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

时间:2023-08-23 阅读:1912次 | 分享次数:131次
笔记本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大学生日益的增多,当代大学生亲情观问题也随之被人们重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方面,亲情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大学生的亲情观不仅反映了学生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学生的责任心。所以,面对大学生的亲情观问题,本文列举的当代大学生不同亲情观,与产生这种亲情观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呈现出既有传统道德影响的积极方面,又受功利性、个人主义影响的消极方面。这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重新认识和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为了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笔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南昌市东华理工大学做了“大学生亲情观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现根据调查结果,将大学生在亲情观方面呈现出的新特征总结如下:

一.积极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心怀感恩、重视亲情。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然表现出心怀感恩、重视亲情,在价值观重要性项目检测中,“对家人负责任”一项排在前位,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仍然深受优良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表现出重孝道、敢负责的优点。

大部分大学生常与家人联系,善于表达情感。在问卷调查是中有80%的学生在问题“您与父母的通话中的主要内容”选填了“生活情感”。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敢于对于亲情的表达。也是受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国人特别是大学生逐渐开放,对于情感的表达不在时含蓄。

大部分大学生懂得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难处。在问题“您有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中,有91%的人选择了“考虑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并没有失去对亲人的理解,中国传统的思想“孝敬父母”在这个时代进一步得了升华。

大学生亲情观的积极方面有许多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相对于积极地,大学生对于亲情的消极态度可不容忽视。

二.消极方面:

(一).被动!是用来形容大学生对于亲情的态度。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对于亲情很被动。大部分大学生一般不主动跟家里打电话,除非是自己没有生活费了才跟家里联系,都是家里主动打电话过来。而家里来电话的时候一般都是嘱咐自己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一类的话,自己更多的时候是回答父母的问题。对于父母说的话,许多学生的感觉是父母讲的道理自己都知道,自己似乎得不到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且每次父母说的话,有时候似乎都能猜得到,因此觉得跟父母聊天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也就很少主动跟父母联系了。

调查发现,同学们并不是不想和爸妈交流,但现在的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到大把我们照顾地无微不至,而对于学生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谈论太多学习之外的事会被斥责为“想太多”,会让家长担心我们“胡思乱想”,久而久之,大家都养成了有心里话跟日记或者好朋友说而不对父母说的习惯,我们更加不知道父母除了我们的好成绩还需要什么,因此我们除了努力学习变成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努力学习之外不知道应当为父母做什么应当跟父母说什么,多年来的习惯让我们变得沉默,年龄、阅历的差距造成了两代人彼此的不了解,父母的眼中子女多少有点冷漠,不那么喜欢与父母交流,甚至有的时候那么的自私。而子女则反映与父母交流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兴奋点。对此,我们以“代沟”来称之。

本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在与父母交流中存在那么多的障碍呢?其实,说到底,所有的问题最后都集中到一个表达和交流的问题。中国人在情感上的表达传统都是深沉而内敛的,几千年来,我们习惯的含蓄的文化让面对面的爱变得很难说出口。大学生面对的不是亲情意识淡薄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样表达孝心的问题。我们其实同父母一样,不习惯用语言来表达爱,更多的时候,我们在亲情面前变得羞涩而沉默。于是,父母的爱变成了对子女的一遍遍让我们听得生厌的“唠叨”,而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只是被动的回答而不会主动去说。

除了传统的表达习惯造成的结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则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你们好好学习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心”。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很多同学也就渐渐地接受了这种逻辑。也是在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下,成绩成了表达亲情的代言人,成绩好就是爱父母,不好就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更有父母习惯性的强调为子女付出了多少,而且往往以钱作为单位来衡量。教育子女的逻辑就变成了“好好学习=找好工作=赚很多钱=孝敬父母”。很难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的,毕竟这样也是为了学生着想,但是这样的逻辑却在很多时候把亲情变得物质化和形式化,更加忽视了真心的交流与沟通。从小到大的偏颇的教育方式下,很多同学很无奈的说:为什么和父母的聊天总是集中在学习工作和赚钱上,难道这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目的?于是很多学生开始“习惯好好学习”这种表达孝心的方式,尽管他自己也不希望这样子。

但是,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的,我们并不是不能很好地与父母交流,向父母表达我们的孝心。我们可以试着对父母说爱,试着让父母明白我们对他们的感恩的心。虽然很多时候父母还是说着更希望我们好好学习。但是我们毕竟已经长大了,我们要开始学着去关心父母,这一切与物质无关。我们并不是只能通过物质来表达,其实爱体现在生活点点滴滴的体贴与关怀中。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父母的观念落后,跟不上潮流,但是毕竟他们的人生阅历比我们丰富,毕竟时代和年龄带来的差异在所难免,作为子女,我们可以主动的去和父母沟通,也许你不会同意他们的看法,但是你还是应该让他们知道你在想什么,也真正去了解和理解他们。

不可否认的大部分是因为大学生不善于对亲情的表达,是由于家庭和中国传统的观念的影响,但是学校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学时期,还不知道亲情是什么;初中,有了自己的秘密,开始慢慢疏远父母;高中时,由于叛逆心理,经常与父母作对,更加忽视亲情;直到大学,真正体会到父母的想法时,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只能被动的与家人保持亲情。做为老师有责任教育学生亲情的重要,多开展关于亲情表达的活动,从小时候开始教育。

(二).部分大学生对亲情比较淡薄,缺乏感恩意识。“您多久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您以父母通一次电话一般多长时间”,“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是否记得给他们打电话?”“你是否能记住父母的生日?”通过这些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现在交通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但情感上却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亲情观念也越来越淡薄。当前部分大学生亲情观念淡薄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培养正确的亲情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大学生普遍优越。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两代人的溺爱,其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也就多少导致了某些大学生亲情观念淡薄。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走进大学,他的家庭、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关爱,倾尽所有抚养和培育他。然而,孩子长大后,他们对父母的情感却与日俱减,与生俱来的亲情没商量地打折了。长期以来,中国有“水往下流”的传统,父母对儿女的爱最无私,最博大,最恒久的,且不求儿女有什么报答,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很少要求孩子感恩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望子成龙、望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中去搏弈实现的背景下,家庭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其他的并不重要,也不求孩子什么回报。而在教育孩子的主场——学校,受“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失衡,感恩教育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轻描淡写,鲜有成效。这样,孩子的感恩“情弦”没有“拨动”,只知受恩,不知报恩,怎能奏响动人的报恩“旋律”?长此以往,孩子的无视感恩、淡薄亲情就不难理解了。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新旧体制和观念混合交错,导致了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这些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利益与道德观念的变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和假冒伪劣等种种丑恶现象,使得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影响了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及结果的选择。例如:一“雷锋班”的战士转业后继续做好事,却被当成精神病人,多次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再者,那些不良的文化、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感恩意识以很大冲击。许多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美化丑恶及宣扬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的现象。例如网上充斥着色情、暴力、低俗娱乐新闻和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等。这些价值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造成感恩意识的缺失。

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让当代大学生真正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是

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现实要求。1.转变家长观念,营造家庭情感教育

转换家长观念,让家长明白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转变家长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分和好名次,亲子之间似乎只有考试和成绩的现象。感恩也应该成为家长必修的课程,家长本人的感恩行动与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要结合起来,在同子女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同时要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利用亲子关系互动来构建家庭教育中感恩的体系。

2.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恩体

学校作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系统教育的场所,更有义务担当起感恩教育的责任。感恩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据此,高校感恩教育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学校德育部门要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感

恩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感恩教育中首先要让学生善于理解和发现他人之恩,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观念,克服自我中心主义。

(2).巧妙激发强烈的感恩情感。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情

感的投入程度。对于高校而言,教师的模范作用尤为重要。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非常强调课堂的气氛和教师的表率作用,其根据人与人的深层相似的调查提出了德育体谅模式,认为,教师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方法莫过于教师自己要“常怀感激之心”。据此,高校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积极参与师生的平等互动、聆听学生的心声,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将感恩教育纳入实践活动。首先,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激发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高校德育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要以活动为载体,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呆板说教的形式,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在现实行动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在一起,进而在这种交融和行为表现中丰富、发展感恩品质,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感恩教育。

3.在全社会唤起感恩意识教育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带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或多或少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形成有一定影响。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的古训。运用马克思现代理论,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观念,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总之“,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是联结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家庭与家庭的纽带,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突破传统,更新模式,多管齐下,使青年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符合现实的理想。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更好的审视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三).部分大学生亲情价值取向上日趋功利。

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日益明显,物质需求日趋强烈,超过了对精神的需求,而对家庭、集体和国家的责任感淡化了,对父母感恩之心较之以前也有所淡化。部分学生平时很少与家人联系,只有要钱时才联系。而且一旦家人寄生活费不够及时,孩子还会对家长大发脾气。家长被当成了摇钱树。他们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些学生明知家庭有困难,家长有难处,却一味地追求自己的享乐和面子。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不少“一封家书、一个电话只为钱”的现象。其实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父母和家庭都不负责、不尽义务,很难想象他们会对社会、对别人负责。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首先,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论述,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对被多元化模糊的主流价值的一种重申,也是对多元化的一种价值整合。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重新确立正确的荣辱观、感恩观、亲情观。

其次,学校与家庭联动,切实开展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不可或缺。亲情看似平凡,实则孕育伟大。有亲情的人既能爱父母,也能爱他人、爱社会。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将亲情融入到教育之中,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这种教育的作用将是持久的。父母的期望、关心、理解可以让学生振作,可以成为他们要求上进的恒久动力,可以增强信心和恒心,推动他们不断自我完善。

再次,创新亲情教育的方式,革新亲情教育的形式。

“首孝悌,次见闻”,重亲情、讲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着方法陈旧,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的现象。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亲情教育亟待创新方式方法。大学里的“比富”现象、攀比之风已经深深影响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某种精神的丧失,就是对亲情感恩的遗忘。这种精神就是“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苦其心智,饿其体肤”;这种感恩,就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因此,包括首都经贸大学在内的不少大学正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艰苦奋斗为荣的教育活动。例如,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工助学、自食其力,就能减轻父母负担;节约一粒米、节省一分钱就能让父母少流一滴汗;奋发上进、勤奋学习就让父母感觉一丝欣慰;知冷懂暖、身体强壮就让父母少担一分心;善解人意、与人和睦就给父母带来一些安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