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调查的可信度有多大?

时间:2023-08-23 阅读:2136次 | 分享次数:158次

网络调查的作用不容低估,但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的参与人群,对调查结果会造成严重影响。在利用其结果前,必须考虑到其所处的舆论环境、调查选项是否有导向性、参与者以及回复的难易、重复参与的难易等因素。

 社会一有热点爆出,几大综合门户都马上会推出专题报道。在专题中,网络调查又成为一个重要的可以形成互动的一手信息来源,而且用户不要象电话热线、短信回复那样支付费用。这样的网络调查可以在不到一天,甚至两三个小时内就得到几十万的回复。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也开始转载网络媒体的调查结果。

例如小灵通清频消息曝光后几大网络媒体都做了相关调查,其结果也被传统媒体引用作为了评论的依据。 网络调查的作用不容低估,但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的参与人群,对调查结果会造成严重影响。在利用其结果前,必须考虑到其所处的舆论环境、调查选项是否有导向性、参与者以及回复的难易、重复参与的难易等因素。 如果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不仅可以评价一次网络调查的质量,而且即使是质量较低的调查也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以小灵通退网调查为例。个别网站的调查得出了异常高的“坚决不退”的比例。 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调查参与者中有多大比例是实际用户?多大比例与回答并无直接厉害关系?

 2. 参与调查的用户是否有其他手段可以替代(例如小灵通用户是否同时拥有一部低资费的手机)?

3. 部分参与调查者是否会由于自身目的为改变结果“积极”参加了投票(例如,将小灵通作为了办公电话的商用小灵通用户是否为商业利益积极参与了投票?再例如博客评选时是否可能出现拉票,甚至组织投票的行为?)

4. 调查问题如何限制重复回复?没有任何限制?IP+时间限制?详细个人信息限制?等。

5. 调查问卷标题与内容是否一致?

6. 调查问卷是单项选择,还是多项选择?

7. 调查问卷的各选项是否包含了所有可能?选项分布是否设置均衡?

8. 调查问卷的选项中是否包含了诱导性问题(是否鼓励部分回答,是否增加限制降低选择部分回答的可能性)?

9. 调查问卷出现的位置?是否会受到相关文章或专题内容的引导?

10.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呢?

从某种程度看,网络调查问卷的设计质量已经成为这种交互工具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甚至也成为不同网络媒体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希望越来越多高质量的调查问卷出现,网络媒体也在民意调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下情上达的作用。 从市场研究、情报分析工作者看,也是非常重要的廉价的一手信息来源(虽然不是自己做的)。但正因为有以上原因,因此对调查结果利用应该慎重,即使不需要做真伪辨别,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才能真正发现调查中所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