了多少,但用于购房、教育、消费的生活成本支出却要少很多,所以女性的幸福感就强。据她所知,很多郑州女性在高档消费方面的支出惊人,因为她们的生活压力相对很小。“如果是让我在这些城市中选择,我仍然会选择郑州。”管女士说。
仔细审视调查结果,不难发现,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国内一线城市,调查选项在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工作压力上相对二线城市得分不高。这从城市女性所思所虑可见端倪。结果显示,20~30岁被调查者的主观幸福感分值最低,为44.7分。因为她们面临着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家庭收入低、孩子教育、工作压力等多重难题,而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家庭收入低成为受访者最焦虑的事情。其中,“物价上涨”占44.8%;“买不起房”占29.2%;“家庭收入低”占23.9%。
幸福对比 郑州宜居仍需提高
幸福感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房子。在“买不起房”这项指标中郑州相对失分较少。在受调查的10个城市中,郑州房价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西部的兰州和同属中部的长沙,与沿海城市房价相差甚远。而按房价收入比,2009年郑州市户均可支配收入约50335元,同期郑州商品住宅销售均价每平方米为4580元,单套住房建筑面积按100平方米计算,则每套房45.8万元,由此计算2009年郑州房价收入比达到了9.1倍,而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都在一二十倍。
在10个城市中,郑州女性幸福感排名靠前,这是否就是说郑州人的生活质量令人满意了呢?
郑州市民殷女士说,郑州女性生活比较安逸,小富即安,容易得到满足,所以主观幸福感也较强。与青岛、杭州这样的城市相比,郑州人的生活质量仍然有待提高。
新浪乐居的一位网友说:“郑州的房价并不见得能让受访者满意。相对于郑州人的工资水平来讲,目前郑州房价仍然太高,许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房地产市场并不规范,开发商违规的事情时有发生,购房者并不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物业服务严重不到位,业主的权益也没有得到保护。”和这位网友意见相同的人不在少数,这种意见和郑州市的楼市现状很吻合。
而郑州人的生活环境也亟待提高。一位网友说,在生活环境上,郑州市目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交通。“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这句俗语流行于郑州市的大街小巷,人人耳熟能详。由于规划不合理,城市功能分区不完善等种种原因造成了郑州今日的交通拥堵。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郑州人的城市幸福感。
破解
建设卫星城,为主城区分忧
有了城市病并不可怕,关键看能否“治病”。
李光对武汉的未来充满希望:“从现在起,科学的规划,加上科学的管理,武汉这座超大城市依然能生龙活虎。”
科学的规划,首先体现在建设“卫星城”上。李光说,从地形来看,武汉不像北京那样有条件搞围层规划,即分若干环。武汉三镇分割,若仍采取围层规划“摊大饼”,而不是分流到卫星城,城市拥堵会更严重。
对此,在探讨“十二五”规划纲要座谈会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城建等专项规划时,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旗帜鲜明地指出:“武汉发展绝不能再‘摊大饼’!”依据“十二五”规划初步构想,武汉市城市空间布局,将形成“主城+新城组群”,在6个远城区各重点建设一个“卫星城”。
“既然确定了‘卫星城’的规划思路,就应该对主城区的功能定位有清醒的认识。”刘建平称,城市的最终功能,是要给市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不能生活在被工厂环绕的环境中。因此,主城区应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时尚消费等,而不是工业。
在产业结构上,武汉经济转型还有很大空间。北京、上海等同样有城市病的大城市,已很注重转型。去年,武汉第三产业约占经济总量的50.2%,而北京在2008年第三产业就已达73.2%,广州去年已达到60%以上,这说明,武汉经济转型的路,还很长。
观点
幸福感,来自于“国民同富”
拥堵、渍水、房价过高,这对城市来讲是城市病,而对城市居民来讲,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幸福感不强。
幸福是什么?套用QQ签名上榜率较高的一句话来解释,“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居民的幸福感又来自哪里?
收入提高了仍不幸福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
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幸福感,是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情感体验,由多种因素构成,收入只是其中之一。”刘建平说,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已转向追求精神满足,但城市病的暴发,使得文化娱乐、生态环境等精神需求,已不能满足市民要求。如周末想出去玩,却觉得没地方可去,出门又会堵车。
对幸福感,李光教授还有另一种解读。虽然收入在增长,但市民的生活成本也在增加,且增速比收入增速快。很多人有看不起病、读不起书、买不起房的焦虑,当然幸福感就会不强。
幸福需实现“共享与均衡”
“虽说关系幸福的因素很多,但整体来讲,幸福感不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李光说,在改革开放30年中,相较于个人收入的增长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我国更注重GDP的增长。
这一点,在武汉也有明显体现。去年,武汉市全口径财政收入为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10%。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已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到议程上来。”李光认为,这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的蛋糕将向民众倾斜,即会增加工资收入水平,加强对社会公益服务的投入,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增加国家投入的比重,减轻民众负担。
“增加对民众的投入,实际上也是国家向民众‘还账’。”刘建平称,国家提出“包容性增长”,其关键在于其关键在于“共享与均衡”,即共享改革开放结果,社会和谐均衡地发展。而在过去的发展中,国家对民众有“硬欠账”和“软欠账”,“硬欠账”指在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软欠账”指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的投入不足。当实现“包容性增长”后,国民同富,幸福感自然也就强了。
生活在武汉,你幸福吗?
24日,央视着名主持人白岩松将做客武汉主讲“幸福”,而现在网近日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六成武汉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指数不高。
压力变大,主要体现在“交通拥堵”和“房价过高”这两项。
六成武汉人幸福感不强
现在网的调查中,“对武汉的商品房价格满意吗?”这一选项,约68.4%的参与者选择“买不起房,已经严重影响我的生活”,几乎没有人选“想买房,价格我能接受”选项。
在“对武汉的整体交通状况是否满意?”选项中,有57.7%的人选择“不满”和“非常不满”,没有人选择“非常满意”,只有约7.7%的人选择“满意”。
“高房价和交通拥堵,就是典型的城市病症状。”武汉市政府参事、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光教授称,当代都市人群幸福感下降,与城市病有一定的关系。
李光表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均表现出生活舒适度下降的城市病,甚至有人在网上提出“逃离北上广深”的口号,而武汉若不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将有可能步“北上广深”后尘。
“对武汉来说,城市病已如蝴蝶效应一般,一件小事都可能引起全城瘫痪。”李光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病已让大城市越来越脆弱。
“摊大饼”引发大拥堵
拥堵,可能是当前武汉市民最大的抱怨。李光说,这并非武汉独有,全球很多大城市都有类似的城市病。
李光称,早期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相对科学的管理体系,也不能预见今后数十年的情形。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城市发展往往采取“摊大饼”的方式,从一环到二环、三环,甚至七环、八环,越发展越大,但一个城市的资源有限,一旦“超载”,矛盾就出来了。
武汉的道路交通就是典型的城市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洲表示,现有的道路宽度和格局,基本只能满足70-80万辆机动车出行,但武汉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00万辆,且增速惊人。
《2010武汉市交通蓝皮书》表明,去年底武汉私人客车达40.2万辆,而发展到第一个10万辆用了10年,第二个10万辆用了3年,第三个10万辆用了一年半,第四个10万辆只用了一年。
“机动车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道路发展速度,这样的城市怎能不堵呢?”胡润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