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危机报告:带血的警告

时间:2023-08-23 阅读:1413次 | 分享次数:200次
中国环境危机报告:带血的警告

环境危机报告:带血的警告

焦辉东

第一部分:带血的警告

马克思说过,文明如果是自然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那么留给我们人类自己的只能是荒漠。自有历史以来,人类一直就是在无休止的杀伐征战中一路走过来的。而杀戮劫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资源。20世纪是人类互相杀戮最惨烈的100年,也是对资源和环境破坏最严重的100年,2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核战争危机、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这四大危机,就成了高悬在人类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使人们时时处在危机的漩窝中而无法逃脱。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慢慢成了人类追求文明与进步的共同主题,核战争已不再是威胁世界的第一危机,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危机。这是一个令人类陌生而又熟悉的困惑,这是上帝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一个血淋淋的惊叹号。如今,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了当代世界共同面临的两难选择,成了对21世纪人类最严峻的挑战。

如今,全球每年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高达300亿吨,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有害气体或尘埃,使得世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的一半----大约10亿人,在呼吸着不健康的空气下生活。试想,如果我们所精心勾划的工业化世界竟是这样的一幅图景:天空昏暗、空气污浊、酸雨横行、水源枯竭、地面沉降、垃圾遍地……那么我们选择工业化,还是选择环境?

艰难的选择之所以艰难,就在于无论如何选择,我们都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我们一旦作出了选择,我们就将义无反顾而别无选择,也唯有如此,环境与发展才能成为理解当代乃至未来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两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公元前曾经是林木葱郁、沃野千里,其“空中花园”更是世界奇迹之一。但是在2000年前,漫漫黄沙却使其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从而成为因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文明衰落的典型例子。南亚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这里气候湿润、农业发达。然而对资源过度的掠夺,带来了生态的严重恶化,昔日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不毛之地,形成了今天65万平方公里的塔尔大沙漠。

中国也不例外,古代的黄河流域曾经是林木茂盛、富裕繁荣的地区,到商朝时的森林覆盖率还达到55%以上。但如今,曾孕育过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黄土高原却是满目疮痍、荒凉无比,成为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些写在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个带血的惊叹号,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令人为之震憾。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个生活质量的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地球生态问题。在科学家乃至文学家、艺术家眼里,它更是一个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综合性警告。未来的世界,社会经济的崩溃、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国际国内政治的危机、乃至人类文明的衰落,都有可能是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

今日中国环境的严峻现实:我们正在承受着空前庞大的人口压力和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着自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中国是世界上野生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今天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多地失去接触和了解野生动物的机会。一份资料表明:中国的动植物物种种类已有20%受到严重威胁,高于世界10%的水平,在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动物中,中国占了156个。中国有近1/3的国土笼罩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严重威胁中,我们不断失去脚下土地的危险,也许比善良的人们所预想的要严重的多。

人类的文明之舟自古就依水而行。水,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生命的摇篮和象征。然而曾几何时当我们从华夏大地上走过,我们却很难找到一条不曾受过污染的河流。一份报告表明,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水质严重污染。

由于过度放牧、乱砍乱伐、陡坡垦耕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因素,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之严重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近20年来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继续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区域面积。如果按照《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所确立的定义,则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28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近1/3。在华北、东北、西北的“三北”地区,有80%的土地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整个国家每年因荒漠危害造成的损失高达550亿元。

  湛蓝的天空曾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多么绚丽的风景。如今在铅灰色天空的围困下,洁净的天空日益成了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魂牵梦绕的一种渴望。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遥望长天,几多愁怨、几多叹息。噪音盈耳、垃圾满目,眼前的一切让人们多么怀念那绿草茵茵、安静空旷的山野乡村。

环境危机,始作俑者还是人类自己。联合国气象组织一份报告指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所导致的温室效应,100年后海平面将上升1米,象威尼斯等一大批海滨城市将永远消逝在海水的浸泡中。有关资料表明,在过去的50年里,海平面每年的平均上升速度为2毫米,而在未来的50年,这一速度很可能迅速上升为30毫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就不断遭受海水的袭击,目前我国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的土地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最大的内侵距离已超过了10公里。环境的恶化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无视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而又惨重的。据估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000亿元。

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并且日益耗尽的重要资源,只有大约0、007%是可供人类使用的。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的水是淡水。这些淡水的70%冻结在南极地区和格陵兰地区的冰川中,其余大部分都是作为土地中的湿气存在着,或者是存在于地下深处砂砾层中的地下水。

然而,水的污染已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21世纪,水将越来越成为比金子还要贵重的罕见之物。正如美国地理学家阿伦·埃尔汉斯所预言的那样:当人类在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尽情狂欢时,世界上已有2700万人死于水匮乏和饮用水不洁净引发的疾病。由于每天死亡的人数高达2、5万人,所以此后的3年时间内因水丧生的人数比在战争中死于战乱的人数还要多。21世纪将有90%的人口增长集中在水资源匮乏地区成千上万的人将由于缺少饮用水和因水污染造成的疾病而死亡。在第三世界,大约会有80%的疾病和30%的非自然死亡是由于饮用水遭污染而引起的。

如今,全人类正在面临着一场因空前的环境退化所引起的深刻危机:臭氧层的破坏使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多,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者会呈几何数增长。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酸雨横行导致陆地生态和水生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淡水的严重枯竭和污染使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水荒,全世界每年有数十万计的人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而致病死亡,12亿人缺少安全饮用水,18亿人口的生活环境中缺少生活污水排放装置。

地球物种的不断灭绝,正在使地球的生物的多样性和全球生态系统受到最为严重的损害,如果照此速度蔓延下去,那么在一二代人的时间内,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淡水、海鱼的可靠供应和肥沃的土壤将不复存在。而森林的消失以及土地的荒漠化、水土的不断流失等人为以及自然的灾害,不但给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空前损失,而且还直接威胁着地球生命的延续。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等机构曾经在1991年共同发布的一份文件指出:地球上已有15%的陆地受到土地退化的影响,全世界每年估计有700万公顷的农用耕地因受到侵蚀变成不毛之地而无法再继续使用,地球表土在以每年近300亿吨的速度消失,全球每年因土地退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200亿美元,其中每年大约有100万公顷的良田被城市化所吞噬。

199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一份世界环境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有1/3的陆地面积,约4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中国的面积和15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而且荒漠化正在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土地荒漠化对受害的国家人民生活和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灾难,成为导致贫困和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的10年,有可能会导致2个亿的人口背井离乡。

199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出版的《世界森林状况》一书中指出,自90年代以来,世界森林的消失速度仍然在加剧。1990年至1995年间,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5630万公顷,其中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1992年至1996年的4年间,巴西森林的消失率上升了34%,是森林面积消失得最快的国家。据世界野生基金会估计,如果世界森林面积照此速度消失下去,到21世纪的中叶,世界重要的热带森林将不复存在。试想一下,到那时,失去了森林的地球该是一副什么样的惨状?

全球每天往大海中倾倒的垃圾和污染物已多达十多万吨,沿海居民中患肝炎、霍乱及其他传染病的病例迅速增多,鱼虾和其他浅海生物急剧减少。现在,全球每年所产生的垃圾已高达到100多亿吨,绝大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垃圾围城,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导致了诸如压占土地、滋生病菌等一系列世界性的问题。另外,过快过乱的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也是极其巨大的。由此,使得本已负载过重的地球更加雪上加霜,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世界资源研究所一份《让选择继续下去》的研究报告表明:今天地球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已经是自然状态下的1000倍,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在今后的20年内,每10年将丧失全球物种的10%,也就是说,地球上每天将有近150个物种永远地消失……

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对人类是息息相关、至为重要的。美国哈佛大学爱德华·威尔逊教授在其多年的一项研究成果中表明,自然界中的各种昆虫和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已经大到了这种程度:即如果他们都灭绝了的话,那么人类最多也只能存活几个月。

然而,令人悲哀的是,目前人类对生物圈最深刻、最不可逆转的破坏和影响,又极大地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如今的地球已身染重疾,痛苦不堪,孱弱不堪,而伴随着地球日渐憔悴与萎缩的是人类的头顶上也正高悬起寒光闪闪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难道人类自己将自己推上断头台的日子还会太遥远吗?

爱惜环境就是爱惜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地球在流血!地球在哭泣!!地球在呻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地球。  

一切的现买,又让人们不得不走出工业文明的自豪和骄做,医治当代世界的环境病症,并且彻底反思我们人类的行为方式。世界是我们的,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从后代子孙那里借来的。我们没有权利去污染那洁净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流,我们没有权利把当代社会的所谓“现代化”发展建立在后代子孙的痛苦之上。面对在我们这一代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面对已经渐渐面目全非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将留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  

我们习惯于把数百年来的人类工业革命称作工业文明,习惯于陶醉在所谓征服大自然的“胜利”之中,甚至习惯于随心所欲地向环境肆无忌殚地索取和排放废弃物。然而今天,地球已经不堪忍受这种文明所带来的掠夺和蹂躏,一连串的惩罚和报复接踵而至,文明的负效应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人们终于认识到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环境的衰落,必将也是人类文明的衰落。近半个世纪以来,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特别是那些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科学家、政治家、甚至艺术家们在呼吁猛醒、呼吁反思,呼吁建立一个以环境保护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然而,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实却是----麻木的人群仍然处在麻木之中。而全然不知人类之于环境问题,危险已经迫在眉睫,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时光如流水,洗尽的是铅华,洗不尽的是人类对地球家园和环境问题的担心和忧虑:1970年的4月22日,大洋彼岸的美国出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这一天,全美有2000多万人,10000多所中小学,2000多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大团体自发而起上街游行,群情激动。人们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图画、各种表格,高呼口号,进行集会和演讲,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世界“地球日”。1972年的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全世界范围的“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面临多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呼吁人们要共同珍惜环境。这一天,后来被第2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自1974年以来,我们从世界环境日的一系列主题中,便可以看出人类对待环境保护思绪变化的脉络。70年代,是初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80年代,致力于各种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防治;直至到了90年代,保护环境的中心议题才实实在在地落到了全人类共同协助与合作这一历史性的选择上。

其实,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质量的问题,它也是一个直接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地球生态问题。在很多科学家的眼里,它更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综合的警告。未来的社会,经济崩溃,国之国之间的战争,国内、国际政治的危机……将都可能是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的结果。  

可以说,环境问题,正在或者即将引起国际经济、政治乃至外交关系的越来越大的变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曾说过:冷战结束后,环境问题一跃而名列世界政治议程的榜首。事实上,关于环境问题的国际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级别越来越高。  

在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在不断发展的情势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游戏。在国际贸易上,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一条制约因素。在经济援助上,保护环境已经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国际关系上,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新的热点……

  就连国际社会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也因为环境问题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不仅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还包括生态环境的因素,而且,环境问题是构成目前各国和世界安全的最大威胁。

 在一本叫作《大混乱,创造一个新科学》的著作里,作者提出了一个“蝴蝶效应”。他写道:今天,一只蝴蝶在北京搅动着空气,这可能演变为在纽约的一场风暴——人人都是蝴蝶,都可以对千里以外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环境安全”这一概念,实质上早在80年代未、90年代初即已作为全球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了,它可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

  一是局部性的,即环境影响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如水污染、大气粉尘等;二是区域性的,主要涉及污染物的跨国界转移,如酸雨等;三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气体、臭氧层消耗物质等。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认为,中国因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增添的损害“将对亚洲和世界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共同家园。土地,是人类生息繁衍的不可取代的立足之地。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人类一代又一代播种希望、收获成果、创造奇迹,人类几乎是在没有受到什么限制的情况下,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的。于是,这便在不自觉中给了人以一种错觉:似乎只有人类的非凡创造性和一往直前的勇气,才是一切财富的生成点、立足点和永不枯竭的源泉,而自然资源及其环境,则永远是财富生成的永不沉陷的基石。人类无视足下这片有限而娇弱的土地,几乎是挥霍似地面对着大自然的一切赋予。终于,在人类疾步前行中,埋下了处处祸根。

时至今日、即使一个环境意识再淡薄的人,至少也能看到日益加重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水资源危机、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污染、垃圾成灾……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地球陆地的森林覆盖率己由过去的2/3下降到1/4。窥一斑而观全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目前己是千疮百孔、伤痕斑驳。1993年,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多德斯韦尔在北京参加世界环境日,当时她向全世界大声疾呼说:“这个地球已失去了耐心!”3年后的1996年,当这位风度翩翩的女士再次莅临北京时,又在中国第四次环保大会上语出惊人:“如果将1995年作为一种象征,那么我们正走在一条自取灭亡的道路上!”1995年是世界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我们对矿物燃料的严重依赖带来了特别严重的后果,造成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尽管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在减少使用臭氧层消耗物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1995年在南极地区上空还是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臭氧层空洞。  

多德斯韦尔透露,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动植物灭绝的速度已经达到了警戒线,同样令人惊慌的是全球大量水土流失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为养活不断增长人口而生产粮食的能力问题。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也是一个很令人担心的问题。而这些只是我们自己行为方式带来的环境后果当中的一小部分。  

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在人类生存发展史上,我们曾遇到过一系列敌人:战争、疾病,灾荒、瘟疫,这每一种敌人都曾使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然而,今天人们面临的最大敌人,已不是战争、疾病、天灾和瘟疫,而是无处不在的环境问题!  

毫无疑问,人类自从认识环境问题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懈努力,试图挽回昔日的良辰美景。然而,环境问题却像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被打开来的潘多拉的盒子,魔鬼早已被放出,人类却在无休止的希望中期盼着、期盼着。

 但人们在期盼中,从来也没有放弃为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而所作的应有的努力。从七、八十年代遍及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绿色运动”,到九十年代中国全民性的环保教育,从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几十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到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青少年环保志愿者”和为保护藏羚羊而疾呼呐喊的“自然之友”等民间组织抗议与献身,对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然而,他们的呼吁和努力在日益恶化的人类生态环境面前显得多么微弱和乏力。

1000多年前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其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里,曾经向人们展现了一处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世外桃源。千百年过去了,“桃花源”早已成为中国人心往神驰的一片神仙乐土,也成为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甚至远离官场、躲避世俗、消极遁世的精神写照。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人20世纪最后十年时,“桃花源”已不再独为中国文人所钟情,世界各地的人们也纷纷步入寻找“桃花源”的征程。在东部欧洲的保加利亚一座深山里,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近千百名青年男女,高喊着“还我一个水清气爽的地球”口号,创建了一座真真切切的“世外桃园”,他们将之命名为“人间最后一片净土”。湍急的伊斯戈尔河,切断了曲折逶迄、绵蜒千里的巴尔干山脉,开辟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幽谷静地。那里飞瀑悬跌,百鸟争鸣;那里绿茵铺地,野花灿烂;那里云衬蓝天,鱼潜水底。

这是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世界;这是个“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的世界;这是个“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的世界,这更是个“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乐园。

在“闲云野鹤离尘远”、“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如诗如画的天地里,这群来自全球各地,由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环保人士以及在校大学生所组成的小社会,为我们人类展示了一幅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神往的画卷啊:

  一幅近百米长的“生态理想国”的横幅,飘动在两株高高的绿树之间。这些“理想国”的年轻居民们,把动物们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取植物作为自己的食物。他们全身赤裸,住草棚、居山洞,与自然融为一体,以此来表示他们对人类面对地球生态破坏而无动于衷的反抗、否定和厌恶。

还我一个洁净的天空

空气,是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其主要成份是氮和氧,另外还有少量的氢、氦、氖、氢、氖等惰性气体和水蒸汽、二氧化碳等。通常情况下,空气的成份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呼吸空气,借助其中的氧来完成体内循环,以此维系着自己的生命。然而随着地球上人类的增多,尤其是工业化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周围空气的成份却在不断受到影响而变化。

空气中固有成份以外的物质被称为污染物,如烟尘及二氧化硫等物质,当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使原本清新的空气不再洁净,这种现象科学家即称之为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各不相同,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前者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烟尘等。后者因所用原料的工艺不同而排放出不同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另外,农业施用的农药飞散进入大气,也会成为大气污染物。

真正形成今天大气污染严重局面的主要来自人为污染。人为污染的种类很多,通常可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等。所有这些,又可归并为固定和流动两种污染形式。前者如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尘、粉尘及其他有害物的锅炉、加热炉、工业窑炉、民用炉灶等。后者如排放碳、氮、硫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及黑烟的汽车、飞机,船舶和机车等。

大气污染的损害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又破坏经济资源,严重的可改变大气的性质。这其中尤以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最为引人注目。成年人平均每天需十几斤的空气,比食物和水的需要量多几倍,而一旦受污染的大气进入人体,便可导致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疾病或其他疾病。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物短时间内可在大气中积聚到很高浓度,许多人,尤其是老弱病残者和儿童,因而患病甚至死亡。更多的情况则是人群长期受低浓度污染物的侵袭,体质下降或导致某些慢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直接刺激呼吸道的有害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硫酸雾、氯气、臭氧和烟尘等被人体吸入后,首先引起支气管反射性收缩和痉挛、咳嗽、喷嚏和气道阻力增加。在毒物慢性作用下,呼吸道的抵抗力会逐渐减弱,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的还可引起肺水肿和肺心性疾病。

大气中的无刺激性有害气体,由于不能为人体感官所感觉,危害比刺激性气体还要大。如一氧化碳,进入血液中可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造成低血氧,从而使组织缺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酶的活动,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严重时会致昏迷。

在城市,特别是某些工厂附近的大气中,还含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如钢、铰、锑、铅、镍。铬、锰、汞、砷、氟化物、石棉及有机氯杀虫剂等。它们虽然浓度很低,但可在体内逐渐蓄积。总之,大气污染使人类赖以呼吸生存的气体空间威胁越来越严重,稍一不慎,灾祸便在不知不觉间降临。

曾几何时,蓝天、碧水、绿地、阳光,为人们的生活构织出绚丽的风景,而如今,所有这些都被灰色的天空所抹杀。偌大的有害气体,已像一张怎么也挣不脱的灰色巨网,笼罩着座座城市,身居都市的人们,你能躲到哪里去呢?

家住北京石景山区的人们也许更有体会,为了城市生活,为了在拥挤的都市里拥有一块小天地,他们只好忍受来自首钢等污染大户的废气蹂躏,而据有关部门媒体报道,单是首钢一家企业所造成的污染,就影响了北京市四分之一的人口。几多时候,人们只能凭窗远眺,透过密封的玻璃,目睹灰蒙蒙的天空,遥想落日余辉的灿烂。面对城市上空大气污染的蔓延,人们越来越无奈。城市很美,只是别呼吸这儿的空气。

在兰州市,重工业集中的西固区,房屋、树木,甚至人的衣服都是黑色的。西固区一位官员说,在这儿,麻雀是黑的,连猪的肠肝都是黑的,萝卜、白菜长出来后,心都是黑的,一些搞化验分析的人一年到头买咸菜吃,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明白,蔬菜里有毒,他们不敢吃。白天晚上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望天空,几多悲哀几多愁,这已不只是兰州人的苦恼,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洁净的天空还有多少?

几年前,联合国搞了一次全球空气污染的网点监测,让人吃惊的是,在对40个城市颗粒物污染情况的排序中,我国所有入选监测网的五个城市,全部进入前十名。它们是沈阳、西安,北京、上海和广州。然而事情还没有到此为止.在另外一顶对54个城市被二氧化硫污染的排名上,以上五城再次“荣幸”地进入前21名。监恻网的数字如警钟震响,它无形中宣告了,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

西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名城,前后共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景色秀美,气候湿涸,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连同于此环境下所孕育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都曾经是西安人的骄傲。然而,1995年,该城空气中总悬浮粒物的年日均值为370微克/立方米,与国家二级标准的200微克/立方米相比,超出了几乎一倍。

在西安,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在气温零上十几度的天气里,街上也有许多人戴着大口罩,这不是为了防寒,而是要抵挡漫天飞舞的尘上和悬浮于空中的病毒。西安人自己说,如果不带口罩,不多久嘴里就好像含着土一样!  

大气污染不仅给城市居民的身心造成危害,而且也给城市的对外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西安市一位副市长曾经说,西安的大气污染很严重,这与西安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很不相称,与西安的改革开放步伐极不协调。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严重滞后,已经开始成为拖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大气污染最深切的危害是人们的呼吸,可是除了呼吸,它还可通过其它方式现出狰狞的面孔。污染的空气也对粮食生产产生破坏。在广州、在重庆,由于受空中酸雨沉降的伤害,许多瓜果蔬菜长势合常常出现死苗、黄叶。烂叶或落花落果等现象。

自从人类用煤作燃料以后,大气污染的现象就存在了。产业革命后,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的消耗量急剧增多,工业区和城市的大气严重地受到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污染。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业国家燃料消耗量继续增长,石油替代煤成为主要燃料,但烟尘的污染虽有所减轻,二氧化硫的污染却在继续发展。

由于国情决定,现阶段我国的大气污染还主要是煤烟型污染,其中以烟尘和二氧化炭为最大危害物,其次,愈益增多的汽车及其落后的燃料和燃烧方式,也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元凶之一。据监测,到1995年,我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日均值浓度,北方地区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4~5倍,南方地区也达3倍多。例如位于东北重工业基地的沈阳市铁西区的沈阳冶炼厂,这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所造成的污染,就直接影响到了沈阳市60多万居民的健康。例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广州市水泥厂,这一家国有大型企业所造成的污染,就直接影响到了该水泥厂附近30多万居民的健康,有许多居民因为污染引发的疾病而痛苦地死去。

大气污染,北方之所以重于南方,原因很简单,大型重工业城市多在北方,而且北方人有着冬日取暖的习惯。每到一年一度的冬季采暖期,无数恨烟囱进入工作状态,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空气能不污染更重吗?

这几年,我国的气候很反常,由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昔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的冬日不见了,变成了暖洋洋的暖冬。就以北京来说,每年冬天,雪花已经基本绝迹,过去的所谓“瑞雪”更成了稀罕之物。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历史上一向很难见到雪的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区,现在在每年却能出奇地下上几场雪了,就连远在大陆南端的香港,1997年前春节期间的一场寒流,竟然冻死许多人。有这样一组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实:在西安,与西安热电厂只有一墙之隔的西安钢铁厂的职工,早已习惯于“下灰如下雪”的日子,人们戏称穿衣服就像穿着“雪花呢”。在贵阳,连贵州省的一位副省长也这样慨叹:“这里的天空灰蒙蒙的,城市绿地面积极少,色彩单调,给人的感觉实在太压抑了。”

空气污染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国家环保局大气处的有关官员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其实长期生活在有害的大气环境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上海地区,每年因大气中的浮尘致病死亡的人数即达数千人。专家们同时对上海地区的浮尘中检测出302种化合物,其中有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致病变,或者是有明显的促癌作用。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通常可分为急性、慢性及远期危害三种,听谓急性危害,是指某些污染物能在短期内通过大气介质大量侵入人体从而造成危害,如急性烟雾事件等。相比之下,急性危害症状明显,容易觉察,而有些污染物小剂量持续不断地侵入人体,经过相当长时间才显露出对人体的慢性侵害,或远期侵害,这些谩远期侵害,或促发炎症,或致癌致畸,或加速生命衰老、减低人群寿命,其危害的后果并不比急性危害差。

然而,由于它们是不动声色地慢慢起作用,往往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在不知不觉中,居民便落人空气污染这一幽灵的魔爪。一项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空气烟尘超标地区,过量的城市烟尘所带来的呼吸道疾病和癌症,使全球数百万人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目前,全世界有1.5亿气喘病患者,而且正在以每10年25%的速度递增。

早在十几年前,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等单位,就曾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等26个城市进行过跟踪调查,后来专家门又在重庆、抚顺、徐州等城市进行过调研,结论是,大气污染是这些城市肺癌高发的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有着它不容置疑的严肃性。事实上,目前,呼吸系统候病仍是我国居民的第一死因:仅恶性肿瘤来说,20年来,我国死亡率增幅最大的是肺癌,城市中每10万人就有近40人死于这种可怕的疾病。肺癌的死亡率与大气污染、特别是其中悬浮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等有机物有显著相关性。除了肺癌以外,另一项检测显示,在陕西延安,冬季各医院就医的市民患者中,患呼吸道疾病的占50%以上。而兰州的调查研究表明,无论学生、居民还是警察,取暖期健康状况要比非取暖期下降2~3个级别。当又一个冬季到来。当你正恰然自得地享受着暖气的温馨,人们,你是否意识到在你拥有了暂时的舒适时,另一种致命的损害正悄悄向你走来?

生活在都市中的上班族,如今最为头痛的事情是交通拥挤。不管大街小巷,车流如水流,川流不息。据监测,汽车尾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质等有害物质。而每千辆汽车的每天排放量分别是一氧化碳300公斤,碳氢氧化物200~100公斤,氮氧化物50~150公斤。

汽车尾气通常在启动、加油、变速或降速时排放厉害。直观的现象是白烟、黑烟或类烟一溜拖过,然后在马路旁飘逸并扩散。汽车尾气能引发咽炎、鼻炎、支气管炎、肺炎以及胸膜炎等多种疾病,而由于汽车废气距离地面排放位置较低,一般仅离地面50~70厘米,因而有害废物很容易被人体呼吸进入体内。

据调查,一些长年工作在十字路口和马路中央的交通警察,常常会出现恶心、头晕、易流泪和食欲下降等症状。根据哈尔滨、兰州等地的对交通警察的体检结果表明,交通警察血压高、神经衰弱、慢性结膜炎、慢性咽炎等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而铅的蓄积较对照人群也要高,并普遍出现免疫功能大幅度下降、肺功能减弱、气道阻力增加等现象,因此,1997年,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交通警察不得不戴上空气过滤器上岗。

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急剧膨胀,我国成都、重庆和北京等地已存在光化学烟雾的潜在危险。1980年8月24日和9月24日,兰州市就曾出现过这种现象,据对当时2501人自觉症状的调查,其中76%的人眼睛干涩、流泪、畏光,49%的人感到头晕,37%的人感到头痛,36%的人引起咳嗽并感到胸闷,26%的人有恶心感,22%的人感到咽干和喉痛。

光化学烟雾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对眼睛和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严重时也刺激人的中枢神经。除此之外,它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明显超过成人,它可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恶化,它还能降低能见度,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正当汽车尾气污染水涨船高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踩足油门,只争朝夕”。目前,全国已拥有汽车2000多万辆。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并不多,也正因为太少才使国人对汽车消费的“胃口”逐步调起来,何况就是这不多的汽车,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了。

以北京市为例,汽车的保有量是200万辆,此数字但是东京或洛杉矶的十分之一,但因每部车的排污量比国外同类汽车高几倍,导致北京市的汽车污染与东京和洛杉矶比大体相当。重庆是一座山城,街道狭窄崎岖,每年雾天达3个月以上,是中国著名的雾都。也正因为这种特有的地理条件,使重庆的汽车使用率特别高,污染排放量更大。重庆现有汽车80多万辆,有人估计这些车的废气排放量可以与北京的200万辆不相上下。车辆的剧增、单车排污严重、交通不畅、排放管理不严、维修保养不善,这种种因素的迭加,造成我国汽车排污量呈现连年递增的局面。  

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也有人主张鼓励私人购买汽车以启动汽车消费市场。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种怎样的隐优呢?在中国,小车、经济车倍受人们青睐,而恰恰在这些车上几乎都没有任何尾气催化净化器,没有活件炭罐,没有电喷发动机,一言以蔽之,污染排放控制性能太差。

令人遗憾的是,在任何国家,汽车污染的控制都首先是一种政府行为,换言之,尾气排放控制都属强制要求,企业不得不做,我国的用户在选购时则全然不顾这些。于是,在环境意识淡薄的国人面前,便出现了许多荒唐事:例如,诸如大众、福特等名牌车,其生产商在他们国内要忍辱负重、小心翼翼、而又全力以赴地执行本国的控制政策,但当他们把市场推向中国时就可以大松一口气。 

 

事实上,目前中国从国外引进的车型中,普遍没有尾气净化装置,即如大名鼎鼎的奥迪轿车,返销德国的那部分必须加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在中国销售的部分则全部无需如此。与这一事实相辅相承的,是我国现行的汽车徘污标准只相当于欧美等国家等60或70年代的水平。毫无疑问,追求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是人类的天性,当然也是我国居民的向往,但挡不住的车的背后,是更难挡伪大气污染。  

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已在我国长江以南,特别是华南广大地区频频降临。目前,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近50%,并正在日益扩大。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等,是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又称酸性雨或酸性降水。纯净的雨雪降落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人其中形成碳酸,因而具有弱酸性。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约在316ppM左右,这时,降水的PH通常约为5.6。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上降水的pH值一般大于5,少数工业区偶尔降过酸雨。从60年代始,随着工业发展和矿物燃料消耗的增多,一些地区如北欧和北美,降水的PH值降到5以下,并且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南方的酸雨PH值均小于5。  

大气中不同的酸性物质所形成的各类酸,都对酸雨的形成起作用。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煤和石油燃烧,以及冶炼金属等释放到大气的二氧化硫,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高温燃烧所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入大气后大部分转比为二氧化氮,再遇水生成硝酸或亚硝酸。  

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壳中的矿物质,供动、植物吸收。但如果酸度过高,例如pH值降到5以下,就可能使人类及大自然生态系统受到损害。在土壤盐基饱和度低或上层薄的岩石地区,酸性雨水降落地面后得不到中和,可使土壤、湖泊、河流等酸化。而河湖水体的PH值降到5以下时,鱼的繁殖发育便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酸化的湖泊、河流中鱼类减少,情况严重的甚至可成为“死湖”。  

不仅如此,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酸雨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酸雨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酸雨损坏古建筑、雕塑像。酸雨可伤害人的呼吸道系统和皮肤。而作为水源的湖泊和地下水酸化后,由于金属的溶出,可能对饮用者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酸雨是陆地生物圈包括人类的天外来敌,通常被冠以“空中死伸”的恶称,然而导致酸雨威胁人类的根源,还是人类自己对环境,尤其是大气的污染。酸雨今后将严重危及水质、土壤、森林和各种构筑物,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场化学战争。  

酸雨公害越来越明显。1984年美国政府在一份名为《酸雨与大气污染的转移》报告中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某些防止大气污染的措施,污染地区猢泊和河流都将彻底死亡。”美国政府的这份报告有着广泛的调查基础,而其调查对象包括东北部的纽约州在内的9个州27个地区。这其中,在调查的17059个湖泊中有9423个受到影响,2993个受到严重危害。此外,在187877公里的河流中,有78488公里已面临危机,39501公里显著受害。  

事实是触目惊心的,但更为惊人的是酸雨对人体本身健康的危害。据美国政府1980年的推算,该年度由于酸雨和硫氧化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死亡总人数的2%,即相当于全美国有51000人死于大气污染。在以往,通常认为酸雨是工业发达国家的产物。但是在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酸雨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在急剧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中国,情景又是如何呢?

唐代大诗人韩愈写过这样一首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的毛毛细雨,滋润着茸茸绿草地,此情此景,给人几多温馨,几多舒畅。然而,时到如今,在很多地方,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已告别了我们。

据1983年3到10月的一份统一调查,全国发现酸雨的省、市、区已达20个,在设置的3000多个观测点中,有超过一半的观测站记录到了酸雨。同时,酸雨的危害不仅在城市发生,而且已扩展到农村地区。在南方,酸雨的危害尤为严重,像广州、苏州、南昌、贵阳、重庆、柳州等地,都观测到了酸度相当强的酸雨。有人断言,这些观测数字可与PH值为3~4这样的世界酸雨记录相比拟。在苏州,曾经发生PH值为4的酸雨导致大批西瓜被毁。在重庆,PH值为3酸度相当于柠檬汁的酸雨,使得大片水稻枯死。

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导致。而目前我国二氧比硫的排放量已退近5000万吨。典型的煤烟型消费,无情的酸雨打击,已使人们借受磨难。重庆的马路边的绿化树,从60年代以来已换过5茬8个树种,但仍然无法抵御污染导致的提前衰老和枯亡。四川宜宾市酸雨频率高达100%,这就意味着在这个城市降落的每一场雨,浇到地面和人身的每一滴雨水,都是可怕的酸雨。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进行的73个城市降水监测结果中,年均为酸雨的城市就占70%。

“雨天要用清水浇菜”,这种怪事在长江以南的不少地方频频出现,造成这种与“雨天不浇菜”唱反调的现象,同样是酸雨制造的恶作剧。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仅广东、广两、四川和贵州4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400亿元。近十年来,广东省几乎每降3场雨,就有2场是酸雨,给全省农业和森林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广东省不得不在全省环保会上提出一系列措施,决心扭转酸雨污染加剧的局面。

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步伐较快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省电力工业和建材行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全省工业废气和粉尘的排放量也迅速递增,据专家近10年的统计,二者年均递增率分别为15%和12%。

陕西省环保局经过10余年监测,发现陕西省不仅出现了酸雨而且形成了以西安市为中心的较为严重的酸雨区。西安市降水平均PH值接近4、5,而其周边三县市多年降水平均值在也4~5之间。在此背景之下,域内的秦岭山脉已受到酸雨危害。

秦岭因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和“绿色宝库”,贮藏着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住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处于这一重点保护区腹地的略阳县和商州市,酸雨频率加大,酸度加重,对秦岭的生物多样性危害极大,对于秦岭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极为不利。与此同时,对农业生产也已造成重大损失。

四川重庆市,早被中外专家列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早在1993年,重庆市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这里的酸雨频率已高达80%,全年酸雨的PH值平均为4.38,最低值则为2、8。在重庆,不仅雨水受到酸化,而且雾水、露水和雪水也受到严重污染。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1994年,重庆曾连续出现4次“黑雨”现象,降雨面积约达800平方公里。

酸雨污染对重庆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酸雨的危害下,整个城市建筑灰暗脏旧,汽车等公共设施锈迹斑斑,土壤酸化,农作物质产,病虫害加剧,树木成片死亡。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重庆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不仅如此,一项15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重庆市中心肺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全国12个特大城市之首,这其中,尤以老人和儿童受害最大。

日趋加剧的酸雨,“六五”期间原本以城区为中心,郊区较轻、背景区的降水则尚未见酸化,可是到了“七五”期间,酸雨污染已蔓延到远郊的广大农村及背景区。到了1993年,无论是酸雨频率还是PH值,郊区的污染均已重于城区。  

有“雾都”之称的重庆本来湿度就大,酸雨的蔓延和加剧,无疑给重庆带来劫难性的灾害。有关方面曾做过一个比较,由于受酸雨的侵蚀,重庆嘉陵江大桥金属结构的维修周期,只及南京长江大桥的1/5。而另一项调查数据是,重庆市南山上的马尾松死亡率高达60%。  

在号称“天无三日晴”的贵州省省会贵阳,有人说贵阳市就如一个装满了酸液的大试管,人则成了浸泡其中的试验品。这样的比喻丝毫不过分。据《1995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称,整个黔中地区酸雨频率高、强度大,酸雨污染由中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扩展,形成了以黔中地区为中心的连片分布局势。这种表述的实际情况是,贵州省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有12万平方公里正遭受程度不等的酸雨危害。从整体上看,贵州的酸雨污染以贵阳及其附近地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强酸雨的中心圈,其外围是一个弱酸雨圈最外层则是非酸雨圈。在这样一个“三环套”的酸雨污染区屯贵阳、遵义等城市首当其冲,受害最重。究其原因,这里的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太高。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放到全国来看,情况同样并不令人乐观。国家环保局有关专家说,目前我国控制酸雨污染尚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治污需要钱,而我国政府投资负担重,部分地区所试行的二氧化硫排放收费制度尚未扩大到整个酸雨控制区。二是酸雨控制区的划定工作时间大漫长,迟迟得不到最后批准。三是在不少企业举步维艰、效益欠佳的情况下,治理污染、控制酸雨无疑是纸上谈兵。

  我国酸雨污染发展较炔,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华南、西南酸雨区,近年来又逐渐形成了以长沙、南昌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其严重程度超过了华南、西南酸雨区。还有以厦门、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沿海酸雨区,和以青岛为中心的北方酸雨区。

  在1996年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们就在《纲要》中提出,把控制酸雨区和二氧化硫污染列为我国“九五”期间的重点治理任务之一。此后,国家环保局在制定“八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更做了详细安排。人们期待着他们的政府早日将这个“远景规划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哭泣的森林和草原

如果一百年前的一位普通中国人,能够再次走在广州的街头,那么,他一定会惊异于现在的中国是何等的富裕与繁荣。在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五颜六色的人群中,在鳞次栉比、高楼林立的街区中,他将再也不会找到昔日因贫穷而饱受屈辱的岁月的影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步,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似乎正在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中彻底告别昨日的恶梦。  

然而,就在这一派繁荣的背后,我们还有千百万在贫困线上挣扎着的人口,还有大批等待就业或者下岗工人,有治安恶化问题,有执政党腐败问题,有法制建设不完善问题,有农民负担沉重问题,有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两岸统一问题……然而,这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一个问题来得重要,那就是环境问题。这是关系到我们后代子孙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自2000年入春以来,次数频繁、来势凶猛的风沙天气,给我国许多地区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而形成这一恶劣天气的原因,除气候的因素外,还有我国日益恶化的土地沙化问题。目前,我国土地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那么,这2460平方公里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国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那么,这样迅速的扩展的速度又意味着什么呢?

据介绍,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陆地面积的17.6%,主要分布在北纬35度至50度之间的内陆盆地、高原,形成一条西起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东至黑龙江的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0里的沙漠带。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扩展速度表明,我国的沙漠及沙化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正在急速扩展中的沙地,首先导致如果出现大风天气形成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机率增多。我国2000年入春以来的七次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使一些地区空气受到污染,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重度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无孔不入的沙尘使户外的人们明显感到呼吸困难,颗粒细小的沙尘进入了人们的口鼻,容易引发了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而一旦进入眼睛就会带来疼痛和不适,在北京、沈阳、太原、西安、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地的城市医院里,这一时期眼科病人猛增。  

风沙也影响了人们的出行。4月6日的一场沙尘暴使首都国际机场进港的53个航班被迫降落天津市的滨海机场,取消9个航班,返航3个航班,出港的航班延误19个,取消8个航班。沙尘暴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危险。由于有的广告牌安装不牢,在强大风力的作用下倒塌,而发生砸伤人的事件。而一些老树由于已经枯死,根基不牢,也在大风天气中断裂。  

然而,土地沙化的迅速扩展更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内蒙古的阿拉善盟是近几次沙尘暴的沙源地。200多年前,这里曾是英雄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浴血东归之后的生息地,这里曾有“湍急不息”的居延海和水草丰美的绿洲。然而,如今在土地沙化的长期作用下,这里成了9万多平方公里的戈壁、8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河北北部的坝上、西藏自治区扥那曲等地,沙化土地年均扩展率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步步紧逼,成千上万的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由于风沙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据了解,这次沙尘暴,全国有1500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和5万公里灌渠,由于风沙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专家的测算是,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西北5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我国对防沙治沙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组织开展了群众性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1991年正式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化治理以来,治沙速度明显加快。

截至1998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7万平方公里,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地沙化的总体状况仍在恶化,“沙进人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有关人士指出,当风沙呼啸东来时,应该清醒认识到土地沙化的威胁,尽快行动起来,与土地沙化进行坚持不懈地斗争,实现“人进沙退”的目的。

在新闻媒体所传播的各种各样的当代中国的声音中,一个越来越响亮的声音,是来自为环境危机而敲响的警钟。环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生活质量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唯其如此,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做最清醒的认识。

今天,纵观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危机而忧虑:森林仍在消失,草原日益退化,水土还在流失,荒漠化依然继续,空气污染,酸雨、垃圾、噪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太湖的污染等等的一系列的危机和隐忧,使注定将在21世纪里腾飞的中国,成为一条患病的巨龙。

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只有绿色,才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人类的摇篮和文明的襁褓。地球上如果没有了绿色,就如同沙漠里没有了绿洲,地球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森林是绿色之源。在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过程中,森林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对养育和维护人类社会的绿色森林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人们为了自己的贪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砍伐的巨手伸向森林。于是,一棵棵树木倒下了,一片片森林消失了,绿色,随着人类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却离人越来越远了。

记得有报道说,由于云南森林资源日日益减少,云南的森林工业已面临全面危机。而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云南省与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竟然决定联合开发藏东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之地。三江流域的森林对保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而金沙江水系的森林对于长江上游防止水土流失、呵护三峡大坝以及控制长江中下游水量的作用更是巨大。在这以前,西藏林业厅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人员不足,对西藏东南部森林资源的砍伐速度相对较慢。一旦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人员充裕的云南森工企业介入砍伐行列,其破坏后果将不可估量,藏东南大片森林将陷入朝不保夕的危险之中!

虽然我国每年人工植树造林的面积可覆盖整个瑞士,但我国天然森林的面积却在一年年减少,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几乎到处都留下了绿色的创伤。如果对盲目开发森林资源的现象放任自流,那么无需多久,中国仅有的最精华的天然林资源即将消耗殆尽,18世纪许多经济发达国象发展初期的“无林化”现象,同样会在中国出现。  

近100年来,中国原有的森林面积已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木材蓄积量减少了33%。在中国130多个林业局中,已有36个局的可采资源基本枯竭。如果继续采伐下去,5年至10年之后,其余林业局所属的可采伐资源也将基本耗尽,而且森林质量也将越来越差。 

这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在建国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将不仅没有可供采伐的成熟林,而且就连提前投入消耗的中龄林,5年左右也基本砍光。到那时,生态环境将极度恶化,十几亿中国人所面临的由此带来的生存危机的严重性是不难想象的。  

绿色王国在呼救一救救森林,救救中国!然而今天,当原始森林不断消失,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一个接一个离开我们星球的时候,从美国西北部到南美智利,从澳大利亚到马达加斯加,拯救森林的运动却正在风起云涌。然而令人遗憾和痛惜的是,尽管中国政府也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很多砍伐者依旧我行我素,绿色运动的道路在中国依然很漫长。

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有把花草树木当作人类本身一样去呵护,才会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如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演绎的却是同样的砍伐森林、消灭绿色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这个文明与愚昧、进步与倒退并存的时代。这不是一个乡、一个县的悲剧,而是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和人类的悲剧。绿色,象征着生命。也许总有一天,绿色消失了的地方人类也会消失,没有了绿色的地球将不再是人类的家园。1989~1993年的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虽略有增加,但用材林面积持续减少,特别是可采伐成熟林面积已由1981年的2188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1349万公顷,减少了1/3,蓄积量从建国初的20亿立方米降低到6.4亿立方米。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木材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目前,全国每年木材消耗量已经上升到1.5亿立方米,今后,每年还将以500多方立方米的速度递增。仅坑木和造纸两项,2000年就增加到3500万立方米左右,加上其他需求,木材年供给缺口已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  

更令人忧虑的,是我国森林资源质量每况愈下,林业生产力呈持等下降的严峻形势。1977~1981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表明,全国森林每公顷蓄积量为83.44立方米,用材林蓄积量为85、35立方米。  

1987~1993年的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已降至75.05立方米,用材林每公顷蓄积量则减少到71.26立方米。而今,这个数字已分别降至55和51立方米。  

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的持续下降,表明中国森林正在经历着不断稀疏化的过程。而资源长期遭到侵蚀,又不力”以经营,必将导致森林生产力持续衰退,最终又必将导致森林面积的不断萎缩。这正是当今热带国家森林迅速消失的典型过程。  

面对严峻的资源和生态危机,有关部门把希望寄托在扩大造林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和人工防护林上。目前中国人工林面积已经占到森林面积的五分之一。今后十五年,人工林面积还可能扩大到森林面积的40%。  

然而由于技术低、资金少,人工造林的保存面积仍然比较低。用越来越多的低产林代替天然林的采伐,意味着中国森林的生产力将进一步下滑,中国林业将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包袱。茂密的防护林曾是中国的一大骄做,然而近年以来,尽管新的防护林工程还在继续启动,一些老的防护林却在惨遭洗掠。宁夏的防护林曾有“日不见村,夜不见灯”的美称,但至今,宁夏一期防护林工程中栽下的杨树几乎已被砍光。  

如果放眼全国,我们同样会看到类似的自然或人为的惨景。“三北”防护林面临着同样令人沮丧的病虫窖问题,南方的人工林则也是危机重重,其中尤以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病虫害最为严重。四川云阳、贵州毕节的人工林都有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而广东的按树、福建的马尾松、江西的杉树也频频发病生虫。除病虫窖外,由于管理和维护跟不上,鼠类也日益成为防护林的大敌。湖南省洞庭湖边,就有大片树林被老鼠啃啮而亡,而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人工林受鼠窖则更为严重。 

据统计,尽管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工林,但每年仅松毛虫的发生面积就达3000到4000万亩,全国:亿亩人工杨树林,每年就有4000万亩左右受害。一项测算表明,“八五”期间因病虫窖、鼠害而受损的森林面积为1.2亿亩,是同期因森林火灾而受损失的面积的两百多倍,其中绝大部分为人工林。   

在南方诸省大面积种植纯杉木林和纯松树林,由于纯针叶林自肥力差,土壤养分元素含量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而明显下降,栽种之前在陡坡上全垦整地和炼山,导致水土流失和养分损耗,而且轮伐期管理不善和多代连作,致使地力衰退非常严重。据统计,我国人工杉木林产量第三代比第一代已经下降50%。

“绿色银行”曾是对人工林的美誉,但是蕴藏在这一称呼中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人工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人工林主要功能是用于水土保持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很少考虑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北方,为了尽快建立起防护林,保护农田,于是生长迅速、见效快、经济价值高的杨树成了当然的首选树种,北方成了杨树的天下。在南方,杉木是做家具、建筑用材的好树种,长得快,价格高,所以南方成了杉树的天下。其结果是树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一些动物失去栖身之所”,动植物、微生物数量减少,品种单一,最终造成了人工林的生态危机。  

1988年初夏时节,一位学者来到长白山考察。那五彩缤纷、如云似霞的高山花园的壮丽景色和纷绞吝荤的植物种类,令学者如醉如痴,激动不已。然而,当学者看到游人的采挖践踏和修建公路对珍贵苔原植被的无情破坏的情形后长叹道:“我相信我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比我富裕的时代,会有汽车和别墅,可是我仍然有一点比他们幸运,就是今日我所见到的长白山的动人景色,他们将再也看不到了!”学者的预言,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不幸而言中了。  

海南省新海林场是一块宝地,有个置业公司不知拿了什么尚方宝剑,开进林场,用推上机一推,便把新海林场495亩沿海林地变成了“假日海滩”。其他开发商更是一拥而上,短短几年,便被占用1万多亩,加上附近村民趁火打劫,强行占地修房、开垦,原有2.2万亩林木的新海林场,现有林地已不足5千亩。

海南陵水县,在1992年房地产开发热中,短短3个月时间,就把全县57公里的沿海林地卖个干净,总面积4万多亩。像这类随意侵占征用沿海防护林地的惨剧在其他地方也不断上演。广西北海市,累计被侵占和破坏的海岸林有4万多亩,约占北海市面积的10%。  

其它省区对海防林的侵占破坏现象也很突出。如辽宁盖州市,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同意,便将2000亩土地出租给外商,其中800亩为林区。广东省汕头市、河浦区、南澳县、深圳市等,都有不经林业部门同意,随意侵占征用海防林的问题。福建省人大曾组织防灾减灾检查团,对沿海基干林带保护问题作了专门的调查,结果表明擅自侵占征用沿海防护林的现象相当突出,约占总量的15%。  

深圳市福田红树林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但是由于近几年来只顾建设占地,不注意保护,致使全区4565亩土地被非法占用了一半。更有甚者,施工单位竟然置国法于不顾,举起砍刀,使16亩宝贵的天然林和50亩试验林在片刻间毁于一旦。丑闻发生以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绿色,象征着生命的气息,也象征着大自然。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人们来说,能拥有一片绿色,不但是一种美丽,更是一处难得的心灵的港湾。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越来越多的都市绿色却在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当房地产商把眼光瞄准城市绿地的时候,既是一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惨遭侵害。当一个个工地吞食掉一片片绿地的时候,最终的受害者还是灾害的始作涌者人类。   

在我国的400多个大中城市中,绿化覆盖率在20%以上的还不足1/4。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蓬勃开展的十几年中,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城市时会惊奇地发现,在万幢高楼迅速崛起的背后,城市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多少改变。我们熟悉的许多绿地正迅速变小,有的甚至不见了。

中国素有“四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指的是南京、武汉、重庆和西安四城。福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拓宽了十几条主干道,建设了上百座高层建筑和数百万平方米的住宅,而为此却砍掉了大批林木,侵占了大量绿地。  

目前,福州人均绿地仅2、07平方米,仅有的一点树木已无法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昔日“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榕城已不复存在。而福州市近2000家工厂年耗煤量达200万吨,每年仅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即达6万多吨。与此同时,市内30多万辆汽车排放的废气,更使高温气候“火上浇油”,以致使福州成为中国的“火炉”之首。  

实际上,中国的城市火炉已远非以上四者。如北京、沈阳、郑州、南昌等城市,自1988年以来,每年夏天持续不断的高温天气多次出现,有的地区的气温竟然超过了42℃,南昌等地因中暑死亡者已愈数千人。

如今的大上海,已有热岛、雾岛、风岛“三岛效应”的说法,1993年7月中下旬,市区温度更是达到39℃,医院急诊病人明显增多,不少入逃离大都市到乡下避暑。  

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直接制造者,也行城市热岛效应的直接受害者,而除了身体的直接受害以外,人类还在遭受到一系列相关的威胁。  

美国一位科学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农业也成为温室效应的主要受害者,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热带地区,因环境条件已接近于许多农作物的耐温极限,温度的上升无疑给这些地区的农作物造成一个不堪忍受的生长环境。据此推测,到2060年,全世界挨饿人数将增长3至5成,而这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啊。  

这项研究还表明,即使采取极端适应战略,例如安装灌溉系统或开发新作物品种,也不会消除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主的消极影响。因此,温室效应将进一步会拉大贫富国家的差距。  

地球持续增温、海平面持续升高,干旱减产面积继续扩大,面对这日益紧迫的生存危机,早在1993年秋天,来自太平洋15个国家的首脑即在南太平洋论坛会议上大声疾呼:“我们应该站在仅高于海平面几英尺的岛屿和陆地上,来看待全球变暖的威胁,来挽救地球、挽救人类!”  

几百万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生存的其它星球供人类栖息。然而时至今日,和人类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黄土地已经敲响了危机的警钟:森林破坏、水上流失、沙漠扩大,人类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千疮百孔、伤痕斑驳。  

据1980年的统计,地球上大约有40亿公顷森林,覆盖着大约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而在1万年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接近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约76亿公顷。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开垦农田、牧草和能源及商业上的需要,森林毁坏速度和规模已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在非洲,20世纪八十年代头5年的毁林面积即达368万公顷。西非9国每年开垦封闭林70万公顷,占非洲毁林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四。这些国家的林地开垦率年增多达百分之五。刚果、喀麦隆每年开垦35万公顷。东非和马达加斯加开垦26万公顷。  

在亚洲,毁林最严重的是东南亚,每年毁林130万公顷。亚洲热带雨林从1981年到1985年间,估计每年毁林200万公顷。30多年来,印度的森林减少了百分之四十,泰国十年间减少四分之一,而世界市场三分之二的硬木来自加里曼州、菲律宾和苏门答腊。  

在南美,平均每年毁林率为百分之零点七,估计为600万公顷,仅巴西每年就有100余万公顷。  

欧洲和北美森林保护得比较好,但近10年来,又面临着严重的酸雨危害。目前,受酸雨影响的森林面积已超过本地区森林面积的百分之三十,而且出现了大片森林枯萎死亡的情况。  

专家指出,自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世界上人口翻番和森林减半大致都用了35年,这是同一时期里的两个灾难性数字,照此下去,不到1OO年,全球的热带森林和绝大多数温带森林将毁于一旦,其后果是:随着森林的毁灭,人类也随之一起灭亡。

在人类生存发展史上,曾遇到过一系列敌人:战争、疾病、灾荒、瘟疫,这每一种敌人都曾使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然而,今天人们面临的最大敌人,已不是战争、疾病、天灾、瘟疫,而是无处不在的环境问题!  

如今,全世界雨水侵蚀和水涝灾害造成的土地损失约占各类损失的百分之三十,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达280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八。世界现有耕地每年表层土壤的流失量大约260亿吨,损失肥料数千万吨。每公顷土地每年只能形成3、75吨表土,而形成一厘米表土,平均需要100余年,按此生成与损耗速度计算,要不了100年,世界耕地的表层土壤将消失殆尽。  

目前,在美国的中西部农业区,有三分之一的农田的土壤侵蚀速度超过形成速度。在加拿大,每年要拿出10亿美元用于治理土壤退化。在刚果盆地、在亚马逊河流域、在潘帕斯草原、在密西西比平原,在远东,在世界各地,大范围的水上流失已严重地影响了世界粮食生产和农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而森林砍伐、草原植被破坏、持续的干旱和沙漠化又是导致水土流失和灾害频繁的罪魁祸首。在拉丁美洲的亚马逊地区,百分之五十的雨水来自森林蒸发,因此森林的丧失无异切断了这一地区降雨水源。目前,失去了天然屏障的地面在赤道阳光的强烈照射下,已完全失去往昔那种潮湿、荫蔽的景观特色,而变得红壤裸露、炎热干燥。如果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不加以制止,亚马逊地区将在20年内由世界最大的森林变成世界最大的沙漠。  

非洲的情况更令人不安,由于长期的天灾人祸,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热带雨林和森林面积逐年锐减,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干旱水涝年年发生。从大西洋东岸的安哥拉、纳米比亚,到印度洋边的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再到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赞比亚,以及埃塞俄比亚,有近20个国家仍处于旱灾之中而无力自拔,近2亿人急需国际社会的援助,其中有近5000万人正面临着饥渴和死亡的威胁。  

地球荒漠化过程,并不仅仅意味着原有沙漠的扩大,即使在远离沙漠或戈壁的地方,也正在发生这种侵蚀,如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土耳其、伊朗、中非、南非、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但、巴西等国,沙漠的幽灵到处在噬蚀着地球。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受沙漠威胁的土地相当于南、北美洲的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的百分之四十,遍及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受威胁的人口有10亿,每年因沙漠化而丧失的土地25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这2000亿美元。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也许不过3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的耕地退化为沙漠化土地。森林的消亡和草原的沙化所造成的水上流失,已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推向了绝路。

绿色王国里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草原。说到草原,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幼时读过的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然而,这个当时纯属写实的关于草原的描写,如今只能是美好的文学想象了。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西部松嫩平原草原曾经都是水草丰美的牧场。现在草原的退化和萎缩却日。益成为困扰这两地区的头号问题。如今,呼伦贝尔盟全盟共退化草原面积达5000多万亩,占全盟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0%。草原退化给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草牧稀疏低矮,产量锐减,优良牧草消失,低劣杂草大量侵入,草场质量变劣,裸地增力”,土壤蒸发量增大,致使小气候旱化,鼠害大量发生。  

目前,内蒙古全自治区退化草场面积已达30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0%。全区鼠害面积已达2亿亩,严重危害面积达1亿亩。草原沙化、退化面积以每年3000万亩的速度发展,照此下去,要不了几十年时间,全区草原将全面沙化、退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堪设想。  

在黑龙江省的西部草原,“三化”也日益严重。松嫩平原地区沙化、碱化、退化面积已达3000万亩,目前每年仍以15%的速度在扩展。同时,这一地区平均每年直接消失的草原达80万亩,由于沙化与碱化,草原原有的草群种类成份发生变化,优良牧草逐年减少。以羊草为例,产草由50年代的每亩150~200公斤下降到现在的40公斤左右。  

从森林到草原,从乡村到城市,我们无不听到绿色的呼救。随着人类将斧头伸向森林,人类也把斧头伸向了自己。当人们向草原迈出掠夺的脚步时,人们也把自己引上了灾害之路。绿色在呼救!这呼声悠长而凄厉,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和心里。

水荒正困扰中国

人类的文明之舟自古就依水而行,水,自古就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生命的摇篮和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水决定了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对于水的依赖,就像婴儿对于乳汁的依赖一样。

然而,曾几何时,当我们从南到北在神州大地上走过,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清澈见底的水溪再也无法看到欢快的游鱼,原来清波荡漾的小河再也不能倒映出少女秀美的脸庞。

走过长江,我们看到江水是那样的污黑而浑浊,走过黄河,我们听到日益消瘦的母亲河那沉重的喘息。湖泊已不再碧绿,大海已不再蔚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屈原的这种浪漫情怀,如今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记忆和慨叹。根据国家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中科院在1996年发布的一份国情研究报告也表明,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水质严重污染。  

八十年代初,约五分之一的水井水质超过了饮用水质标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超过饮用水质标准的水井就已经达到三分之一,而到了2000年,已有五分之三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人们总是存在某种侥幸心理,认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危机还没有影响到自己的生计,灾难还离他们很远。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水,正困扰着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 

仅以广州市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水污染和水危机问题在当代中国影响的广度与深度。2000年广州市需要供水18亿吨,2010年大约需要32亿吨。据广州市环科所的专家研究,目前广州市自来水产量居全国第二,人均耗水量为全国第一,人均综合用水量每天约500升,人均生活用水量每天约300升,比北方城市高出50%以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人口(含流动人口)的增加,广州市自来水的需要量呈逐年剧增之势。  

而另一方面,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却不容乐观,随着生活废水和第三产业废水排放量的逐年上升,有机污染仍在继续加剧,使广州的水厂水质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1985年广州市的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共计7亿吨左右,到了1994年仅生活废水排放量就有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8%,成为珠江广州河段主要的有机污染源。而且,随着广州本身及其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水质还将会受到新的、更大的威胁。尤为严重的是,在广州市周围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及生活废水,通过多条河流经广州入海,也将加重广州的水污染及供水的困难。而广州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率仅为10.8%,废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水源将如何解决,就成为广州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如今,每天通过各种途径排入珠江广州市河段的垃圾约有1300吨,而仅有6条打捞船的珠江水上环卫队能找捞起来的垃圾,充其量仅占1/4,其它则四处飘荡或沉入江底。同时,每天有大约300万吨工业废水排入珠江,广州市内14条河流每天将同样数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珠江,且这个排放量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监测数字表明,广州石门等水厂在80年代初期,水质可达2~3类标准,80年代后期,水质仍有3~4类标准,进入90年代,只能达到4~5类水质标准。珠江水质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了芳村、河南、石溪、员村、黄埔等自来水厂的供水。如果遇到海潮顶托,进入珠江中段的污水和污染物就会回荡到上游的流溪河段,将严重危及广州最大的日产120万吨的西村水厂。  

1995年枯水期,珠江前航道出现了约20公里长的黑臭带,而监测结果表明,珠江每升水中仅有溶解氧3.2毫克,江水日益发臭。由于受各种污水、污泥、污油的排入和填海造地等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珠江的渔场已经面临无鱼可捕的危险。珠江每年为珠江口海区带进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加上气候条件优越,这里形成了盐度适宜、水质肥沃、饵料生物量高、渔业资源丰富的珠江口渔场和优良的浅海滩涂水产养殖功能区。但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污泥、船舶污油的大量侵入和房地产开发填海造地等,使珠江口海区赤潮不断发生,渔业生产损失十分严重。  

据多家科研部门调查研究,1992年珠江口八大门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达154万吨,其中含有大量的无机氮、油类、磷酸盐、铜、汞、铜、农药等,比1987年增加了63%。港、澳每年污水排放量6.6亿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珠江口海区的占64%。另外,珠江口沿岸各市县及香港、澳门的各类船舶等年排放油类超过30000吨,各市县向该海区倾倒的沙泥、碱渣等年均300万吨,香港填海造地倾倒沙石6亿立方米,倾倒疏浚污泥5.15亿立方米。该海区沉积物中汞、铜、锌、钢和油类等已严重超标,海水中无机磷、无机氮和油类的标准指数竟然高达6.52。  

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鱼类锐减。该海区的著名“万山渔汛”已不成汛。过去每年能捕近10万尾的中国对虾,现在减至0.3万尾左右。一份资料表明,珠江口渔场的资源密度已由80年代每小时的360万公斤,下降到现在的2000公斤左右。与此同时,深圳、珠海两市的水产养殖业受害更重。具有悠久历史,曾创汇1400多万港元的牡蛎养殖业,产量连年下降,1993年仅2066吨,比1987年下降了23%。更甚的是,牡蛎食用时有油或其它怪味,港澳市场拒绝出售,广东大量的牡蛎养殖者连年受损。  

今天的中国,在农村地区,有近1亿人取水困难,在城市里,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50个城市严重缺水。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一颗明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业重镇。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以振兴重庆?在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说,眼下头等重要的是大事是解决西部地区供水问题。一般来说,谈到缺水,人们会自然地想到新疆,想到河西走廊,想到京津,地处西南紧靠长江的重庆怎么也会缺水呢?代表们指出,重庆西部地区之所以没水吃,原因在于污染太严重。  

西部地区是重庆市重要的经济带,主要包括永川市、铜梁县、荣昌县、双桥区等120个城镇,共有600多万人口,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占重庆市的1/3。然而,这些地区每天竟缺水100多万吨。水污染不仅使永川市工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15%,而且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  

为了冲出缺水的困境,几年前重庆市曾提出“东水西调”方案:分别在永川市、铜梁县修建大型水库,引长江水和涪江水,通过管网为西部提供饮水及农业用水,重庆人称之为“生命工程”,为此重庆市将付出65亿元的代价,而重庆市每年财政收入才20多亿元。不单如此,专家指出,如果西部地区的次级河流污染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花200亿元也不可能解决供水问题,因为“生命工程”只能提供总需求量的4O%。

饱受人类凌辱的水,正在以它无情的疯狂报复着人类……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在世界上也位居前三名之列。长江流经18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流域耕地占全国的24%,人口占全国34.2%,国民生产总值占31%,水资源总量占全国35%。长江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的主纽带,又是“南水北调”解决北方缺水的依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作为航运的黄金水道以及工业相对发达的经济带,长江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每年仅干流21个主要城市就向长江排放80亿吨污水,而且每年的排放量正以超过5%的速度增长。由于污染治理水平低、效果差,在直接入江的近500个排污口中,有80%未达到国家标准便排入江中,在城市江段已明显形成岸边污染带。据调查,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600公里,占城市江段长度70%。

另外,随着乡镇企业及农业的发展,长江水体还受到水土流失,农药、化肥的污染。监测数据表明,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水质25项指标中有15项超标,污染最严重的是嘉陵江城区段、两江重庆段水质已属重污染或严重污染级别。重庆境内的60多条次级河流已有1/3属严重污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峡工程建成后,在相同排污负荷下,岸边污染带的长度和宽度都将加大。水库在正常蓄水位175米时,重庆城区江段控制点的污染浓度将升高30%以上。现在重庆市每年产生工业废水19亿吨,处理率仅为60%,每年产生工业废渣约1000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50%。大量的废水和废渣进入江河,其后果可想而知。过去直接从江中取水就可以饮用,但现在的江水却再也没人敢喝了。  

长江南京段水质的恶化更令人触目惊心。目前长江南京段每年接纳南京市排出的生活污水4亿吨,比10年前增长了40%,工业废水则更是高达12亿吨。该市环境监测部门对长江南京段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长江中污染物平均超标率石油类达60%,大肠菌群达40%,南京市的6个水源保护区只有2个合格,且水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一袋袋的工作用品、日用品、废弃包装等垃圾被一古脑地抛入江中,船舶上的厕所、洗漱间、医务室等生活用水未经任何处理,也被直接排入江中,机舱水、废柴油、废机油及尾轴润滑油,也都被倒入或渗漏到江中,还有因偶然性船舶事故造成的石油、农药、化肥及其它有毒化学品的污染……有资料表明,根据长江水系客运船舶载客及船员实际情况,船舶每天产生垃圾污染量约300至500吨,平均每年约18万多吨!  

长江,已经危机四伏?长江中上游,特别是上游,横跨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各地质构造体系相互复合交汇,三大类地层岩性发育齐全,加之降雨、地震集中,导致大量山崩滑坡呈区域性发生。与此同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范围在日益扩大,许多地方因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管理,导致陡坡垦殖、森林过量砍伐及开发失控,人为地改变了山地的生态平衡。滑坡、崩岸、泥石流,是天灾,更是人祸。一幕幕惨剧,使凄厉的警报不断地在长江上拉响!江河的淤积,湖泊水面的缩小,江滩的占用,植被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还使得本来不应出现的特大洪水频频出现。  

1996年7月,长江大水。武汉25米设防水位、26.30米警戒水位、27.30米紧急水位、28.28米危险水位被不断突破。7月22日,水位攀升到28.66米,超过危险水位0.38米,华中重镇武汉被水所困,三镇四周皆成泽国。洪水吞没良田180万亩,6019间房屋倒塌,几百头耕牛死亡。粗略统计损失在15亿元以上。  

而1998年夏季的那场震惊世界、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水灾,更是给中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的全国洪灾损失超过了1500亿。 

建国初期,有“千湖之省”的湖北,面积100亩以上的湖泊有1332个,总面积为8528平方公里,其中5000亩以上的湖泊322个,面积7640平方公里,有效调蓄容积为115亿立方米。到今天,全省100亩以上的湖泊不到800个,5000亩以上的湖泊仅125个,总面积不足2519平方公里,有效调蓄容积仅30亿立方米,仅为建国初期的1/5。湖北境内最大的洪湖面积现在仅剩50万亩,只相当建国初期的1/3,湖泊水位反抬高0.8米以上。20世纪初尚可称“八百里洞庭”(约600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解放初为4360平方公里,而目前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只相当于1954年的1/3。

有资料表明,长江支流湘、资、沅、澧水系,含沙量大增,每年输入洞庭湖的泥沙近2亿吨,湖底年年增高,容积正日渐减少。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每年达6亿吨,输沙量已达黄河的1/3,相当于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3条世界大河的输沙总量。

环境破坏是造成中国水灾的主要原因!长江曾孕育了文明,它会反过来被文明所毁灭吗?修建三峡大坝,也许是控制长江水患的一条出路。但也有人认为,随着洪水在大坝被截断,大坝以上的长江流域水位会普遍上涨,同时,随着沉积物在大坝以上流域的堆积,河床和水位也会因此上升,到那时,一旦雨季来临,也会出现十分严重的问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华夏文明的摇篮的黄河,被誉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大长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麓,流经中国九省(区),在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600多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黄河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祖先,因为先有了黄河,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蘸着黄河水写成的。  

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从1972年到1994年,黄河下游平均每年断流18天,1992年断流时间长达83天,1993年、1994年断流都在50天以上,1995和1997年断流时间之长更是创历史记录,分别长达118天和220天,引起全国震动。

目前,黄河用水量已超过360亿立方。随着黄河流域用水量猛增,各地都对昔日流入黄河的雨水“围追堵截”,大大减少了黄河的入水量。甘肃、宁夏百姓大挖水窖,积蓄雨水,被广泛推广的所谓“旱作农业”,使干旱的土壤变成了一块块“海棉”,地下水开采和生态耗水,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都直接影响到黄河的水量,这些都使得黄河再也无法形成昔日容纳百川的汪洋恣肆的壮观场面。  

一份资料表明,黄河上游宁蒙段引水量50年代为50亿立方米左右,90年代达到150亿立方米。下游段引水量50年代为30亿立方米,90年代为100亿立方米,整个黄河流域引水目前已达400多亿立方米。早在1980年,黄河流域就已建成3380座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273·7亿立方米,加上近年来建成的龙羊峡等大型水库,目前水库总库容已达530多亿立方米,一次蓄水就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水量的91.4%。

黄河断流的影响由对山东省的情况可略见一斑:作为山东省最大的客水资源,黄河对山东来说是命脉。山东省属于水资源较缺乏地区,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75毫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6,一般年份缺水近100亿立方米,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胶东地区,水资源更加短缺。然而,急需黄河水的山东又遇到这样的事实:境内黄河水断流时间不断加长,断流次数不断增加。  

专家们指出,山东河段长时间断流,必将给我国北方、黄河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这些危害包括下游滩区沙漠化,鲁西、鲁北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恶化,黄河两岸地下水源断绝,海水入侵加重,黄河河口地区失去泥沙来源,海岸将大面积蚀退,对河流及渤海海域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影响…… 

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一方面则是利用率低造成的大量浪费,这种恶性循环更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危机。假如没有了黄河,中华民族的明天又会怎样?黄河还能与我们同行多少年?  

黄河被称为“地上河”,所以也就有了一种错觉,认为城市污水不会排人黄河。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山东的长清、平阴两县境内的工业及生活污水就直接排入黄河。在两县境内向黄河排污的排污口有3处:一是平阴一家造纸厂,年排废水约60万吨,二是平阴县城工业及生活污水,每年排入黄河近600万吨,三是长清县工业及生活污水汇集白沙河,再由白沙河注入黄河,每年约排800万吨。山东境内每年向黄河排入的污水总量超过了2000万吨。  

逆流而上看黄河,70年代后期,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18亿吨,80年代初增至每年的22亿吨,进入90年代,猛增到每年的36亿吨。到了2000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已经增至每年的60亿吨,占到其天然径流量的10%。  

黄河,千百年来用她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但我们又用什么来回报她呢?如果将来的某一天,黄河水由于污染加重无法再向缺水的人们提供水源时,悔恨的将是我们自己。我们应永远记住这样的话:黄河的命运也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的母亲河来说,旧日的创伤还没有抚平,新的教训又在上演。中科院地理所一位专家指出,虽然近几年毁林毁草现象已得到基本控制,但由于不合理开矿新增入黄河的泥沙量很大,如不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到2001年后,每年将增加入黄河的泥沙1亿吨以上。黄河的明天如何,将是对中华民族决心与智慧的一次大检验。  

在辽阔的中国内陆,淮河的滔滔流水摆动于长江和黄河之间。滩河流域地跨豫、皖、苏、鲁四省33个地市182个县,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2亿。整个流域物产丰富、沃野千里,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得以开发的地区,素有“江淮熟、天下足”之美誉。  

今天,在这片不足全国总面积2.8%的土地上,却生产着占全国总产量13%的粮食产品,养育着占全国总数近1/8的人口。据统计,近几年淮河流域每年粮食产量都在600亿公斤以上,人均50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淮河流域内有近4万亩淡水水面和300多公里长约800万亩沿海滩涂,鱼、虾、蟹、鳖、鳝等水产品极其丰富。多年来,淮河流域的鱼产量均在100万吨以上,居我国七大河流域鱼产量的第三位。淮河流域煤的蕴藏量十分丰富,目前已建成大型煤炭基地有平顶山、淮南、淮北、徐州、枣庄、兖州等,每年的煤产量在1亿吨以上。此外,淮河流域近几年还探明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然而,人们怎么也想今天的淮河因为过量的工业污水排放,引发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那些关闸截留在河道中的河水是两岸灌溉的水源,而关闸留水却因那些夜以继日流入的污水蓄积导致污染程度越来越重,以至于死水发酵,臭气扩散,两岸的树木被熏成黑锈色。

1994年,由上而下直扑而来的污水,给淮河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以淮南地区为例:1994年1月,部分居民吃水受到影响;3月,淮河支流污染倒灌,寿县、淮南交界处50万人吃水困难;5月,淮河上游颖河水污染焦岗湖,渔民遭受灭顶之灾,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7月,淮河干流被污水覆盖,近上千万居民无水可饮;7月15日,凤台境内的河面上浮起大量死鱼,河水变黑,渔民只好用平时接下的雨水做饭;7月16日,污水流进李嘴子水厂,市民像往常一样准备用自来水洗菜烧饭、洗澡洗衣,但打开水龙头后发现流出的却是腥臭难闻的黑水,在炎热的7月,自来水却不能用了,人们四处寻找地下水;17日,许多居民饮水后出现肠胃不适、恶心、乏力、头昏、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住进医院,在河里,大到十几斤、小到几两的鱼全被毒死浮在河面;18日,市民打向市政府、市环保局、市卫生监测站、市自来水公司等有关部门的告急电话接连不断。市长将此事上报省政府,请求协调解决;18日,担负华东电网输电任务的田家庵电厂在制水过程中,终因受污染水的离子含量越来越大被迫停机一台,时间长达10小时;19日,市民中腹泻人数增多,在污染带经淮南期间,人们忍着干渴只喝饮料不喝水,或以瓜果解渴,一些饮料厂暂时停产,田家庵电厂派出消防车到十几里外取地下水供饮用……

背靠大河没水吃,这无疑是一件难以令人置信的事。位于淮河中游的拥有80万人口的城市——蚌埠,近年来却由于淮水污染,出现了大街小巷都是市民买水卖水这样独特的城市景观。国家有关部门按水质的好坏把地面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江河源头水;第二类是人畜饮用的水源;第三类是鱼类生长水;第四类是工业用水;第五类是农田灌溉水。一、二、三类水经过自来水厂加工之后,人类就可以直接饮用。但是,如果人们生活当中的用水连第三类水的标准都达不到的话,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淮河水千百年来养育了蚌埠人。但是曾几何时,在每年的枯水季节,蚌埠旁边的这段淮河水连五类水的标准都达不到,在很长的一个阶段,老百姓上下班都带水桶,卖水的在街上比卖西瓜的还多。曾经有人问淮河边的一群孩子,说河水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黑色的,因为他们看到的淮河就是这样。淮河支流颖河每年要接纳豫、皖两省35个城镇排放的5亿多立方米污水,而颖河水每年最多只有46亿立方米径流量,干旱年则不足10亿立方米。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四大水产养殖基地之一,历史上有“月出斗金”之说。50年代,湖产品产量达2350万公斤。由于近年来排入湖中的污水逐年增多,洪泽湖水产资源受污染产量锐减,己不及50年代的一半,湖区许多水面已无鱼可捕。淮河流域另外三大水产基地的命运也大体类似。

大运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运河两岸的人们都是喝运河水长大的。但是今日的运河却受到一年比一年更为严重的污染。在苏北一些地方,不要说喝运河水,单那阵阵气味就足以让人掩鼻。“以前的大运河水清见底,,像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现在跟大染缸差不多。”许多船员不无感慨他说。运河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黄金大动脉”,运河为她的儿女们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而人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却给她留下了一道道的伤口。  

中秋八月,正是杭州万人空巷、争睹钱塘江潮水的时节。然而近年来,钱江潮给杭州人生活带来的负效应却日渐明显,因为钱塘江潮水早已“好看不好喝了”。按标准,自来水源中氯根应在250毫克/升以下,可位于钱塘江之畔的杭州南星水厂取水口水中的盐分含量,竟高达4200毫克/升,1995年还曾有过5200毫克/升的纪录。无奈水厂被迫停产。一次咸潮历时数日,备用水源有出无进,致使城内另外3家水厂也受影响,杭州的自来水日供量陡减30万吨。  

钱塘江之所以咸潮汹涌,问题依然是出在生态环境的破坏上。钱塘江入海处是一喇叭口,每逢东海潮涨,海水涌入钱塘江后,因江道迅速变窄,使得潮头陡高,从而形成了“钱江潮”。几十年来,喇叭口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涂围垦,一方面使几十万亩荒涂变成了良田,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江道原先的形状,江道更窄。平时涨潮尤可,而中秋大潮,潮水便更加汹涌,上溯距离更长。  

另一个原因,是上游水量的变化。钱塘江的上游是富春江,富春江的上游是新安江,下泄的江水对潮水起着抵御的作用。自从新安江电站和富春江电站建成后,上游来水受电力部门控制。大潮期间,因下泄水量不足,使得潮水长驱直入。

人类不断地开发自然,也不断地付出代价。自古以来,泉城济南就以泉水众多、泉水景观优美而著称,72名泉更是享誉海内外。五六十年代时,济南每天泉水的涌水量高达20~3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深高达31~32米。然而,目前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及人口的增加,城市用水以成倍速度超常增长,迫使对地下水资源人为开采不断加大。而超量的开采又导致水资源开采后备越来越少。

  济南市水资源总量为16.9亿立方米,而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2.5亿立方米。现在,济南市已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已达到13亿立方米。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泉城济南的水资源已经全面告急。加之近年来,济南降水较少,黄河干涸期延长,已致使泉城供水危机四伏,在供水、用水高峰期,济南市每天供水缺口达15万立方米。  

著名民间二胡艺术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泉映月》,取材于江苏无锡惠山山麓的“天下第二泉”,该泉现已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点。然而令人焦虑和不安的是,同泉城缺水的严酷事实一样,如今的“天下第二泉”只剩下脸盆大的一汪水,2米多深的井底青石突兀出来,使人望而扫兴。  

红河是云南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8个县、市,总长240多公里,最后从河口出境汇入越南的湄公河。数十万沿岸各族儿女正是在这条河的养育下繁衍生息,当地人称红河为母亲河。然而,如今的红河水正如它的名字,其颜色多半时间为红色。而导致红河水变红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红河州地界两岸生态坡坏严重,水土流失日趋突出。二是大量选矿污水的排入,使红河自净能力减弱。 

红河两岸森林覆盖率曾经高达50%。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大肆毁林种蕉,有些河段甚至出现焚山逐兽的现象,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到3%,个别地段下降到1%,土层裸露,水土流失加剧,一到雨季,山洪冲刷下来,泥沙填满沟渠。那些国营、集体、个体选矿厂,选矿污水直接排入红河,更使红河雪上加霜。现在,雨季时的红河水每立方米含泥沙量高达7公斤,枯季为3公斤,一些地区农灌时无水可灌,成了河边的缺水区……  

在形形色色的河流污染中,造纸废水在中国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污染源。仅以山东为例,造纸业污染占全省水污染的50%,600多家造纸厂中,年制浆能力在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污染就占80%。这类小造纸企业,由于规模小、分散、数量大、生产工艺落后,影响面广且难以治理。对环境,尤其是对农业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1993年,制浆能力达到120万吨的山东省雄踞全国造纸行业榜首,同时,流经该省的36条河流无一不受到造纸废水的危害。阳谷县以武松打虎而闻名,这里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故乡。祖先蔡伦在留下造纸术的同时,万不会想到也留下这样一种隐患:灌溉农田的渠道中流淌着黑色的造纸废液,侵蚀着人们的生存的根本——土地和粮食。  

初步统计表明,中国每天缺水已高达3000万吨,每年因供水不足影响工业产值1500亿元以上。全国七大水系中,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黄河已有50一80%的水体已降至国家标准的最差级,淮河流域191条支流中,90%的水是黑绿色。  

就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来说,中国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0%,而首都北京仅为15%左右,北京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甚至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于北京能否再作为首都的适应性问题的争论。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当年总用水量超过河川总径流量的15%时,就会出现水荒和农业旱灾。中国河川年总径流量约为26300亿立方米,而2000年耗水总量已达到13000亿立方米。供需矛盾的突出,已是显而易见。即使是这非常有限的水资源也在日益受到污染的侵害。  

有数据表明,仅199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就达356亿吨,相当于13个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在这356亿吨废水中,有的直排江河湖库,有的直排入海,致使全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占全国淡水天然鱼类捕捞总量90%左右的七大灌河水系中,超过渔业水质标准的河段总长度为6000公里。据对15个省的不完全统计,1993年发生渔业污染事故近500起,造成渔业经济损失4.2亿元。全国沿海对虾养殖相继暴发了大面积传染性流行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减产对虾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污水流进农田,侵入厂矿,也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惨重损失。据统计,目前全国污水灌溉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400万公顷,造成大量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 

联合国有关专家指出,20世纪是“石油世纪”,人类为了争夺石油不惜大打出手,硝烟弥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而21世纪,将会是“淡水世纪”,如果我们仍然象过去一样疯狂地破坏环境,不注意节约已经十分有限的淡水资源,那么,不用大自然来惩罚我们,人类自己为争夺水资源就会自相残杀,最后大家同归与尽。  

野生动物的悲歌

  

“一切处于异乎寻常的寂静中。小鸟哪里去了?房屋后花园里的饲料盆始终空着。尚能瞥见的少量鸟儿也己濒临死亡:它们浑身直抖,不能再飞。那是个听不见声音的春天。从前,在晨曦中回荡着百灵、鸽子、松鸦和无数其他小鸟的合唱声,现在却已销声匿迹……”

这是美国女作家卡尔森在1962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预言的一个情景。她接着写道:这不是凶恶的魔法,也不是巫师的诅咒,这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将近40年后的今天,卡尔森笔下的情景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成为现实。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威胁和破坏,早已不仅仅是学者笔下的预言和担忧。在工业文明轰鸣的机器声中,原本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却变得越来越沉寂。人类不断迈向新的物质享受高度的脚步,却把自然界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逼向了灭绝的深渊。  

科学家指出,现存物种与业已灭绝的物种之比已达:1:6000。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无节制地对大自然的开发,已经使世界上300多种鸟类、1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和近200种兽类灭绝。濒临灭绝的鸟类有6000多种,兽类有40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3000多种,而濒临灭绝的植物则多达30000多种。这一灭绝速度,比自然淘汰的速度快2000倍。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让选择继续下去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基础》也详细列举了一组关于物种灭绝趋势的数据。  

这份报告说,在1850一1950年的100年间,平均每年就有一个物种被灭绝,在地球上今天约13000个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中,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达到自然状态下的100到1000倍了。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生态环境面积减少90%,则其物种的半数将灭绝。如果当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在今后10年中将丧失世界物种的20%,这样的速度是恐龙时代物种大量灭绝以来最高的。对地球约13000个物种来说,每一天潜在性灭绝的物种将达到一百多种。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本世纪末,人类已知道的160万种动植物中的30%将会被灭绝,如果环境遭受破坏的速度不变,40年后,这些物种将丧失一半以上。  

“人类活动对大自然影响最为深远,最不可逆转的是极大地加速了物种的灭绝”。人类在陶醉于对大自然的一个个暂时的胜利的时候,却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大自然的报复,就是——人类已在日益走向孤独。那时,地球,这古老的使花开花谢的生命的载体,将会最终失去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一切。

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的中国,承继了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自然野生物资源。资料表明,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荒漠)共有27个大类、460个类型,湿地和淡水水域有5个大类;而海洋生态系统有6个大类30个类型。

 就野生生物种类而言,中国有高等植物3.28万种,动物种类10·45万种,并且,由于中国大陆受第四纪冰川(最近一次冰期)影响较小,保存了许多古老的遗属种。在地球陆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北半球,中国的自然物种多样性堪称首屈一指。“然而,当代中国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野生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  

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一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中国占了156个。另外,野生自然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也在不断遭受侵占和破坏。资料表明,中国的原始森林由于长期受到乱砍滥伐的破坏,每年减少5000平方公里,天然草原由于超载放牧的原因,退化的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  

一位韩国学者曾指出,每每文明有所进步,人类的权利便会相应地减少,生活会既让人感到幸福,同时也让人感到不幸。当代中国也许就处于这样一个“幸福”与,‘不幸”并存和齐头并进的关口。一方面,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兽类近500种,鸟类1189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鱼类2200多种,高等植物3000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而高等植物占世界总数的12%以上。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野生物种却不断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濒危物种的名单在不断地拉长。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也没能摆脱“日益走向孤独”这一可怕的命运。自然生灵不断遭到残害的触目惊心的事实,给我们未来的环境投下了又一个沉重的阴影。  

1991年,一名美国豹类研究专家来到青海某雪豹栖息地考察雪豹,当他在野外进行了3个月艰苦、细致的搜寻后,竟没有发现一只雪豹的踪影,最后他不得不失望地离去。同年6月,青海公安部门却在西宁市一皮匠家中,一次查获正在加工的雪豹皮400张。而雪豹是比大熊猎数量更稀少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94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等人,在可可西里太阳湖地区,一次就查获盗猎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皮1300余张,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与盗猎分子的激烈搏斗中,索南达杰竟被盗猎分子凶残地枪杀。  

这两起事件,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中国所面临的野生动物朝不保夕的严峻形势的典型写照。青海省是我国野生动物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全省现有鸟类292种,兽类110种。这些鸟兽中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就有67种。青海高原的野生动物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还有不少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如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雪豹、“藏羚羊、金钱豹、黑颈鹤、盘羊等。正因为如此,青海省成为偷猎者的众矢之的。

  从1988年至今,青海己发现的猎杀、收购、贩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案件有上百起。被盗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30只、白唇鹿83头、马鹿118头、野牦牛200多头、藏羚羊1800余只,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0余头(只)。此外还查获非法收购的雪豹皮42张、鹿茸180公斤、麝6万多只、鹿蹄筋及黄羊、岩羊蹄筋660公斤,藏羚皮2800多张。在这种情况下,野生动物的命运就不能不令人更为担忧。

  同青海省一样,海南省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热点良域之一,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随着大面积的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不力等人为因素,各种野生物种迅速减少,许多物种濒临灭绝,一些珍稀种类已绝迹。海南省环境资源厅和省林业局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海南岛上原有的344种鸟类已减少到现存的28种,云豹和、熊已经绝迹。全省1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已大大减少。如黑冠长臂猿,已从1959年的近3000只减少到目前的20只,其他珍稀动物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在越来越多人的钱包渐渐鼓起来、越来越多人的饭碗里刚刚有了肉吃的同时,关心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们,却听到声声野生生灵的悲啼!

虎,大约在300万年前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中国的东北平原出现,以后向西,向南扩迁。从土耳其东部至整个南亚及苏门答腊岛,从爪哇和巴厘岛到亚洲东海岸,都曾有虎分布。据本世纪之前的统计数字,世界上的虎有十万只之多。然而在百兽中称王称霸的虎,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却成了道道地地的弱者。到了近现代,由于人类的影响,虎家族急剧衰落,八个亚种中有三个亚种(即已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已基本灭绝或趋于灭绝。据80年代的统计数字,全世界的虎已只剩下3000只左右了。  

在中国,野生的东北虎已不足30只,新华社的摄影记者随科研人员乘飞机对东北林区作低空考察,他们原先为虎准备了不少胶卷,结果一张也未用上——连虎的影子也未拍到。而另一种为我国所独有的体型略小的华南虎,处境则更为悲惨,野生的老虎只剩下20只左右了!华南虎是现代虎的八个亚种之一,仅分布在中国,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从其原始的头颅特征可以推测,其它虎亚种都是由其演变而来,可见其科学价值有何等重要。  

华南虎曾在我国华东、华南、西南等二十几个省市广泛分布,在五十年代初的分布幅度大约是东经119度一120度(浙闽边境),西至东经100度(青川边境),南至北纬21度一22度(粤桂南端),北至北纬34度一35度(秦岭至黄河一线)。在这个东西2000多公里,南北1500多公里的范围内,野生种群在50年前大约还有4000只。然而今日华南虎无论从分布范围,还是种群数量,与四十年前都有了天壤之别。据中国有关部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90年代初的一次调查,华南虎的分布区已缩小到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四省的局部地区。这次调查没有见到活体,只是根据活动踪迹以及访问当地群众的一些间接因素推算,野外数量不过20只左右,恐怕其三分之一已经失去了繁殖能力。  

虎,本是一个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自然竞争力、自身生命力以及自然繁殖率都很强的物种。在五十年代初,华南虎在秦岭以南还有广泛的分布。有关资料表明,在1956年的一年间,仅江西一省被捕杀的华南虎就达170多只,其种群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却变得踪迹难觅。1981年,中国林业部曾悬赏寻觅华南虎的踪迹,赏金是3000元。如果一任上述的悲剧一再发生,那么几年以后,即使把赏金提高到3000万元甚至更多,恐怕也难觅其一。  

虎作为高等的哺乳纲猫科食肉动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常,“一个山头一只虎”,雌雄一对虎的生存范围广达数十平方公里,在一般情况下,虎的生态代表着整个地区的生态状况,对维护各种动植物的种群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起着控制器的作用。平时,虎以野猪、羚羊、樟、鹿、兔等大小动物为食,如果这一区的虎绝迹了,这些动物则会畸形繁衍,从而导致更弱小的动物和植物的衰落甚至绝灭,反过来又会使原先作为“虎食”的那些动物,也因无物可食而走向灭绝。在特定条件下,这种不正常的生态倾斜甚至会引发巨大的自然灾难。

不断走向文明的人类与虎共同在这个地球上已经生存了成千上万年了。今天,如果因为人类的原因而使这一庞然大兽灭绝于世,那么我们的后代是不会原谅我们的罪过的。对此,一个专家这样说道:保护每一只虎和每一只珍贵的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如今的三峡地区却变得一片沉寂,再也听不到古诗中指的催人泪下的长臂猿的啼叫声了。猴,是人类的近亲。金丝猴、长臂猿、叶猴,懒猴、猕猴、短尾猴、毛公猴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猴种。这些与人类休戚相关的动物,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开展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的乱捕滥猎,中国的猴资源却在锐减。

我国独有的举世有名的特有种如白头叶猴、滇金丝猴等,更是已成为当代最稀有的猴类之一,其数量比大熊猫还少。这些人类的近亲时刻面临灭种的危险,它们的命运握在人类手中。滇金丝猴即云南金丝猴。这是一种惹人喜欢的动物,仰天鼻、鲜红色的嘴唇,头顶黑色的尖形毛冠,颇似卡通片里的形象。

滇金丝猴现存数量已不足1000只,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种猴类可以说是仅次于大熊猫的“第二国宝”已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中国政府在1977年就将它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然而,已近灭绝的滇金丝猴仍不断遭到猎杀,而当地人偷猎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吃猴肉。今后10年,滇金丝猴野外绝灭的机率高达50%,就是生活在白马雪山国家级保护区内的金丝猴,也未能幸免。尤为危急的是,滇金丝猴在不断面临着丧失家园的危险。由于滇金丝猴分布地区的地方经济落后,砍伐木头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据调查,这里有滇金丝猴200多只,占全球滇金丝猴总数的1/5。  

与滇金丝猴的命运类似,黔金丝猴也面临着严峻的灭种的危机。黔金丝猴是珍稀濒危的一类保护动物。地下发掘的化石表明,黔金丝猴在我国曾有广泛分布,透过历史的烟尘,人们似乎还能看见它在古老的时空里狂奔腾跃的矫健身影。今天这种动物已经在绝大部分地区绝迹。长期以来,科学家为寻觅它的踪影踏破了铁鞋,由于未见活体,有人甚至宣布黔金丝猴已绎灭绝。  

据有关部门调查,黔金丝猴仅存于梵净山约50万亩的原始森林里,现有5个自然种群,共760只左右,相对于滇金丝猴(约1000只)和川金丝猴(约2万只),更显珍贵,几近灭绝边缘,因而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其地位和大熊猫、云南野象相当。正因为如此,黔金丝猴更受到偷猎者的注意。长期以来,偷猎与保护、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无疑,在众多的因素中,人类对于黔金丝猴的影响是主要的。如果说这种动物有一个最危险的敌人,那就是人类。  

生活在中国海南热带雨林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冠长臂猿(黑猿),全球仅有15至20只。而根据专家们的研究,一个物种如果存活数小于100只就意味着抢救工作困难重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拯救方案,这一物种很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据介绍,黑冠长臂猿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现代医学、心理学、动物学、人类学、生命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实物。其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在大熊猫之下,也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在我国现存灵长类动物中,黑冠长臂猿数量最少,栖息地面积最小。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黑冠长臂猿和其它珍稀野生动植物,1980年成立了霸王岭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A级,是海南重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与第二大动物植物保护区,但是,由于人口的膨胀,经济活动的增长,森林环境的恶化,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利用,使黑猿失去了大部分生息地。如果黑猿拯救保护工作再得不到及时和实际的重视,它将毁于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另外,白头叶猴也是中国的特有动物,现仅分布在广西左江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二百平方公里,现存白头叶猴的数量仅600一800只,同样属于高度濒危的物种……还有与恐龙同时代、距今己有一亿三千多万年繁衍历史的中华鲟,素有“活化石”之誉,也是“中华国宝”之一。1989年,有关方面把它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一般体长2.5米,体重200公斤,堪称“长江鱼王”。如今更是面临灭绝的命运。

鸟类,作为飞翔和自由的象征,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热爱自然的孩子们的作文里,“鸟语花香”四个字更是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真谛和精华。

但是现在,当清晨人们从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有多少人能够听到窗外清脆悦耳的鸟啼?当西风骤起、落叶知秋之时,仰望天空,还能有多少振翅高翔的候鸟映入我们的眼帘?在首都北京及全国各大中城市,随着“林间自在啼”的鸟类越来越少,“锁向金笼里”的鸟市却空前地兴旺起来。根据有关部门透露的数字,北京市每年有约100万只,广州市每年有260万只“笼养鸟”在市场上成交,而每有一只鸟被捉入笼子,就意味着有9只鸟在被捕捉和贩运的途中死去。

  

在广东湛江市,掠捕、摆卖、宰杀珍稀益鸟的情况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一到深秋季节,鸟市就自发形成了。这是由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陈旧陋习——每逢秋风一起,雷州半岛农闲的一些山民们便纷纷出门捕捉到此过冬的候鸟及其他益鸟,动用火药枪、网罩、铁铣、圈套等多种工具、器械上阵,美其名曰“靠山吃山”,而城里人也津津有味地品尝山珍野味,谓之“冬令进补”,益鸟的命运也就在劫难逃了。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省,这样的鸟市不下2000个,每个市场每天售出的各种益鸟都多达六七百只……  

在山东的胶东半岛,每年的11月初,天鹅就成群结队地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度过温凉的冬季。然而,当地的许多农民居然以捕杀天鹅为生,并成立了打天鹅专业队。一天下来便有40多只天鹅丧生。80年代中期,当地开始围海造田养虾,天鹅湖也在此之列,3个天鹅栖息地被填平了两个。  

在新疆,也有一个美丽的“天鹅湖”,湖中天鹅数量之多,自然环境之优良均为世界少有,这就是著名的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这个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保护区,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天鹅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天鹅最多最集中的繁殖区,享誉国内外。然而,自1994年5月以来,不断有在天鹅保护区修建水库的提议。拟建的水库位于天鹅保护区中心地带,有2000多只天鹅在那里繁衍生息。水库建成后,将有十分之九的天鹅繁殖生区被淹役,天鹅生存环境将基本荡然无存,美丽的天鹅湖将消失。水库蓄水后,天鹅的数量将减少70%以上,届时,世界瞩目的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将名存实亡,不复存在。  

环境及鸟类专家们的担心及呼吁,不知是否已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应,可是人们不能忘记的是,在短短几年以前,在首都北京的一个有名的公园里,还有人端起枪向在湖中自由游戈的天鹅瞄准射击。

高额利润的引诱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不仅给一批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带来绝种的危险,而且把更多的野生动植物推向或正在推向濒危的境地,蛇也许正是这样一个例子。当代中国,不知从何时起,在所谓的吃“田鸡(青蛙)热潮”之后,食蛇之风从沿海席卷内地,不仅各类餐厅相继开设蛇宴,就连街边的小摊也摆了蛇来招揽食客。  

据有关部门的权威调查,目前市场上的蛇大多数是由蛇贩子从农村收购来的。所谓的人工养殖的“蛇场”,实际上只是蒙人耳目的把戏而已。据一项对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地10个蛇场的抽查,没有一家是人工繁殖,甚至没有一家是把幼蛇养大后再出售。在那里,幼蛇要么被加工成药材,要么被用来制酒。由于有了这蛇场,捕蛇者的队伍空前地壮大。

虽然目前还无法得到野生蛇资源锐减的具体数据,但面对如此庞大的食蛇和捕蛇队伍,自然栖息和繁殖已经遭到巨大破坏的蛇类的命运,不能不让人深为忧虑。研究表明,一条成年蛇一年至少可吞食150只老鼠。当蛇类进入濒危物种的行列的时候,不难想象,人类的生态环境会受到怎样巨大的影响。

一些生态学家们不断向全社会发出警告:“人类已经可以不靠捕猎野生物种为生了,人类的贪欲和畸型的、过度的消费最终将毁灭人类自己。”其实,从餐桌上的食谱可以了解一个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所谓野生动物更好吃的说法是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即使有依据,人类也没有理由为了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去剥夺别的野生物种生存的权利。吃野生动物是一种陋习,人类的后代将会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濒危物种只是人类对于环境和生态平衡破坏的首当其冲的先行受害者,如果谁濒临灭绝就保护谁,那么濒危物种的名单就会越来越长。实际上一个物种如果到了濒危状态,就很难有效保护。动物要在野外生存,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种群,否则尽管栖息环境得到保存,但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也只能延长它灭绝的期限。

物种灭绝再不能复活,这将是整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都无法挽回的损失。只有唤醒和提高全民族的保护意识,野生物种保护工作才有希望,在这方面有两项工作是至关重要,一是法制,二是教育。一首北美印第安人的一首叫作《只有在那时》古老的歌谣中唱道:“只有当最后一颗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觉,钱财不能吃。”

注:原载于网易(http://www.163.com)电子杂志“第三只眼”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