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雏:中国企业策划人包装大师
最近几年,企业策划一词用的越来越多,企业策划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人们已经不再怀疑企业策划的价值了,国家将其纳入职业范围就是一个说明。北京奥组委在媒体刊登广告,50万年薪招聘策划人。我带着对策划人的浓厚兴趣采访了策划界的领军人物——
雷鸣雏是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策划委员会主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畅销书《顶尖策划》、《中国策划教程》主编,中国企业策划案例暨策划人奖评选组委会秘书长,这个奖项被誉为中国策划界的"诺贝尔奖"。谁是这个奖项的始作俑者,业内人士会齐手一指,就是他——老雷。
从海南到北京
我所学的专业很杂,大学时代,学的是历史,后来进修影视专业研究生,又在中央党校获政治学研究生文凭,学了三个专业,从事的工作却和这三个专业无关,我的爱好很广泛,绘画、摄影、下象棋、旅游、写诗、谈天说地,我算一个现代"杂家" 。我的人生定位是八个字:半介书生,一袖清风。
1988年,我在市政府工作,因受不了那种单调而压抑的工作环境,就去了海南。当时海南搞开发,"10万人才进海南" ,吸引了很多人,先在海南电视台工作,后来去了海南省贸促会,主要策划会展,承办"海交会" 。凡在海南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海交会" ,这个会为海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一直承办了七届,有人称我为"海交会专业户" 。真正让我对策划引起浓厚兴趣,是在1996年广西出版的一本杂志《金田》,封面登了赵强的一个大头像,印上一行醒目的大字——中国十大策划人,我认真读了每个人的事迹,发现这些人很有意思,干这种事很有价值。我发现自己好像也是干这一行的,而且干得比他们其中许多人都成功,我就开始研究,发现这个行业有不少空白,还处于起步阶段,于是读了很多关于广告、营销、战略、公关、形象、企业策划等方面的书。其间,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完整的系统学习。
1992年我被借到团中央工作,后来又回到海南,1995年文化部决定去西班牙巴塞罗那搞冰灯展,又借调我到北京,那个活动搞完了,我就再没回海南,去了农业部农村信息通讯社当副社长,1998年又去了人民日报社,在报社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任总策划兼总经理。这段时间,我听了王志刚、余明阳、赵强、徐源、崔秀芝、何阳等人的演讲,接触并认识了中国当时一大批著名的策划人,我发现他们仍是务实派,没有人静下心来做一些理论和案例方面的研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于是,我决定在业余时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99年,我对整个策划界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曾经风弥一时的点子,在什么时候结束的,谁是它的终结者,中国策划业建立的标志时间又是什么时候,有人一直在寻找答案。在采访中,我发现,雷鸣雏就是这个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他在点子时代结束时,让策划业步入一个时代的春天,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变成了策划界的包装大师。
1999年,策划界走到了它的低谷。这年下半年,"点子大王"何阳被抓成了震惊全国的新闻,这件事给刚刚起步的中国策划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好多企业都认为策划人是骗子,策划业面临崩溃局面。1996年-1999年被称为"点子时代",何阳被抓,直接导致了"点子时代"的结束。
因为这件事,使我感到了策划业的危机,何阳不能代表策划界,何阳只是点子的代表人物,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王志刚、叶茂中、余明阳、徐源等一大批策划人,事业不是也做得很好吗?许多企业误会了点子与策划的关系,不能因为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个行业没有一个权威组织来搭建平台,没有一个品牌活动来宣传策划人的品质与工作性质,没有一个标准来评价谁是最成功的策划人,谁是值得信赖的策划人,谁是企业要寻找的策划人。当时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策划人应策划好自己》,针对当时策划界群龙无首、各自为阵、相互抵毁等现象提出了问题。
于是我决定向人民日报社和一些协会提出建议,进行一次有组织、有步骤、有标准的策划人评选活动,我将这一活动命名为"首届中国企业策划案例暨策划人奖评选",通过公开、公正、公平评选原则,制定了靠案例作为参评的基础,通过考核方式考查策划人的业绩,以及硬件软件相互结合的"三A制"评选标准,提出打造"中国十大策划专家"、"中国最佳策划师"的口号,以这个称号作为最高标识,应该讲这是策划业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有标准的公开评选,这一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将策划人提升到一个高度,全国几十家中央级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2000年获得"十大策划专家"称号的有今天非常著名的广告界精英
这个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2002年又进行了第二届,同期召开"中国策划大会",2004年又进行了第三届。特别是第三届,不管从规模和内容都比以前超越了一步,像中国顶级企业,如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红塔集团总裁姚庆艳、鹰牌陶瓷钟一洲总经理、他加她饮品公司总经理石岩,都参加了评选,并获得了大奖。
这个活动推出的策划人,已成为业内的品牌标志,他们所策划的案例通过这个活动也得到了传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活动一直得到中国高层人物的赞同,每届颁奖仪式,都有时任的国家领导人为策划人授奖,因此,有人将这个活动称为策划界的"诺贝尔奖",一点也不过分,实际上,这个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包装和推出成功策划人。
我一直担任这三届活动组委会秘书长。
我还做了一件在国内企业界非常有影响的事,连续编辑出版了四本《顶尖策划》,所选进的案例都是顶尖的。这本书今天一直是畅销书,是出版社的品牌书,第一本发行了25万册,第二本、第三本影响也非常大、现在已经脱销,几乎中国搞企业策划的人,都会买这本书。这本书还成为北大、清华、人大MBA学子的案例参考书。
有人称我为策划界的包装大师,也有人说我在策划策划人,我认为有点言过其实。我只不过作为一个组织策划者,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我无意添枝加叶地包装谁,我只是第一个提出推出顶级策划人应该进行评选、应该制定评选标准、应该从整体角度打造中国策划界的人,没有山哪有树,整合就是力量
策划业是不是一个行业,一直有人在问,策划业到底在哪里,全国有没有行业协会,政府有没有主管指导单位,从业人员是否得到国家承认,策划人都是自学成材吗?事实上,企业非常需要策划,要不,为何全国几十万家企业都建有策划部,而策划人材又在哪里去找呢?难道在策划公司工作,在策划部任职的人都是策划人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再次采访了雷鸣雏。
在国外,凡有5000人从业的工种就可成为一个行业。在中国内地至少有几十万家企业建立了策划或与策划相关的部门,专业策划公司也至少有5万家,这还不算一个行业吗?全国没有一个中国字头的一级策划社团,不是因为这个行业不够条件,而是因为我国的情况特殊,政策比较滞后,一时难以建立起来,并不意味着就建不起来,我现在就是最积极的推动者之一,章程、可行性报告、人员构成都准备好了,只要政策一放开,这个协会就可能成立。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现在在国内活动的中国字头的策划协会,都是在香港注册的。
企业策划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要进入大学才有前途。今年,我主编了一本《中国策划教程》,被出版社称为中国第一部策划学教程,一出版就非常畅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还作为旅游策划专业的指定教材。遗憾的是,学生可以学习我的教材,但毕业的文凭是MBA工商硕士证书。2004年年末,媒体上公布了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家已经认可了两类策划师,一是商务策划师、二是会展策划师。国家是将这两种策划人作为一个新职业公布的,这说明国家已开始认可并重视这个行业了。当然,策划人是否要分这么细,还有待商榷,就像工程师一样,可以统一叫工程师,不管搞水电的、建筑的、施工的、船舶的,分得太细,不一定科学,因为策划至少可分为: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形象策划、战略策划、品牌策划、公关策划、房地产策划等,分得太细了,会形成壁垒。
我认为策划业的真正建立,一是要有政府的主管和引导,二是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来规范和自律,三是要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为策划人寻找出路,四是要在大学建立策划系使其后继有人。策划业的推动工作任重而道远。
快乐源自创作
你是否快乐?你是否成功?你除了组织包装策划界外,你还做些什么?你是一个职业策划人,还是一个协会的负责人?由于雷鸣雏另有约会,我的采访很仓促地结束了,但结束时,他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走的这条路是很艰难的"。
策划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创作,创作就很艰辛,创作就得动脑筋,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一旦完成了就很快乐。所以很多人喜欢登山,登山并不轻松,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成功了就很快乐,因为你征服了自然。策划也一样,你的智慧得到了验证,你的智慧创造了财富,这就快乐。我指的快乐工作原则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觉得痛苦,就出不了灵感,我从事这项工作还是与爱好有关系,我喜欢画画,策划跟画画一样,要创作,要不断创新,每做完一个策划,成功了,我就特别快乐。
二年一次策划案例和策划人评选,只是我领导的策划专家委员会的一件事,平时我每年至少要接3-5个企业的策划案子,还要组织一、二次大型活动。策划专家委员会还有1000多会员,都是全国各大企业的策划总监,也有的是专业策划公司的老总,每年至少参加50场学术交流会,考察至少15家企业。还要出版2-3部书籍,2005年我任总主编,将出版10卷本1000万字的《中国企业策划案例全库》。
我当然属于职业策划人,我已经获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权颁发的"高级策划师"证书,并担任多家协会策划委员会秘书长,出版了多部关于策划方面的书籍,参予过中央电视台以及许多著名企业的策划。我一方面在协会从事职业策划的平台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协会负责人。其实,策划界自身也需要策划,怎样将策划界整合起来,给外界一个良好的形象,又怎样推广出去,这本身也需要智慧的,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好的。
我们还有中国策划界最有影响的网站——中国策划家网,我们还编有《策划通讯》。我热爱策划,一方面很有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需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靠国家拨款,完全自给自足、自负盈亏,但是我们始终坚持一条,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一定钱最多就是最成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是快乐,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事业也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