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游戏的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计算机已经越来越普及,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游戏也已经成为了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娱乐项目。但是有些人却过分沉溺于其中,让自己成为了网络游戏的傀儡,到最后身受其害。
据统计,(1)未成年人上网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83%,网龄在二年以上的占63%,三年以上的占32%。 玩电子游戏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88%,玩网络游戏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24%。
用在玩电子游戏上的时间:经常玩和每天都玩电子游戏的人占玩游戏总人数的26%;大于6小时的占2.7%;昼夜连续(20小时以上)玩过的学生占到7%。 从未成年人玩的游戏名称与喜爱程度排序看:①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玩的电子游戏基本相同,呈现出与成年人流行趋势相近的现象;②有近一半是目前在“网吧”中非常流行的网络游戏;③几乎全部是进口游戏;④情节内容基本上都带有暴力倾向。 玩电子游戏的地点:占被调查人数82.5%的未成年人在自己家里玩,26%的人上网玩游戏的第二地点是“网吧”。
(2) 14.8%的未成年人患上“网络成瘾症”。根据本次调查统计,中学生上网成瘾者的比例达14.8%(初中生11.8%,高中生15.97%)。按这个比例推算,2001年北京市92.26万中学生中,成瘾者约有13.65万人,远远高出了成年人的比例。
“网络成瘾症”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这些人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
“网络成瘾症”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依赖,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引发各种疾患,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比较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使他们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目前在校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普遍。暴力互动游戏还会引发青少年的冲动、道德失范、行为越轨. 甚至违法犯罪。据调查,北京市海淀区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在逐年上升,1997年比1987年翻了一番,2001年比1997年又翻了一番多。
(3)成瘾的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关心、教育和保护。
统计数字表明,49%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玩电子游戏,27%的家长对孩子玩游戏不管,14.7%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去过“网吧”。而有54%的中学生对家长隐瞒自己玩游戏的真实情况。 ,难以与孩子沟通,也很难觉察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孩子的侵害,放松了自己对孩子的监护作用。
电子游戏市场目前还不够规范。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的消费性场所,如电子游艺厅、网吧等,仍然在向他们招手。
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条款,但可操作性不强,执法力度弱,对法律的普及宣传也不够。 家长在观念、教育方法、新的科技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要 .
有些人认为,网络游戏在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生活、学习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1、 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电脑显示器是利用电子素来产生图像,并伴有辐射与电磁波,长期使用会伤害人们的眼睛,诱发一些眼病,如青光眼等;长击键会对手指和上肢不利;操作电脑时,提醒和全国深难得有变化,操作向着高速、单一、重复的特点发展,易导致肌肉骨络系统的疾患。
2、 电脑微波对身体的危害。电脑的低能量的X 射线和低频电磁辐射,容易引起人们中枢神经失调。表现为:眼睛痒、颈背痛、短暂失去记忆、暴躁及抑郁等。
3、 增加精神和心理压力。操作电脑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眼、手指快速贫乏运动,使生理、心理过度重负,从而产生睡眠多梦、神经衰弱、头部酸胀、机体免疫下降,甚至会诱发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这种人已丧失自信,内心市场紧张、烦躁、焦虑不安,最终导致身心疲惫。
4、 导致网络综合症。该病证的典型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神运动型迟缓和机动、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很少关心他人、饮酒和滥用药物等。
5、 电脑散发的气体危害呼吸系统。英国过敏症基金会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电脑释放出有害人体健康的臭氧气体。这种气体不进有毒,而且可能造成某些人呼吸困难,甚至导致肺部发生病变。
当然也有人认为网络游戏是利大于弊的,当网络游戏健康发展时,它对青少年成长期促进左右。网络游戏是投入相对较少而使人感觉到涉面很宽的智力运动,对青少年有很多正面的作用。比如增强互相帮助、协调行动的能了,增强分析力和反应能力,它对手的速度和判断准确性要求很高。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何东平举了一个例子,一个12岁的北京男孩,酷爱电脑游戏,觉得技术不过关,玩得不进行,报名参加了一个课余计算机学校。由于有兴趣推动,八年拿到了一个全国计算机好事证书。
在8月8日由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主办的“网络游戏与网络产业研讨会”上,文化部、信息产业部、国家提议中局多家部委国家信息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创剥削员工副院长熊澄宇提醒全社会重视数字化游戏的重要性。在他领导的实验室里,有多位研究生在从事网络游戏的专题研究。研究表明,游戏不仅仅对青少年,对整个成人群体都是有益的。
为此,我觉得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利用网络游戏,在此我提出以下5点意见:
1.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发展我国自己的电子游戏业。把电子游戏作为一项产业,推动我国数字化娱乐业的发展。组织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主题积极的、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为青少年喜好的电子游戏产品,阻止不健康的进口游戏泛滥。
(2)规范对进口游戏软件的管理。建立对进口游戏软件的审查制度和流入渠道的监管制度。制定游戏产品的评审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不适宜未成年人玩的游戏名称。
(3)加强对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电子游艺厅的管理。防止“黑网吧”再度泛滥。
(4)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传播劣质文化。
2.开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救助行动
(1)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开设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心理咨询热线。
(2)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中心”,纳入市教委督学范围。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工作者担任咨询指导工作。
(3)成立针对“网络成瘾”问题的救助网站。帮助患有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症”的未成年人尽快走出困境。
(4)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培养,提高专业水平,实行严格的专业资格认定。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2)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举办家庭教育远程教育课程。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通过各种传媒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4.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
(1)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相关的惩罚条款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条款,增强可操作性。
(2)建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成立北京市少年法院。少年法院不仅以犯罪的青少年为对象,凡属于“需要监督”、“需要照顾保护”的青少年均应成为管辖对象。少年法院不仅负责“审判”,还要承担“教育”的职责。
(3)加强未成年人法学的理论建设和少年法律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人人参与的未成年人教育社会体系。
5.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1)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网上生活,教育学生学会选择,提高自控能力。
(2)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
(3)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闲暇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闲暇意识和闲暇态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学校教育要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我想随着有关部门各项措施的完善和人民自我素质的提高,我们一定能更好的利用网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