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3-08-23 阅读:1894次 | 分享次数:153次

水泥市场调研报告

——水泥行业分析

1. 行业持续景气

发改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10 月份,全国36 个大中城市42.5 级、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平均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3.9%和6.5%。而1-10 月份,42.5 级、3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累计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1.4%和3%。由于四季报对于南方的水泥企业来说是消费旺季,所以10 月份水泥价格加速上涨明显。

005年行业景气处于谷底,之后中国水泥行业又重新站回上升趋势中。2006年中国共生产水泥12.4亿吨,同比增长17%。07年以来,水泥行业则延续了2006年的复苏态势,继续保持量价齐升的格局。前三季度水泥产量达到9.84亿吨,同比增长14.96%,各月水泥价格同比则分别上涨了1.9%~6.0%不等,尤其7、8月份以来有加速上行趋势。据建材信息网对146家重点水泥企业的统计显示,前8个月这些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2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3.4%,景气攀升迹象十分明显,如下图所示。

HYPERLINK "http://img.blog.163.com/photo/ANdLbFkOhu9zbKLzpE5WkQ==/1457477429408217969.jpg" \t "_blank"

图1 我国历年水泥产量及增速

图2 中国历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速

理论上,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泥消费历史来看,当城市化率在70%左右的时候,水泥消费基本出现峰值。而我国2006年城市化率为43.6%,根据我国城镇化进程来看,预计2020年左右城市化率达到60%,所以预计我国水泥行业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如下图所示。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阶段,这为水泥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十年仍是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图3 我国水泥消费走势预测

1.1. 下游需求持续旺盛

水泥的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下图所示。水泥的用途广泛,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材料。几乎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都少不了对于水泥的需求,所以固定资产投资能直接拉动水泥的生产,从而成为预测水泥未来产量的重要指标。

图4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吨水泥利润的比较

2007年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0605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3887亿元,增长16.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632亿元,增长31.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保持在27%。

具体来讲,构成水泥需求的主要行业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公用事业等,如下图所示。

图5 水泥消费的行业构成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中国将进行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围绕重庆成都中西部开发建设、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新一轮铁路建设以及奥运会、世博会、滨海新区建设等规划的实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这将对水泥的需求起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方面,全国每年新增农村住房投资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带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预计07-09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

城镇化进程方面,根据相关规划,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由2006年的43%提高到2010年的47%,固定资产投资也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07-09年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

房地产投资方面,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前一生育高峰期的出生人口进入购房期,刚性需求非常旺盛;目前的调控政策只是针对高房价,预计房价在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后将继续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近几年房地产固定投资也呈现每年递增的局面,今年前11个月投资21632亿元,同比增长31.8%。

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铁路建设潮和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公路建设潮、环渤海经济区建设、中部崛起以及西部大开发、奥运会项目建设,等等,预计未来我国的公共设施建设将持续保持高增长状态,其中中西部地区由于基数较低增长速度更快。

从区域方面考虑,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多年以来的高速发展,商务、生活、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随着中西部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各项成本比较优势也越来越突出,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向中西部进行,中西部地区未来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可望保持年30%以上的高增长。

综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们运行,预计对水泥行业的需求将保持年10%左右的增长率,其中中西部地区的需求增速将更高。

1.2. 供给相对增长较慢

2006年,我国水泥行业累计生产水泥12.36亿吨,同比增长19.1%。2007年前三季度水泥产量达到9.84亿吨,同比增长14.96%。水泥新投产生产线放缓以及落后产能陆续淘汰是水泥产量增长环比放缓的主要原因,预计我国全年水泥产量达到14亿吨左右,同比增长接近13%。

水泥行业自0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但05年由于宏观调控行业进行低谷,固定资产投资也跟着下降;但随着水泥行业自06年开始复苏,投资冲动在07年又大幅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水泥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幅46.8%,如下图所示。但07年水泥制造业投资额大幅增长的原因不同于05年以前,目前主要是受水泥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压力增大(2007年上半年余热发电项目投资额相当于2006年全年的3倍)等因素影响而大幅增长。 本轮水泥投资的主体是大型水泥企业,如海螺、中材、中国建材等,所以行业的集中度和竞争环境在不断改善。预计07年全年新增水泥熟料产能在8500-9000万吨,再考虑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每年水泥需求随国民经济增长而增长,实际水泥的供求关系在不断改善。

图6 全国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和水泥价格变动

1.2.1. 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

资源、能源和环境是制约水泥行业不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尽管我国是煤炭大国,但世界7大煤炭国中其余6国的储采比都在210年以上,只有中国的储采比不到百年,而水泥消耗的煤炭就占全国煤炭总消费量的15%左右;资源方面,目前我国已探明可供开采利用的石灰石约为250亿吨,但现在每年消耗就达8亿吨,仅可供开采30-40年。水泥由于消耗了大量的煤炭,对环境形成了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碳排放量和酸雨激增,主要是由于煤炭的大量过度使用,而且煤炭的污染治理成本和技术难度要远远高于其它能源。所以,在中央节能减排的政策下,水泥行业就成了重点治理的行业,治理的重点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和余热发电。

我国目前水泥行业中还存在多种制造工艺共存的局面,如下图所示,其中PC窑即为国家大力提倡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艺。

图7 2006年我国熟料产能的构成情况

新型干法水泥的单位热耗与其他工艺相比有明显优势。与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相比,机立窑的单位热耗高39%,湿法窑的单位热耗高81%,干法中空窑的单位热耗高111%,如下图所示。在废气减排方面,新型干法水泥也领先于其他落后生产方法,废气排放量仅为传统立窑的2/3。

图8 重要水泥生产方法的平均热耗

近年来,新型干法水泥以其所具有的节能、经济和规模优势主导了水泥工业的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不断提高,已经从2000年的不足10%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53%,预计07年底接近55%,而且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其中目前还大量存大的立窑将是淘汰替代的主要产能,预计有5亿吨左右的产能。

图9 新型干法比例(%)

2006年10月19日,发改委发布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要提高到70%。2007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到2010年末全国要完成淘汰小水泥产能2.5亿吨的目标。由此,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淘汰落后水泥产能量化指标,如下表所示。其中,目前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较低的河北、山东和广东三省,2007-2010年将分别淘汰落后产能2700万吨、4500万吨、3000万吨。

按政府的计划,每年的平均淘汰量为5000万吨,这一产量恰恰是大企业今后扩张的空间,因此落后淘汰产能的执行力度和进程将会直接影响今后行业的供求格局。

图10 落后产能预测(万吨)

2. 从地区差异中寻找投资机会

水泥行业的区域性、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征决定了各区域的投资机会将会有相异。以水泥价格和成本为基础的利润增长、以及整合机会是我们投资关注的重点。根据水泥区域特征把全国大致分为六个区域,如下图所示。

图11 水泥分布的六大行政区域

首先,由于水泥行业的需求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所以可以从各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判断未来水泥需求趋势。如下图所示,华东和中南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在经历2002-2004的高速增长后,增速开始放缓,而之前投资趁慢的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政策扶持下开始逐步抬头,说明水泥需求的增速将向西南、西北、中部、东北地区转移。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省份有:河北,东北三省,华东的安徽、福建、江西,中南的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西南的重庆、四川,西北的陕西。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也将带动这些区域的水泥需求的高速增长。

图12 全国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对比

其次,不同区域的人均水泥消费量也是判断区域需求增速的重要指标。根据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的报告:当一国人均水泥消费量经过上涨达到某一峰值后,意思着该区域水泥需求增长潜力减小,需求将达到比较饱和的状况。该峰值根据各国情况不同而不同,美国为350kg,法国为600kg,德国为700kg,日本为800kg,韩国为1300kg,台湾为1300kg;而我国目前人均水泥消费量为900kg。如果该判断正确,那么目前中国人均消费超过1000kg的区域的增长潜力将变低,而人均消费量低的区域增长潜力较大。如下图所示,未来水泥需求增长最快的区域可能在西北、西南、中部以及东北地区。而人均消费量超过1000公斤的省份则需求增长可能较缓慢:河北(1230公斤/人)、江苏(1440公斤/人)、浙江(1997公斤/人)、山东(1780公斤/人)。

图13 各区域近年来的人均水泥消费量(公斤/人)

由于中国的经济重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水泥的大部分需求也来自这一区域,即华北、华东以及华南,这一区域也成了水泥企业扩展的必争之地。如下图所示,过去6年的投资数据表明有将近一半的投资集中在华东和中南(主要是广东和广西)地区,符合水泥投资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强相关性。

图14 近六年不同区域水泥投资状况(亿元)

我国目前整体虽然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比不高,从区域上看,主要是中西部和东北区域不足,如下图所示。从全国来看,除了上海、北京、安徽、天津新型干法比例早已超过80%外,浙江、江苏由于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大规模退出,新型干法比例大幅度上升,浙江新型干法比例今年达到96%,江苏达到72%。广东、陕西、广西、吉林、湖北预分解窑熟料产量大幅度增长,新型干法比重也大幅度提升。而且中西部地区的落后产能较多,淘汰后的产能需要新增产能弥补,所以机会更大,从今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产量大幅增加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正是中西部省份。

图15 2006年不同区域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占全国的比重

但由于前几年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产量出现过剩,特别是华东和中南地区,造成区域水泥价格较低,企业利润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从07年的前三个季度的投资数据来看,华东、中南地区明显走入下降通道,而未来投资需求增速较大且基数较低的区域则成为投资的热点,如西南、西北、东北等,如下图所示,和前面的判断基本一致。

图16 2007年前三季度不同区域的水泥投资增速情况

我国水泥行业正在向地区均衡性方向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多数省市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当地政府也承担着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因此投资增速相对较快,东部地区的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则逐步饱和,新增投资主要以余热发电为主。

3. 成本上涨的风险

在水泥生产成本中,煤和电要占70%左右,因此降低煤耗和电耗是水泥工业的长期任务。近年来随着煤炭和电力价格的不断上涨,水泥生产的低成本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市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水泥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压缩的越来越小。

成本优势也越来越决定企业的成败,低成本的企业往往能在竞争占据较大的优势,而水泥行业的成本主要取决于煤电能耗。从目前新型干法与立窑水泥工艺能耗对比情况来看,日产4000吨以上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吨水泥综合能耗最低,比立窑水泥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低21千克标准煤。

由于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原料的火电占我国总装机容量的78%(2006年数据),所以,水泥成本从根本上说主要受煤炭价格影响。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宏观调控以及下游需求的持续旺盛,煤炭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如图17、18所示。2007年1-8月煤炭价格同比上涨11.33%,预计07年和08年煤炭价格将同比上涨11%左右,这将给水泥行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图17 2000-2007年11月澳大利亚BJ现货价格及指数

图18 1999年-2008年煤炭价格变化图

但是,煤炭价格上涨影响的是整个水泥行业的成本,倒并不会直接影响水泥的需求。大型企业由于采用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余热发电技术能耗要比其他企业小得多,所受影响也小。煤炭价格上涨反而能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4. 行业集中度提高和并购重组

较低的集中度是强化行业波动性、以及引发低层次价格竞争的主要原因,而平均产能规模低则会抑制行业规模效应发挥。虽然中国水泥产业的集中度也不断提高,前十大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约16%,预计2007年达到20%左右,如下图所示;企业平均产能规模约为23万吨。但从国外来看,水泥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都是60万吨以上;除中国水泥之外的国际前五大水泥集中度更是达到42%。

图19 前十大企业水泥集中度(%)

图20 2006年国内外水泥企业平均规模比较

水泥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各地政府加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力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0年,全国将淘汰小水泥产能2.5 亿吨以上,约占现有产能的18%。预计2007 将淘汰600 万吨的落后水泥产能。2、政府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原则上不再建设2,000T/D 以下规模的水泥项目,同时提高节能减排要求,因此新建产能向国家重点支持的有资金和规模优势的大型水泥企业集中。3、外资、央企、民企三大势力加快水泥行业兼并收购的步伐,整合水泥资源。

政府对12家全国性重点企业和48家区域性重点企业在开展项目投资、重组兼并时给予项目核准、土地审批、信贷投放等方面的优先支持,这60家企业中的上市公司如下表所示。发改委还要求到2010年,水泥行业集中将提高到30%,企业平均规模也将提高到40万吨左右,水泥行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并购高潮期。

上市公司

等级

安徽海螺集团

全国性

湖北华新水泥

全国性

河北唐山冀东水泥

全国性

吉林亚泰集团

全国性

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含天山水泥)

全国性

北京金隅集团(含河北太行水泥)

全国性

中国建材(包括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

全国性

甘肃祁连山水泥

区域性

山西太原狮头水泥

区域性

福建水泥

区域性

江西万年青水泥(即江西水泥)

区域性

四川金顶集团

区域性

新疆青松建化

区域性

陕西秦岭水泥

区域性

宁夏建材集团(含赛马实业),已被中材集团收购

区域性

浙江尖峰集团

区域性

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

区域性

目前,在产业政策支持下,大企业发展战略从争夺中心城市,发展到“跑马占地”控制区域市场。06年以来,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非常活跃,大集团加快并购,并购出现了大企业集团跨省份的连片区域并购的特点,市场整合和重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海螺、华新、冀东等企业开始抢占先机,已初步完成其所控制区域市场的战略布局;中国建材、中材科工、金隅集团为主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出于尽快做大和取得区域规模优势的目的,以收购的形式,进入兼并重组的热潮之中;亚泰、祁连山等水泥集团也是积极参与者。

在外资方面,以国际大水泥跨国公司为主的实业资本(如拉法基、HLOLCIM、海德堡)多以实现对国内企业的控股权,实现其长远战略目标为目的;金融资本多以参股形式,分享大水泥企业集团的成长硕果。下表为2005-2007年重要的水泥并购事件。

并购案例

股权

时间

南方水泥与尖峰水泥组建合资公司,开始整合

65%

2007.4

南方水泥与江西水泥组建合资公司,开始整合江西水泥资产和江西省水泥业

50%

2007.9

中国建材组建南方水泥,并收购10家民企

75%

2007.9

中材集团控股宁厦建材,间接控股赛马实业

51%

2007.5

爱尔兰CRH入股亚泰

26%

2006.10

HLOLCIM控股华新水泥

51%

2006.3

摩根、国际金融公司参股海螺

11%

2005.12

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

100%

2005.11

北京金隅收购太行水泥的大股东股权

50.84%

2005.10

摩根、鼎辉参股山水水泥

30%

2005.9

中材总公司参股天山股份

21.56%

2005.6

目前,国内水泥企业已经基本排成四个梯队,海螺独占第一梯队,中国建材、冀东水泥和华新水泥组成第二梯队,祁连山和四川双马等公司构成第三梯队。从区域发展来看,各区域龙头初现,海螺和中国建材雄踞东南、冀东水泥主攻“三北”、华新水泥稳坐华中、中材整合西北。

图21 中国大陆区域的并购区域龙头

5. 重点个股推荐

在投资策略上,主要以价值投资为导向,同时考虑区域因素,推荐有预期明确业绩能快速增长的龙头公司,以获取稳定可靠的收益,重点关注冀东水泥和华新水泥。虽然海螺水泥是水泥行业中最优秀的公司,同时成长性也很好,但由于目前估值相对较高,故不推荐。

另外,产业政策和大公司跑马圈地催生的并购重组大潮中,可以重点关注区域性经营的龙头企业,除了自身的优势外,也最可能成为并购重组的对象,推荐并购整合空间巨大的江西水泥。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水泥行业影响分析

钢铁、煤炭、电力三大行业相继下滑,是否说明我国经济拐点已经出现?如果出现经济下行态势,对中国水泥行业有没有影响?回答这个问题比较难,截然不同的观点让人很难分清孰是孰非。

综合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观点:

观点之一、全球金融危机将严重影响中国水泥,水泥行业有几年紧日子要过。这种观点有以下依据:

1、国际金融危机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将严重影响我国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出口贸易,大批以出口产品为主的企业将停产、限产乃至破产倒闭。经济拐点出现,我国经济下滑态势已成定局。当中国最大出口产品国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后,中国产品出口严重受阻。由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欧洲市场,国内内需市场又无法承载大批“出口转内销”产品。生产供给过剩,中国制造出来的产品将大量积压。如此大规模的商品积压和供给过剩,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前所未有的,将使中国制造业出现一次空前的火拼。这场火拼最先由外贸型企业挑起事端,他们会把大量原先用于出口的产品更加低价地向国内倾销,而内需企业为保住固有份额会起而反击,随后会出现企业兼并、倒闭,产业链重组、更替,制造业的混战将广泛影响各个行业,并且必然带来整个国内市场的萧条,通缩局面必将出现。

2、中国城市化建设脚步将放慢,包括水泥在内的相关行业09年起将进入低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靠城市建设投资和城市开发的土地资源增值而获得。历经近30年的建设与开发,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繁荣已经渐显饱和。同时,国家财政对于城市化建设的投入过于庞大,必须调控压缩。而且,城镇化扩张侵占的农田数量也到了激发城乡矛盾的极限。中国城市化建设降温之声早有风闻。只不过在中央政府没有明确政策出台之前,地方政府暂时不会罢手。预测中央政府在2009年,将加大对地方城镇建设资金投入的控制力度。有人断言: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地方城市建设项目必将受限。刚上马的城建项目很有可能从此叫停,已审批的项目也有可能留置不发。假如上述估计成立,那么大批房地产企业、城建企业、路桥企业、水泥行业、建材行业、建筑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从明年开始必将走向低谷。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相关产业面临危机或被迫转型。

3、房地产低迷势必严重拖累其它行业。据国内多家媒体透露:从2008年6月开始,国内房地产业每月在媒体上投放的广告费用,超过了以往整个年度广告费用的总额。地产商们急于脱手的焦虑心态可见一斑。但无论地产商们采用什么手段促销,消费者却无动于衷,市场平静依然。房地产销售在持续急剧降温,同时银行在房地产业信贷上有着9000亿的资金缺口。房地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银行和土地”两个关键环节,如果这两样都出现问题,市场又长期萎靡不振,房地产业的“寒冬”来临将无可避免。在此情势下,大量的银行贷款、大量的待建与在建项目如何处置?房地产萧条影响最大的是银行。当银行无法回收巨额的房贷时,势必要克扣、挤压其它产业的贷款额度。而同样对银行贷款依存度极高的其它产业、行业,在无法及时取得贷款的情况下,只能走向衰落。有分析人士认为,因受房地产拖累的产业和企业,可能达到中国目前中小企业总数的50%左右。如果这个数字属实,那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有人把国内通胀主要原因和主要矛盾归结为房地产的高通胀。因为房地产规模大、范围广,牵扯的行业多。房地产衰落引起的连锁反应将直接涉及到数十个行业,这些被直接牵涉的行业所带动的其它产业更是不可胜数。以上观点认为,水泥作为与房地产关系紧密的行业,被牵涉被冲击势在必然,“过几年紧日子”将是中国水泥行业无奈的选择。

观点之二、中国刺激经济必须扩大内需,“加强基本建设和救房市”将给水泥带来生机。10月13日,中国海关公布了前三季度的进出口统计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前9个月出口增速均大幅下滑。一位商务部官员表示,认为明年中国外贸形势比今年更加严峻的观点已经确立,但情况究竟会恶劣到什么程度,目前尚不明朗。相关部门担心的是,一旦美国经济衰退,欧、日受到影响,中国传统出口的三大市场将全部沦陷。而出口放缓必然拉低中国的GDP。有专家表示,外需市场萎缩时,为了消化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保证经济与社会稳定,只能加快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所以刺激经济仍是关键。但笔者注意到,关于如何拉动内需,以及“内需立国”观点的具体体现,目前并无明确的概念,一些专家提出的诸如“提高产业集中度”、“启动八亿农民消费”办法给人感觉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面对国内经济明显的下行趋势,中国究竟有哪些“内需”可以迅速启动呢?

1、基本建设投资仍然将是拉动内需的主力。有专家认为,30年来,尽管中国GDP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但中国内需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在GDP的份额中,有相当高的增长比例来自于基本建设投资。大家有目共睹的全国城市面貌、道路交通日新月异,就是GDP增长的主力军。尽管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增长,城镇建设已呈略饱和状态,但潜力仍然巨大。我国的城市化程度仍不算高,城市化进程仍在高速前行,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规模巨大。农村土地实现流转后,土地的集中经营度将会迅速提升,更多的农业人口将会进入城市,城市规模将长期扩大,城市(包括城镇)建设将长期保持旺盛状态。同时由于刚性需求存在和地方政府政绩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出现下滑的态势下,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将会一如既往的居高不下。同时,我国的交通运输仍然不算发达,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比例并不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动辄几百亿、上千亿投资的项目仍有很多。更重要的因素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们,正在严肃思考如何防止中国经济“失速”下滑的重大问题。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控部门已将调控目标从年初防过热、防通胀的“两防”转为7月份保增长、控通胀的“一保一控”。10月18日,“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论坛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召开,一些学界重磅人物围绕论坛主题热烈地讨论了5个多小时。讨论气氛悲观,认为GDP失守10%几成定局,“向下走”将是三季度经济数据的“集体表情”。随着出口、钢铁行业下滑,大洋彼岸金融风暴带来的浪潮,已经在拍打中国实体经济。从财政政策方面看,面对宏观经济内在的“硬着陆”压力,“拉动内需”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作为几十年来GDP增长的最重要支柱,政府必然会增加公共工程支出,保持甚至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因此基本建设投资在一段时间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少。对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给出了个人看法,“为了应对金融风暴,除了扩大消费,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铁路里程相比于美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今后将在铁路建设上做文章”。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基础建设”的概念,并且批准了一批建设项目。作为扩大内需的最重要手段,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势在必行。2、中国房地产前景扑朔迷离,政府“救市”的实质是救经济。

2、中国房地产前景扑朔迷离,政府“救市”的实质是救经济有专家尖锐指出,不能否认中国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能认为中国房地产近七八年都是靠投机带动起来的,中国房地产的所谓泡沫并没有那么严重。结婚购房、改善居住条件购房包括投资性购房,刚性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真正属于“炒”房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目前房地产的低迷,应该是市场存量消化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房地产会一路走低。有人认为,如果强行挤压所谓“房地产泡沫”,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专家甚至认为,如果房价下行到所有人都能以低廉价格价格买到房子的时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可能出现了大问题,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很多人失去工作,那时候面临的也许就不是买不买的起房子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饭吃的问题。笔者注意到,从10月中下旬开始,各省市政府纷纷出手,争相出台各种政策,对“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进行“救市”,中央有关部委也从“默许”到表示支持。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当前多省市提出的“救楼市”举措给予积极肯定,他说,部分城市采取的新措施是个利好消息。10月17日,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了题为“全国性房产救市方案上交国务院出台只待时机”一文。报道指出:据一位权威人士透露,市场上关于全国性房地产“救市”政策出台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已经联合制定了一套房地产“救市”方案,并上交了国务院,政策出台只待合适时机。国土资源部一位人士也向媒体表示,10月9日,由国务院转来的一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当前房地产形势的分析报告”,已传到国土资源部,其中对当前的房地产交易量、交易金额做了具体分析,整体观点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已经很严峻。据该权威人士介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这次“一揽子”房地产宏观调控新政策的牵头制定部门,同时联合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部门,主要政策内容包括:二套房贷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降低首付比例、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等。稳定房地产交易量和交易金额是这次宏观调控政策变调的主要目的。具体政策还包括,二套房限制性贷款政策有可能取消,首付比例或降到20%,降低政府在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费,以刺激房屋购买。另外,降低土地保证金、规划费用以及缩短流程以减少开发企业现金流出量,鼓励银行开发贷款。上述权威人士表示,实际上所有拟出台政策都已准备完毕,如果市场条件具备,都可以随时推出。另据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10月16日也表示,中央政府可能需要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哪些措施更有效。如此看来,不仅仅是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出手拯救房地产市场,已成定局。救房市的目的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是救开发商和救地方政府,更是救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已有相当时日,一旦严重下滑乃至崩盘,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稳定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其波及究竟有多广,危害究竟有多大,结果究竟如何,均很难预料。“拉动内需”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大前提,而所谓“有效措施”,在目前应该不外“加强基本建设投资”与“稳定房地产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这两条打主力。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水泥行业应当还有好日子过!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