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装调查报告

时间:2023-08-23 阅读:1978次 | 分享次数:186次
笔记本市场调查报告

民族服装调查报告

——纳西族服饰调查报告

目 录

一.纳西族历史概况

二.纳西族民族起源

三.纳西族生活形态

四.纳西族服饰概述

五.纳西族建筑(民居)

六.纳西族舞蹈

七.纳西族纹样及银饰由来

八.总结

一.纳西族历史概况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东巴文

二.纳西族民族起源

1、土著说

  主要基于考古发现。据此说,纳西族在丽江的生成、生息时间最古、最长。

2、南迁说

  据史学家方国瑜等研究认为,丽江纳西族源自古代从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秦汉时迁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盐源、木里、盐边一带,再西迁至今宁蒗永宁、中甸白地、丽江奉科、大具,再西迁入丽江坝。秦汉时称旄(máo)牛夷、白狼夷,晋常璩《华阳国志》称摩沙(suō)夷,隋唐时称摩些(suō)夷。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其实丽江县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称为“摩些江”。

3、融合说

  即丽江纳西族由土著者和南迁者融合而成。此说已被多数学者认同。按此说,古纳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汉唐时期逐渐完成了从滇川交界的东部向西部丽江的大转移。

纳西族民族标志图腾

三.纳西族生活形态

纳西族以经营农业为主。主要产大米、玉米、麦、土豆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带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纳西族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东巴经》卷帙浩繁,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是有名的大型古典乐曲。家庭为一夫一妻制。人死后,自古通行火葬,清末以后部分地区开始行土葬。男子着装和汉族相似。丽江地区的妇女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缀有刺绣的七星和日、月,意为勤劳。宁蒗地区的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多信仰东巴教,属多神教,天、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被视为神灵。

纳西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阳光下辛勤劳作的纳西族人民

四.纳西族服饰概述

1.纳西族服饰历史

  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服饰是其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古代的纳西人,男穿短衣、长裤,女穿短衣、长裙。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他们不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妇女则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清代以前,纳西族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而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土司们则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在见官、迎宾、拜客时穿用,平时很少穿戴,在家时他们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马褂,戴瓜瓣式小帽。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

  雍正初年以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纳西族服饰多次被要求移风易俗。丽江一带男子服饰与临近汉族已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纳西族女性服饰

  纳西族女子服饰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在丽江一带,穿的人数较多,分布较广。丽江纳西族女子留发编辫,顶头帕或戴帽子。一般内穿立领右衽上衣。衣为布纽扣、长袖、宽腰,前幅短,后幅长,用蓝色、白色等布料制作。外罩一件用浅湖蓝色、蓝色、紫红色、大红色、黑色等颜色的棉布或毛质布料、灯心绒缝制成的有衽圆领的坎肩,系围腰或搭裙。下着黑色或蓝色、灰色长裤,脚穿绣花鞋、布鞋或胶鞋,背披七星羊皮背饰。这种羊皮背饰是纳西族女子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做工精美,造型别致。其 上七个日月星辰图案,用彩线绣制,呈两排缀饰在羊皮背饰的表面。第二种见于中甸白地。那里的纳西族妇女留长发,束于脑后或编成长辫,上饰有花纹的圆形银牌。身穿开长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加彩绣,腰系黑底 起彩色线格花并垂毛线须穗的腰带。下穿长裤的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穿毡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饰色调素雅,古朴大方。各地纳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环、戒指和手镯,有些胸前挂银须穗。服与饰搭配得体,自然谐和,很有风韵。

  纳西族妇女的羊皮背饰是其服饰中最具特色之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背饰用羊皮制成,披于背部,故俗称为“羊皮披肩”。羊皮披肩多精选黑色、白色的绵羊或山羊皮,经过反复揉制后,剪裁而成。不同地区的羊皮披肩形制不同,中甸、维西等地的纳西族妇女羊皮披肩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以毛色纯黑为最佳,上部横镶一段黑氆氇(毛织品)或黑呢子,内衬天蓝色棉布,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缀有并列的七个圆形彩线绣花布盘,传统羊皮披肩的肩部还缀有两个圆形彩线绣花布盘。披戴时用前面的两条绣花布长带在胸前相系,带端绣有海螺、水波浪、盆花、灯笼、蜜蜂、蝴蝶等图案,还有携手跳舞的人群像,据说是象征纳西族人民如蜂似蝶的奔忙,以辛勤的劳动换取甜蜜生活的炽热感情。

  纳西族女性服饰

女性“披星戴月”披肩

3.纳西族男性服饰

纳西族男子的传统穿戴也大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4.“披星戴月”披肩

纳西服饰最显著的特点是四个字“披星戴月”。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一物两用。

五.纳西族建筑(民居)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一、三坊一照壁

  所谓“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

三坊一照壁: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二、其他特点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

厦子

六.纳西族舞蹈

东巴纳西族舞蹈多是纳西族东巴在各类宗教仪式中所跳的舞蹈,它是纳西族传统古典乐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巴经中有数种被称之为“蹉姆”的舞谱专书,用纳西象形文字作标记,对各类舞蹈的姿态、场位、路线、造型、动律以及配舞乐器的用法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和完整的记录。有的学者根据这些舞谱的记载,将东巴舞蹈粗分为神舞、鸟兽虫鱼舞、器物舞、战争舞以及面具舞五大类;除此之外,还认为由开丧法仪之舞、祭龙王法仪之舞、求长寿法仪之舞、祭风法仪之舞以及占卜之舞等,可以说已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跳神法仪”方面的舞蹈。由于东巴舞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神”战胜“鬼魅”、善战胜恶、光明战胜黑暗这一主题,因而深得纳西族民众的普遍喜爱。而东巴舞谱则更是被有关专家认定“同唐代敦煌石室舞谱残卷、宋代德寿宫舞谱一样是我国各民族艺苑的稀世奇珍”。 同时英国著名舞谱学者格斯特(A.R.Guest)等,曾将东巴舞谱与著名的拉班舞谱等“世界性舞谱”相提并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图为纳西族民间舞蹈以及拟兽舞。

举世闻名的大型乐舞——《白沙细乐》

  该乐舞诞生于元朝初期,融乐、歌、舞为一体,古朴典雅,具有相当高深的艺术造诣。这套乐舞从序曲开始,继之以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赤足舞曲、弓矢舞曲、南曲、北曲、荔枝花、云雀舞曲、哭皇天等十个乐章,有歌有舞,须使用直笛、横笛、胡琴、古筝、二黄、波柏(即一种芦管)、琵琶以及苏古都(即胡钹)等乐器,苑若一首器乐歌舞混然天成的交响诗,气势磅礴,规模宏大,优美动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套传统乐舞曾应邀参加过世界青年联欢节等许多次文艺盛会,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和行家们的高度评价,并多次获奖。

七.纳西族纹样及银饰由来

1.纳西族纹样

在纳西族服饰的脊带连接处,缀有两个直径在5寸左右的圆形绣锦描花。其下四寸的羊皮光面下摆横缀七个圆形描花绣锦。在这七块圆形绣锦上又分别引出两条麂皮细绳,共14根绳。以黑色羊皮为佳,羊皮裁剪时模仿青蛙的形状,蛙形羊皮就是纳西族的图腾服饰。

又有一个传说,原来所有的动物都会说话,整天叽叽喳喳的,十分吵闹。于是天神赐了两碗水,一碗水又小又少又混浊,一碗水又大又多又干净,但小碗水喝了会有智慧,而大碗水喝了会变成哑巴。青蛙明知道其中缘故,却不忍独占智慧水,于是率先跑到大碗水跟前喝了起来,百兽以为那是智慧水,也跟着喝。只有人跑得最慢,赶到大碗前已没水了,只好喝小碗里的水,结果人成了最聪明的动物,百兽都成了哑巴。

纳西族蛙型图腾

2.纳西族银饰的由来

纳西族人民认为蝴蝶是他们祖先妈妈,蝴蝶妈妈生了九个蛋,其中就有花蛋、树蛋和人蛋。所以凡是和蝴蝶有关的花草树木皆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被广泛的应用在纳西族的衣物及装饰物上。

而纳西族普遍喜戴银制品,男女皆然,以青年妇女为最。于是乎,所有的银饰上都带上了这些生命的象征符。

纳西族的银饰,均为本民族男工匠所制。成品有粗细两类。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

纳西族银饰品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 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 接或编织成型。

纳西族银饰工艺流程很扎实,丰富的文化底蕴不说,那种细致的做工,精雕细刻和略带的一些扎手,都能让你真真切切的感觉到制作者的心意。

纳西银材质,制作工艺精细,龙的造型栩栩如生。 纳西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八.总结

经过了为期两周的云南民间艺术考察,我们对云南的生活环境,生活形态以及各种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都有了很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于此次调查的民族—纳西族。我们在丽江接触的大多都是纳西族同胞以及摩梭族同胞。他们的服饰,纹样,吉祥物以及美丽的披肩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从中,我们得到了很多颇具民族特色的设计素材的参考,对今后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永远记得这次云南之行。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