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梅州市是广东省水泥生产大市

时间:2023-08-23 阅读:1806次 | 分享次数:112次
前 言

调查报告 梅州市是广东省水泥生产大市

梅州市是广东省水泥生产大市,2005年该市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和水泥产量分别约占全省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的16%和水泥总产量的14%。均排广东省同行业第二位,是梅州市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广东省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粤北水泥生产基地的迅猛崛起,梅州市水泥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紧张、市场容量小、发展后劲不足等矛盾日趋突出

为推进梅州市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泥产业竞争力,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根据梅州市委、市政府“工业梅州”战略,市政府重点产业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及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嘉同志提出的工作要求,决定开展梅州市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与竞争力研究,并拟定了《梅州市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与竞争力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方案。同时成立《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协调小组,由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叶超良同志任组长,市中小企业局生产科科长、市水泥协会秘书长曾志坚同志任副组长,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经贸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报告》编制协调工作。委托广东省水泥工业协会组织专家组开展《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我会于2006年8月承担了《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任务后,高度重视,特别聘请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资深的专家教授和本会专业人员组成报告研究组,同时还聘请华南理工大学钟景裕教授、原广东省建材工业局洪琦处长为顾问,对《研究报告》进行指导。

2006年8月我会由常务副会长李黎带领协会秘书长许日昌、副秘书长赖剑华、广州大学副研究员彭春元等3位专家,分成两组到梅州市开展调研工作,梅州市中小企业局十分重视本次调研工作,派邓开平、黄金辉两位科长全程参与调研,在梅州市中小企业局的主持和参与下,在资料调查的基础上,走访了梅州市发改局、经贸局、交通局、统计局、建设局、国土局、环保局等有关职能部门,与水泥企业较集中的蕉岭、梅县、平远、五华、兴宁、梅江等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座谈,并实地考察了广东塔牌集团有限公司、蕉岭县油坑企业集团、广东梅雁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宁江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蕉岭皇马水泥有限公司、梅州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平远县远东广发水泥有限公司、平远县裕兴万年水泥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本《研究报告》所采用的数据资料力求真实、完整和权威,分析时的数据时段基本上采用2005年的资料,个别采集不到的数据在可比的情况下用2005年以前的数据资料代替。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我会掌握的国内外和本省各市水泥工业和相关产业的情况,结合本行业的实际,又重点调研了广东省的国土资源、交通、能源、统计等资料,运用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的数理统计、测算、系统分析,提出了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共有八章内容,为保证质量,成立了编写组,并对上述内容在组内进行分工,其中,“前言和第五章梅州市企业竞争力分析评价”中的“三大基地”部分内容由协会秘书长许日昌高工执笔;“第一章梅州市水泥行业基本情况、第七章梅州市水泥行业发展取向和第八章提升梅州市水泥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的内容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林少鸿教授执笔;“第四章梅州市水泥行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第六章梅州市水泥产业竞争力评估结果” 和“第五章梅州市企业竞争力分析评价”中的“企业竞争力部分”的内容由广州大学副研究员彭春元老师执笔;“第二章面临的形势、第三章梅州市发展水泥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内容由协会副秘书长赖剑华工程师执笔;《研究报告》中基础数据和资料的调研、分析整理由彭春元老师完成,统稿工作由许日昌高工完成;钟景裕教授、洪琦高工和吴笑梅博士为本《研究报告》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协会李黎常务副会长和华南理工大学樊粤明教授对《研究报告》进行认真审核把关,协会会长徐惠明女士对《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非常重视,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

本《研究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和帮助,梅州市发改局、经贸局、交通局、统计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市县(区)政府、市水泥协会和各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梅州市中小企业局为本报告的调研工作给予了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并组织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和论证,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平远县、蕉岭县、梅县、梅江区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亲自接待调研工作,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编制《研究报告》给予极大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统计口径数据的完整性不够,其他口径数据来源也不一致,给数据的分析、判断和采用带来一定的难度,在省内外和行业内各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分析时,为使结果具权威性,统一采用统计部门数据。同时也为了使数据资料更符合当前该市水泥工业的实际,使水泥工业发展预测值更真实和措施更具可操作性,还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和文史、档案、网络等资料,采取间接的分析、推断等方法对某些影响因素进行估计,这样难免会对某些因素、结论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误差。同时,编制本《研究报告》工作时间仓促,编写组成员的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错漏和不尽合理的地方,诚恳接受各方的批评与指正。

梅州市水泥产业规划报告

1.梅州市水泥行业基本情况

1.1梅州市水泥行业发展变化情况

1.1.1梅州市“十五”期间水泥产量变化

梅州市是粤东地区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

“十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在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推动下,梅州市水泥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水泥产量由2000年的806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1125万吨(规模以上),平均年增长率6.9%(低于同期广东省7.8%的增长率)。

图1—1:“十五”期间梅州市水泥产量变化情况

1.1.2梅州市“十五”期间水泥价格变化

梅州市水泥价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五”初期,随着国内经济形势转暖,梅州市水泥价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至2003年底、2004年初达到峰值;之后,随宏观经济调整的深入,水泥价格持续回落,但价格水平高于“十五”初期。

图1—2为梅州市蕉岭县某水泥企业近五年水泥价格的变化情况,也是梅州市“十五”期间水泥价格变化的一个缩影。

图1—2:“十五”期间梅州市水泥价格变化情况

1.1.3梅州市“十五”期间水泥销售利润变化

梅州市水泥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不甚理想。

“十五”头两年,梅州市水泥行业处于亏损状态;之后,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水泥行业扭亏为盈。

2005年,梅州市水泥工业的销售利润率为0.55%,分别低于全省1.94%和全国3.23%的平均水平。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梅州市四大支柱产业中,以水泥业为主体的梅州市建材工业,其销售利润率低于烟草、电子信息和电力行业。

图1—3:利润变化图

1—3:梅州市四大支柱产业销售利润率对比

1.2梅州市水泥行业现状及分析

梅州市水泥企业较多,技术结构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除满足本地区的水泥消费外,其产品大量销往石灰石资源贫乏的潮汕地区,乃至水泥消费比较集中的深圳、惠州等地区。2005年全市水泥外销量约1000万吨。

1.2.1企业数量与结构

截至2005年末,梅州市共有规模以上水泥企业49家,占全省企业数的12%,仅次于广州市位居全省第2位。

1.2.2水泥产量和平均规模

2005年梅州市水泥产量1125万吨(规模以上),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245万吨,占2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注:全省平均水平为24.8%,全国平均水平40%)。企业平均产量23万吨,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万吨)。

1.2.3企业分布

受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梅州市水泥生产主要集中在蕉岭和梅县。丰顺县没有水泥生产;大埔、五华等县区的水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1.2.4水泥消费及产品流向

(1)水泥消费量

梅州市水泥消费量约200万吨。人均消费量410公斤,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50公斤/人)。

(2)产品输入输出情况

梅州市水泥输出量约1000万吨。主要销往石灰石资源贫乏的潮汕地区,年销售量约700万吨;其次是销往深圳、惠州、江西和福建等地。

梅州市的水泥输入量较少。总输入量不超过50万吨,主要来自福建龙岩地区,少量来自江西赣州地区。

1.2.5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

(1)技术结构

截至2005年底,梅州市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条,形成熟料生产能力约378万吨,平均单线规模76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比重为24.7%,与全省24.6%的平均值持平。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中,日产2500吨以下的熟料生产能力比例占38.5%。

(2)产品结构

梅州市水泥工业在技术结构日益改善、水泥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产品质量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市场竞争、消费习惯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目前42.5及以上高强度等级水泥仍然较少,不足全部水泥总量的30%。

1.2.6经济运行情况

2005年,梅州市水泥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93628.8万元,利税总额19237.3万元,分别占全省的13.9%和12.2%。

平均销售利润率0.5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4%)。企业亏损面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

1.2.7结构调整成效

“十五”以来,梅州市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方针,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淘汰落后工艺及装备。截至2005年底,已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设备或关闭水泥企业55家(56条生产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15万吨,使立窑水泥生产能力的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

“十一五”期间,梅州市将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要求,结合质量、环保、排污等各项标准,以及城市规划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

1.2.8梅州市前5家水泥公司的大致情况

2005年梅州市前5家水泥公司共有熟料生产能力717万吨,占全市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534.48万吨)的46.7%;当年水泥产量合计838.7万吨,占全市水泥产量(1602.37万吨)的52.3%。

表1—4 2005年梅州市5大水泥公司的生产能力和产量 (单位:万吨)

序号

集团名称

所在地区

熟料产能

水泥产量

1

广东塔牌集团有限公司

蕉岭县、梅县

433

465.6

2

蕉岭县油坑企业集团

蕉岭县、梅江区

150

204.1

3

梅县永年水泥有限公司

梅县

26

60

4

平远县裕兴万年水泥实业有限公司

平远县

32

56

5

梅州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

梅江区

76

53

数据来源:广东省水泥工业协会、梅州市经贸局。

1.3梅州市水泥行业存在问题

1.3.1水泥产量大,本地市场容量小。

水泥产量1600多万吨的梅州市水泥工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本地市场容量小,80%以上的产品要销往周边地区。因此,交通运输条件就成了影响梅州市水泥工业发展前景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近年来梅州市的公路运输条件已明显改善,但由于区位的原因,过高的运输费用使梅州水泥在深圳、惠州等重要消费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在传统销售市场——潮汕地区水泥市场,梅州水泥也面临迅速发展起来的福建(龙岩)水泥的挑战。

1.3.2企业数量大,市场竞争激烈,骨干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较小。

梅州市现有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1534万吨。企业平均规模,按水泥熟料生产能力为22万吨,按产量只有23万吨。目前全市产量最大的5家水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

居全市水泥企业(集团)首位的广东塔牌水泥集团是一家由立窑水泥发展起来的大型水泥集团。虽然近年来集团发展较快,技术结构已有很大改善,先后建设了一条5000t/d(2003年投产)和一条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5年投产),近期又在惠州龙门县投产了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但塔牌水泥集团的立窑生产能力仍然较大,约占集团总产能的30%。

位居第2位的油坑水泥集团在蕉岭县、梅江区共有7家水泥企业,除2004年建成投产一条1000t/d的小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外,其余全部为立窑生产,技术结构急待改善。

梅县永年水泥有限公司、平远县裕兴万年水泥实业有限公司、梅州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则全部为立窑生产线,技术结构较为落后。

上述5大企业(集团)由于技术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不很强。尤其在近年水泥产能过剩的环境下,多数企业为争抢市场,竞相采取低价销售的办法,使得区域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无序,行业经济效益不佳。

1.3.3企业产值大,利润小。

2005年,梅州市水泥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93628.8万元,利税总额19237.3万元,分别占全省的13.9%和12.2%。平均销售利润率0.5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4%)。企业亏损面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

1.3.4能源消耗大,自供能力小。

2005年梅州市原煤需求约550万吨,其中水泥行业耗煤约180万吨。由于自2005年开展煤矿整顿工作以来,梅州市对现有矿井依法关闭,全市煤炭实际产量为零。意味着梅州市100%煤炭依靠外地供应。

1.3.5立窑水泥产能大,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小。

梅州市现有水泥生产能力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生产能力378万吨,占生产能力总能力的24.7%,仅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其余为立窑或其它小型旋窑。数量众多的立窑企业,虽然多数经过技改,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生产方法所限,劳动生产率偏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浪费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由此带来了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梅州市水泥工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逐步淘汰立窑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且淘汰步伐在不断加快。

近年来,需求巨大的广东水泥市场吸引了包括海螺、台泥、光大、中材、环球等国内大型集团和外资企业的投资,广东省特别是英德、龙门、云浮等地区的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加速,相对而言,梅州市水泥工业显得被动、乏力。

1.3.6低技术含量的水泥比例大,高性能的水泥比例小。

水泥产品品种单一,98%以上为普通硅酸盐水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1.3.7资源消耗大,赋存率小。

至2005年底止,全市有石灰石矿山70家,年生产能力1754万吨,主要分布在蕉岭、梅县两地,大型矿床主要分布在蕉岭县年石灰石实际消耗量1700万吨左右。虽然该地区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但地质勘探程度不深上表基础储量计算只能维持5年的水泥生产。

1.3.8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容量小。

2005年全梅州市粉尘排放总量约72000吨,其中水泥工业粉尘主要排放点粉尘排放量近12000吨;而2005年SO2的总排放量26000吨,水泥工业占10000吨,为总排放量的35%以上。到2010年随着《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的全面实施,粉尘排放量将有大幅度的减少。但随着熟料产能的增长,SO2的排放量将有所增加,如果按标准的限额值,每增加一吨熟料,排放1.2千克的SO2测算,到2010年熟料产量比2005年增加400万吨,则多排4800吨的SO2,而省下达梅州市2010年时SO2的排放量预计为40000吨,目前有一批大型的火力发电厂在上马,即使考虑了脱硫装置,预计到2010年的SO2排放量将超过35000吨(不包括新增的水泥项目和燃煤、燃油锅炉的排放量),所以SO2排放容量的不足,将制约着水泥工业的发展。

2.面临的形势

2.1 国内外水泥发展趋势

2.1.1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缓慢增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水泥产量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连续增长。这种发展趋势今后仍将保持下去,有资料预计到2010年世界水泥总消费量将突破35亿吨。近15年来,发达国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生产成本增高和能源消耗、环保要求等各方面原因,水泥生产呈现饱和和缩减态势。一些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家,水泥需求量不断增大,带动了那里的水泥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水泥生产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东亚、西南亚地区。

2.1.2当前,代表水泥生产技术水平的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和装备,由于追求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的环保措施生态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进步,国内外水泥发展主要有如下几种趋势:

(1)水泥装备大型化。

当今社会,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与能源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水泥装备大型化代表着当今水泥发展的方向和中坚力量,水泥装备大型化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新型干法技术提供了提高水泥设备的单机能力和功能的可能性,而追求高效率、高性能、低成本,促进了水泥装备大型化的进程。水泥装备大型化,使得水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年产达数百万吨甚至达到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水泥生产效率。目前,国际上已有7条10000t/d的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我国的海螺集团在2004年内投产了4条10000t/d生产线,使我国成为拥有万吨生产线最多的国家。

(2)生产工艺节能化。

近15年来,水泥工业为了降低生产工艺中所消耗的能源,降低成本,减少环境负荷,提高水泥产品的竞争能力,在烧成和粉磨环节上做了大量的技术改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是采用低压损的旋悬预热器,在不增加总的预热器压力损失(或略有增加)的前提下采用六级旋风预热器使用烧成系统热耗降到3000kJ/kg熟料以下,热效率提高到60%左右。二是改进分解炉结构或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物料在炉中的停留时间,确保燃料在炉中的充分燃烧,以便在不提高炉温的前提下,提高入窑物料的分解率。三是在回转窑的结构方面,为了减轻窑体重量,简化结构,两支承长径比达11左右的短窑,已经在工业生产中显示出其优越性。多通道燃烧器(窑头和分解炉两方面)和增设预燃室技术进一步强化和控制煅烧,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减少了废气排放量,降低了环境负荷。四是第三代蓖冷机在烧成工艺中的应用,进一步改善工作效率和提高热回收率。当前一些大型第三代蓖冷机可进一步改善工作效率和提高热回收率,二次风温、三次风温、热回收效率提高。另外利用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变成二次能源加以利用,这种余热发电系统可由煅烧熟料废热发电30KWh/t熟料以上,这种技术在能源短缺的当今社会,在水泥工业中不断发展和利用成为一种趋势。五是辊式磨、辊压机和辊筒磨三种新型挤压粉磨装备的应用,显示了巨大的节能潜力。为配合辊压机在粉磨中的应用,水泥工业开发并应用集打散和选粉功能于一体的高效节能的新型选粉机,可使生产效率提高、系统电耗进一步降低。

(3)操作管理自动化。

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DCS这种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集散型控制系统已经在世界水泥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这种系统可以实现电动机成组程序控制,过程量的采集、处理、显示和调节。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水泥工业中也广泛推广应用管理信息系统(MIS)作为企业的生产、财务、营销、物资、备品备件预检修计划制订和实施的管理。控制和生产管理的DCS系统作为一个生产子系统纳入全厂的MIS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工厂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水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管理提供了快捷、经济、重要的技术手段。大水泥制造商和计算机公司除了注重DCS系统在水泥生产线的应用之外,还特别开发了运用于水泥工艺生产各主要环节的优化控制软件,水泥装备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进程大大加快。水泥生产机械装备有相应的完整的电气传动、自动检测和控制的控制装置,这些控制系统设有对外的通信接口以便可以十分方便地纳入到整个水泥生产系统的DCS系统之中去,形成了分散控制、集中监控管理的控制方式。如:大型破碎机、预均化堆取料机、计量和喂料设备、燃烧控制设备、辊式磨、辊压机、包装机、收尘器等等。

(4)环保措施生态化

随着世界经济因快速发展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和条件要求的日益提高,水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有效的治理予以极大的关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以有效的解决。在对水泥生产各工艺环节所产生的常温含尘气体和高温含尘烟气进行处理方面,近十几年来世界先进国家粉尘排放量可以控制在0.01%以下(即50至30毫克/标准立方米以下),产生高温废气中的SO2、CO、NOX气体的含量以及重金属的排放量,也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进行全面控制。

当前,世界水泥工业的环保工作已开始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治理,从单项指标控制到综合指标和总量控制的阶段。过去对环境曾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水泥工业,现在利用水泥工艺其自身可以大量处理其他工业产生的废料(粉煤灰、矿渣、炉渣、废轮胎、城市垃圾、危险性废料)作为其可利用的原料、燃料的特点,积极进行废料的再加工和再利用。特别是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水泥工业将从仅仅给人们提供建筑材料,发展和过渡到不仅为人类提供低价、高性能的建筑材料,而且成为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最有力的环保措施之一,成为原材料工业中最清洁、对生态环境最友好的工业之一,成为高效能、低消耗、零污染、清洁生产的新面貌在现代工业进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1.3企业集团化、生产集约化、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大型水泥跨国水泥公司约25家。其中,前十家公司拥有的水泥生产能力已占总能力的1/3以上;在世界水泥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并主导着世界水泥市场。

2.2水泥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形势。

2.2.1“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全方位调整,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今后,我国仍将不断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继续加快国有经济的股份制改革进程;尽快形成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制度与环境;全面推进社会结构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最终实现机制体制的创新。

2.2.2水泥买方市场格局难于逆转。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水泥需求量为12.5±0.5亿吨,按需求总量12.5亿吨计算,从2006到2010年,我国水泥年需求量增长将在4300万吨以上,年增长速率在3.9%左右。按照目前国内水泥行业的生产能力,从量上来说可以保证,但目前水泥总量中60%左右是落后的工艺生产的产品,而新型干法水泥只占40%。

通过对全国现有水泥生产能力、未来水泥市场需求、水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等的分析,尽管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会加大,新型干法水泥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国内水泥市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极小。

2.3 广东省经济发展情况

2.3.1 “十五”时期广东省经济发展成就

“十五”时期,广东省连续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五年年均增长13%。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到21701亿元,占全国的11.9%。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重大项目为带动,支柱产业、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汽车、石化、钢铁等重点产业带动作用增强,物流、商务、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汽车、住房、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对外开放迈上新水平。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2381.6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21.0%,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76家在我省投资设立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编制完成《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2030)》,与铁道部签订加快广东铁路建设会谈纪要,新落实建设11个铁路项目。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954公里,通车总里程达3140公里,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与陆路相邻省区的高速公路通道全部打通。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取得新突破,山区经济呈现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良好发展势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扎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合作全面推进。全省呈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发展势头良好的可喜局面。

2.3.2 “十一五”时期广东省经济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广东省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速发展。按照《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广东省提出以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到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按照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着重完善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积极进行“西水东调”、“西水南调”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研究,建立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落实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加强粤港澳大型基础设施、口岸和服务业合作,提升大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创新合作机制,完善并实施合作规划,推动区域内投资贸易、高速公路、铁路干线、电力输送、能源建设等合作。“十一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重点项目233项,总投资超过15000亿元,建设综合运输、能源保障、水利建设、自主创新、现代重化、服务业、农村建设、环保生态、文化发展、平安保障等“十大工程”,对推动水泥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4 广东省水泥市场格局

“十五”期间,广东省关闭、取缔和淘汰落后的水泥生产企业共261家(规模813.8万吨),拆除落后的立窑生产线214台套(生产能力682.8万吨);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关闭及淘汰36家落后的水泥生产企业,拆除生产线45台套(生产能力378万吨)拆除生产线总生产能力达到1060万吨。“十五”期间建设并已投产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有14条,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450万吨。

2006年初全省开工或已立项拟建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有63条,水泥熟料生产能力8561万吨,规划的粤西、粤北、粤东三大基地水泥产量急剧扩张。预计到2006年底,以英德为中心的粤北水泥基地可形成2070万吨的生产能力,超过了该产区的总量预警指标;粤东基地的龙门县将有962万吨的生产能力,接近该产区总量预警指标;而粤西基地的云浮市1518万吨,距该产区的总量预警指标尚有一定的余量,但到2010年时也超过总量的预警指标。珠江三角洲或靠近市场区域以及该地有条件的立窑企业已逐步向粉磨站或向下游产业发展。至2005年底已有20座粉磨站投产,水泥粉磨能力1680万吨。

至2005年底,广东省水泥生产企业510间(含熟料厂和粉磨站),熟料总生产能力为10266万吨。全省水泥实际产量为9256万吨(其中外销230万吨),其中立窑熟料占71.23%,旋窑熟料占28.77%。到2005年底止,三个基地水泥工业集中地区的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分别为:粤北的英德1374万吨熟料;粤东的梅州1601万吨;粤西的云浮774万吨。

2.5 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战略

梅州市水泥工业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但总体上与其他省、市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整体经营发展粗放,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依然较高,综合利用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偏低,落后生产能力比重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等等状况。为了更好地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梅州市水泥工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节能为中心,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资源、能源节约型道路,在实现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对水泥矿产资源的管理和监督。梅州市境内石灰石资源较为分散,开采点多,开采方法落后,开采规模小(平均开采量仅7.0万吨/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促进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水泥矿产资源的管理和监督,做到规范设计、合理开采。特别是对民采民运的供应方式要进行有效监管。对采后矿山必须进行复垦,并鼓励企业利用低品位原燃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是鼓励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大高效、节能水泥粉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推广,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梅州市水泥综合能耗在目前基础上降低15%。要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用先进生产工艺取代落后生产工艺的步伐。特别是新型干法窑系统废气余热要进行回收利用,鼓励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鼓励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

三是支持企业抓紧采取节能降耗、减少排污、清洁生产等措施。保证达到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违规建设或达不到环保要求的水泥企业,一律不得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2.6发展水泥工业的政策导向

2003年以来,国家加大了调控力度,与水泥工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性文件近一年就相继出台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609号)。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广东省出台了《建材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通知》和省经贸委等九部门《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粤经贸工业[2006]430号)等。以上政策均为梅州市水泥工业推进实施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水泥工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导向。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鼓励、限制和淘汰目录的规定,鼓励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2008年底前,要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削减机立窑生产能力,有条件的县区要淘汰全部机立窑。严格禁止水泥企业将已淘汰的落后设备转向其它地区的水泥企业,对违反产业政策未按规定进行核准而自行建设的水泥投资项目,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责令停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不予发放土地使用证、营业执照、排污许可证、水泥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新建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批准其建设用地,银行不得提供信贷支持,证券部门不批准上市或扩股融资。

二是以市场为先导、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推动水泥企业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组联合,向集团化、大型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和竞争能力。要发挥大型水泥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和协助政府做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积极配合政府处理好退出市场的立窑水泥企业的等量或部分水泥生产权,或协助企业转产,承担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政府部门要在外部生产条件保障方面差别对待,如在电力供应紧张地区应优先保证大型水泥生产企业的生产,限制立窑等落后工艺的用电;金融机构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大型集团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的合理、正常资金需求,及时提供有效支持。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控制不具备发展条件的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能力,防止不顾环境影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鼓励水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研发能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提高梅州市水泥企业市场竞争实力。支持有实力的水泥企业走出山门开展水泥建设工程总承包和直接投资办厂。鼓励水泥企业利用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鼓励外资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项目,银行应根据独立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

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的咨询参谋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支持建立和完善有关水泥行业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引导投资方向。

3.梅州市发展水泥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至2005年,梅州市共有水泥生产企业69家,全市共生产水泥1602.37万吨,主要生产能力集中在两大集团,其中塔牌集团563万吨,油坑集团200万吨,占总能力的46%。

3.1 有利条件

梅州水泥工业是立足于当地石灰石资源丰富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泥工业有如下有利条件:

一是水泥工业在梅州市工业中具有较好的基础。梅州市是广东省“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水泥是梅州市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塔牌集团在广东省内外水泥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是梅州市石灰石资源相对于潮汕地区丰富。

三是沿江、沿边区位优势明显,通过航运、铁路和公路到粤东、珠三角地区和毗邻的福建、江西部分地区运输条件优越。

四是梅州市电力供应充足,劳动力价格较低。

五是水泥产能大,市场占有率高,单位平均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较低,在省内和周边省市区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成本优势使得外省水泥基本上进不了粤东市场,而梅州水泥每年约有1000万吨以上销往潮汕地区、河源、惠州、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发达地区。

六是具有品牌优势,全行业共有十六个品牌的水泥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梅州市占5个品牌。

七是技术优势。梅州市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聚了一大批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省内目前仅有的一家省级技术中心落户广东塔牌集团。

八是政府重视。根据《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划纲要》,将“工业梅州”作为梅州市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发展战略的重点。并明确除了要做强卷烟品牌、优先发展水电外,着重整合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

3.2 不利因素

梅州虽然是广东省水泥工业重要基地,但不是水泥工业的强市。梅州市水泥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经济效益普遍较差,技改投入不足,因而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设施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具体表现为:

(1)水泥产量大,自身消费能力低,产能过剩大,市场压力大。到2010年粤东基地的总生产能力将超过《广东省建材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中三大基地的总量指标。

(2)企业数量大,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

(3)企业产值大,利润小,经济效益差,企业经营困难。

(4)能源价格高。梅州地区的燃煤到厂价格和电价是三大基地中最高的。

(5)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比例低,发展后劲乏力。2005年底止全市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5条,生产能力仅占水泥熟料总量的24.7%。立窑水泥产能大,退出缓慢。技术结构不合理。

(6)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技术含量的水泥比例大,高性能的水泥比例小。水泥产品品种单一,98%以上为普通硅酸盐水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7)资源工作深度较低,资源赋存低。石灰石资源开采条件较差,成本偏高。

(8)环境容量不足,发展压力加大。

4.梅州市水泥行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4.1产业业态与市场要求的适应性

按照产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市场占有能力和盈利能力是产业竞争力市场实现的互相关联、互相制衡的两个方面。市场占有能力的市场实现是市场占有份额;市场盈利能力则是开拓、占据市场的能力,是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根本保证。

水泥是一种体积大、价值低的产品,不适于远距离运输,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水泥产品也不适于大量的储存,因而多数水泥企业的产销率通常在100%±5%的范围内波动,也就是说,各地区、各企业的水泥产量和销售量在数值上是很接近的。我省水泥的进出口贸易比重很小。

考虑到水泥产品的上述特点以及数据的可采集性,本报告在计算各地区水泥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时,将该地区水泥产量占全省水泥总量的比重,作为其市场占有份额指标,即:

某地区水泥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δ=该地区的水泥产量/全省水泥总产量

市场占有份额δ是一个百分数。当δ值越大时,则表示该地方该产业的市场占有份额越大;反之,则越小。

市场盈利能力为某地区水泥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与全省水泥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的比值。即

某地区的产业盈利水平γ=该地区水泥平均销售利润率/全省水泥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

当γ>1时,表明该地方的产业盈利能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当γ<1时,表明该地方的产业盈利能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当γ值为负数时,则表明该地方的全行业处于总体亏损状态。

其中,某地区的销售利润率=该地区的利润总额/该地区的产品销售收入。

4.1.1市场占有率分析

表4-1 2003年、2004年、2005年广东省及相关市区水泥生产规模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排位

各地

名称

产量

(万吨)

各地

名称

企业(个)

各地

名称

产量

(万吨)

各地

名称

企业(个)

各地

名称

产量

(万吨)

各地

名称

企业(个)

1

广州市

1526.9

广州市

94

广州市

1797.1

广州市

93

广州市

1920.06

广州市

94

2

梅州市

989.7

梅州市

49

梅州市

1096.42

梅州市

45

梅州市

1124.96

梅州市

49

3

佛山市

843.2

江门市

38

佛山市

893.34

江门市

40

佛山市

927.06

江门市

43

4

江门市

631.4

东莞市

38

江门市

689.14

清远市

37

清远市

827.81

清远市

41

5

东莞市

545.6

清远市

36

云浮市

651.09

东莞市

36

江门市

761.91

韶关市

33

6

清远市

468.9

韶关市

31

清远市

606.17

韶关市

29

云浮市

525.72

惠州市

28

7

云浮市

463.9

佛山市

30

东莞市

488.1

佛山市

28

惠州市

393.18

佛山市

27

8

肇庆市

373.0

惠州市

23

肇庆市

394.8

惠州市

27

肇庆市

391.91

云浮市

21

9

惠州市

292.8

云浮市

18

惠州市

328.52

肇庆市

19

韶关市

344.59

湛江市

20

10

韶关市

288.0

肇庆市

17

韶关市

298.8

云浮市

19

东莞市

305.36

肇庆市

20

全省合计

6872.7

423

7785.25

425

8055.74

425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信息部、中国建材数量经济监理学会

从表4-1和表4-2可见,梅州市水泥产量近3年一直保持全省第2的位置。市场占有份额(δ)也连续3年维持14%左右,高居全省第二位,这一结果表明,梅州市水泥行业在当前全省市场中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4.1.2市场盈利水平分析

表4-3的结果表明,尽管在2005年梅州市的水泥产业盈利水平(γ)小于1,低于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但在全省16个水泥生产城市中排第6位,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因此在价格竞争上仍然缺乏优势,很难通过降低价格,实现市场占有份额的提高。

表4—2:2003年、2004年、2005年全省及各市区水泥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δ

前10名排位

地区名称

市场占有份额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广东省

100.0%

100.0%

100.0%

1

广州市

22.2%

23.1%

23.8%

2

梅州市

14.4%

14.1%

14.0%

3

佛山市

12.3%

11.5%

11.5%

4

江门市

9.2%

8.9%

9.5%

5

东莞市

7.9%

6.3%

3.8%

6

清远市

6.8%

7.8%

10.3%

7

云浮市

6.8%

8.4%

6.5%

8

肇庆市

5.4%

5.1%

4.9%

9

惠州市

4.3%

4.2%

4.9%

10

韶关市

4.2%

3.8%

4.3%

4.2发展要素分析

4.2.1石灰石资源

水泥用灰岩的开发,基本上可分为水泥厂自备石灰石矿山和独立经营的石灰石矿山两类。大中型水泥厂及部分规模较大的立窑企业依靠自备矿山供应或部分供应石灰石原料,而小型水泥企业大多采用收购矿山公司或个体采矿者的石灰石。

大型石灰石矿山技术装备比较先进,电动或液压钻机穿孔,挖掘机装矿,大吨位自卸汽车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由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开采,生产效率高,采矿回收率达到90%以上,对部分低质矿石可以做到搭配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而小型矿山以手持凿岩机钻孔,人工装车,小型载重车或拖拉机运矿,采用高台段陡坡式开采方法,效率低,安全性差。采矿回收率50%—60%。

表4-3 2005年梅州市水泥产业盈利水平及排位

地名

销售利润率

盈利水平

盈利水平排位

广东省合计

1.94%

1.000

广州市

3.06%

1.578

3

韶关市

0.29%

0.150

8

珠海市

-2.59%

-1.338

15

佛山市

0.71%

0.364

5

江门市

0.39%

0.201

7

湛江市

-2.57%

-1.329

14

茂名市

3.55%

1.830

2

肇庆市

0.01%

0.007

9

惠州市

-0.06%

-0.031

10

梅州市

0.55%

0.284

6

河源市

-6.92%

-3.571

16

阳江市

-0.34%

-0.176

12

清远市

9.13%

4.713

1

东莞市

-0.30%

-0.156

11

中山市

-0.60%

-0.310

13

云浮市

1.95%

1.004

4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信息部

(1)广东省石灰石资源概况

近年来,随着大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的陆续建成,促进了对石灰石资源表4—4:2005年广东省矿山资源表(单位:万吨)

排位

各地名称

资源量

各地名称

基础储量

各地名称

资源赋存率

各地

名称

资源储量

1

云浮

89232

清远

116842

清远

141.15

清远

160597

2

梅州

83519

广州

82374

阳江

125.98

云浮

132177

3

肇庆

47229

云浮

42945

惠州

89.88

梅州

90120

4

清远

43755

惠州

35339

云浮

81.69

广州

82374

5

韶关

29806

佛山

20000

广州

42.9

惠州

58206

6

惠州

22867

阳江

14421

佛山

21.57

肇庆

48609

7

佛山

19316

梅州

6601

韶关

15.49

佛山

39316

8

江门

16448

韶关

5337

梅州

5.87

韶关

35143

9

河源

11430

江门

2672

肇庆

3.52

江门

19120

10

深圳

532

深圳

1965

江门

3.51

阳江

14421

11

广州

/

肇庆

1380

河源

1.52

河源

11624

12

阳江

/

河源

194

深圳

/

深圳

2497

合计

364134

330070

40.97

694204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2001年),梅州储量由梅州市国土局提供。

注:本表结合2005年4月至6月省经贸委组织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时,各地经贸局填报的《广东省新型干法水泥建设情况调查表》、《广东省已投产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情况调查表》中有关资源情况进行调整。

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并加大了后备资源地质工作的开发。由表4-4可以看出,全省12个地区具备石灰石资源,2005年石灰石资源总储量达69亿多吨,资源总量36亿吨比三年前的25亿吨上升了44%。按基础储量前6位排序分别是清远、广州、云浮、惠州、佛山和阳江,梅州紧随其后,排第7位,而资源赋存率排第8位。

广州、佛山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地区的石灰石质量较好,地质工作程度较高。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的花都区和佛山的高明地区。由于地处珠江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少价格高,且大部分资源要采用凹陷开采方式,未来这里石灰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受到环境、开采成本等因素的制约。

清远属于粤北地区,该地区水泥用石灰石主要集中分布在该市的英德市,且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韶关也有分布,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从已做地质工作和正在开采的石灰石矿山的情况看,英德石灰石资源分布广泛且规模较大,石灰石质量和开采条件较好,后备资源前景很好。目前该地区仅南华水泥有限公司采用机械化开采的石灰石,大部分立窑水泥企业采用比较落后的开采方式开采,或外购民采矿山的石灰石。

云浮属于粤西地区,该市的石灰石资源较集中的分布在云安县、云城镇区和罗定市。其中罗定的石灰石资源氧化钙含量高,通常在52%~55%,有害成分少,资源储量前景好,但距西江黄金水道较远;云安的石灰石资源质量稍逊色,氧化钙含量一般在48%~53%左右,距西江很近,水陆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粤西地区石灰石资源的地质勘探工作较低,但这一地区的地质找矿前景较好。

惠州的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于该市龙门山区,属于粤东地区。该市龙门县石灰石储量可供年产1000万吨的新型干法窑企业生产40~50年,CaO含量为52%左右,适宜生产高强度等级的水泥,

目前交通运输便利、开采条件好的矿山基本已开采。从资源保障来说,广东水泥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了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来看,粤西、粤北更有发展潜力。

(2)梅州市石灰石资源概况

①地理位置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揭东县、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的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18 ′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如图4-1所示。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全市辖六县一市一区,行政区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平远县。梅州市地貌结构以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面积的86%;次为平原、阶地和台地。境内有兴宁、梅江、蕉岭和汤坑四个盆地,总面积612平方公里。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肥沃,含钾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所候区,日照、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7℃,无霜期300天以上,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在复杂地形作用下,形成多层次非地带性气候,有利于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和多种商品生产基地。

图4-1 梅州市地理位置图

②梅州矿产资源情况

梅州地下资源丰富,矿床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的有煤、铁、铜、锰、铅、锌、银、锑、稀土、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等38种,274多处矿床。其中煤储量2.3亿吨,占全省第二;锰、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梅县的铜、蕉岭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兴宁的煤、平远的铁,以基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颇负盛名。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250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产水量259.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发电量77.5万千瓦,地下温泉多、水温高、水量大,还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

由于梅州市是水泥生产大市,有效地带动了水泥用灰岩生产的发展。梅州市国土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止,全市有石灰石矿山70家,年生产能力1754万吨,年实际产量1700万吨左右。其中,梅州市文华矿山有限公司是全市最具规模的石灰石矿,年生产能力可达70万吨,通过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可达200万吨。其它石灰石矿山规模均不大,矿山规模的年生产能力为24~30万吨,实际年均产量为22万吨左右。从资源上看,目前大部分矿山均有较大的保有量。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绝大部分矿山均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难于扩大,采矿回采率低,特别是随着开采水平的不断延深,开采成本加重,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和安全生产问题会更为突出。部分县(市)的资源形势会逐步严峻,将直接影响当地水泥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由表4-5可知,梅州市的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该市蕉岭、梅县两地,大型矿床主要分布在蕉岭县。蕉岭县文福村储矿是该地区储量最大的矿山。总的来看,这一地区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但地质勘探程度不深,且大规模集中的石灰石资源地较少。按基础储量计算只能维持5年的水泥生产。就目前来说,当地交通运输、开采条件较好的资源基本已经或正在开发,且基本为民采,只

有塔牌和油坑水泥集团采用机械化开采供应本企业一部分石灰石。从民采的情况看,由于矿山覆盖较多,开采剥离量较大,许多矿山采用硐采,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利用。

另外,表4-5的数据还说明,按资源量(普查)计算,梅县地区如果以目前水泥产量继续发展下去,其石灰石资源只能维持16年,是梅州市范围内石灰石资源使用年限最少的地区。

4.2.2电力供应

(1)广东电力情况

 广东长期面临缺电,改革开放后缺电日益加剧,成为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长期面临缺电,广东电力部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加快电力建设步伐,改变电力落后的状况成为全省上下的迫切愿望。“十五”期间,

 表4-5 梅州市各地区截止2005年底水泥用石灰石资源统计

序号

县区

资源储量类别

保有储量

(千吨)

累计查明储量

(千吨)

水泥产量

(万吨)

资源赋存率

1

梅县

基础储量(详查)

26712

27580

430.23

6.2

资源量(普查)

70200

71777

16.3

资源储量

96912

99357

2

梅江区

基础储量(详查)

72.5

资源量(普查)

25100

25100

34.6

资源储量

25100

25100

3

五华

基础储量(详查)

39.3

资源量(普查)

21627

22038

55.0

资源储量

21627

22038

4

大埔

基础储量(详查)

38.4

资源量(普查)

15734

15969

41.0

资源储量

15734

15969

5

兴宁

基础储量(详查)

40.99

资源量(普查)

46715

54170

114.0

资源储量

46715

54170

6

平远

基础储量(详查)

169.35

资源量(普查)

59941

60599

35.4

资源储量

59941

60599

7

蕉岭

基础储量(详查)

39296

41100

811.6

4.8

储量(完全利用)

15030

15030

资源量(普查)

595872

782390

73.4

资源储量

635168

803490

合计

全市

基础储量(详查)

66008

68680

1602.37

4.1

储量(完全利用)

15030

15030

资源量(普查)

835189

1012043

52.1

资源储量

901197

1080723

数据来源:梅州市国土局,水泥产量数据(含规模以下企业)由梅州市经贸局提供。

广东电网投入输变电建设资金高达741亿元。由于大量的电网建设投入,带动了全省电网的高速发展和供电能力的迅速提高,从1994年开始,广东省装机容量和年供电量跃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随后全社会用电量也占居全国首位,广东三项指标全国第一的排序一直保持至今,广东电网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截至到2006年5月底,全省共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含电缆)52967千米,变电站1743座、主变3411台、容量20314万千伏安。其中:500千伏线路3805千米,变电站17座、主变45台、容量3775万千伏安。
从广东省发改委了解到,广东电源项目布局的方针是,在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建设LNG调峰电站,大型脱硫燃煤电厂将主要布置在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同时扶持有煤炭资源的山区市建设一批坑口燃煤电站。目前,广东在建和已列入省“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的电源项目共48个、总装机容量3936万千瓦、总投资估算约2041亿元。在上述48个电源项目中,属于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电源项目30个、装机容量2066万千瓦、投资约976亿元。表4—6列出了2005年全省耗电、耗能情况。

(2)梅州市电力供应概况

梅州是广东省电力生产和输出的重要基地。该市2005年电力总装机容量197.76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94.3万千瓦,其中水电比例在50%以上。年发电量超过40亿千瓦时。目前正在兴建和报批的火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501万

千瓦。在《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水电,巩固发展火电,争取发展内陆核电的思路,至2010年水火电总装机容量达400万千瓦左右,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电力基地之一。2010年电力工业产值超80亿元。由表4-6可知,梅州市电力消费量为40亿千瓦时,在全省排15位。据梅州日报报导, 2006年1―6月份全市全社会用电量为18.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02%,全市电网平均负荷率为78.9%,同比下降1.16个百分点,最高用电负荷为55.8万千瓦。因此总体而言梅州供电充足稳定,自用有余,可向外输出。但水泥行业是高耗电、耗能产业,梅州市作为水泥生产大市,全市单位GDP电耗在全省排第9位,这与全市水泥行业普遍推广微机监控等16项节能新技术,采取倒迫成本管理等措施有关。但单位GDP能耗在全省排第3位,这与国家倡导发展节约型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

表4—6 2005年全省耗电、耗能一览表

排位

地区名称

电力消费量

(万千瓦小时)

能源单耗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GDP电耗

(千瓦时/万元)

1

深圳

4402089

韶关

2.11

东莞

1924.4

2

广州

4256676

清远

1.71

中山

1904.6

3

东莞

4198289

梅州

1.43

清远

1841.4

4

佛山

3162913

潮州

1.43

韶关

1727.4

5

中山

1236288

云浮

1.42

江门

1410.9

6

江门

1136267

茂名

1.24

汕头

1344.8

7

惠州

1052227

揭阳

1.01

佛山

1327.2

8

汕头

875959

佛山

0.95

惠州

1309.7

9

珠海

615812

肇庆

0.95

梅州

1284.7

10

清远

594692

河源

0.94

揭阳

1215.9

11

韶关

587195

阳江

0.89

河源

1166.4

12

揭阳

511288

江门

0.88

潮州

1153.4

13

湛江

490913

东莞

0.86

肇庆

1078.2

14

肇庆

485822

惠州

0.85

云浮

1008.2

15

梅州

403996

广州

0.78

珠海

969.9

16

茂名

401079

中山

0.78

深圳

889.1

17

潮州

331724

湛江

0.77

广州

825.9

18

河源

239029

汕头

0.69

汕尾

799.7

19

阳江

224597

珠海

0.66

阳江

760.5

20

云浮

215491

深圳

0.59

湛江

746

21

汕尾

168722

汕尾

0.57

茂名

496.2

合计

26735565

0.79

1195.3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2006

4.2.3煤炭

自2005年开展煤矿整顿工作以来,梅州市对现有矿井依法关闭,全市煤炭

实际生产量为零。山区坚持走“资源型经济”的道路,发展下去会越来越窄,因此片面强调“立足山区资源”的观念已经过时。根据梅州市经贸局调研情况表明,预计2005年底,原煤需求约550万吨,其中水泥行业耗煤约180万吨。2006年兴宁兴达电厂投产后,全市总需求约700万吨,实际缺口也为700万吨。这意味着梅州市100%煤炭依靠外地供应,为确保耗煤企业正常生产,千方百计加大煤炭外购力度势在必行。目前,梅州市电力、水泥等高耗煤企业的用煤主要依靠外地调入,其中,每天从福建调入5000吨左右,由火车和汽车两种途径运入;每天调入北方等地原煤近1000吨,由汽车从汕头港或揭阳港调入。例如梅县电厂积极发挥铁路专线的作用,做好福建龙岩、江西萍乡煤炭的外购和运输,增加发运车次和电煤储备,确保不因煤炭供应问题而停机停产;塔牌集团、油坑集团、荷树园电厂等派专人到福建组织煤炭采购工作。
    梅州市经贸局为缓解煤炭紧张局势,平稳煤炭销售价格,正在实施四个方面对策:一是请求省有关部门支持,在全省统一采购中增加对梅州统筹调拨煤炭份额,经过争取已有进展;二是千方百计打通海外原煤市场,目前看好印度尼西亚、越南原煤(其煤价、煤质都能适应梅州实际,离岸价、运费、关税加起来仍低于梅州煤价),正收集整理有关信息材料,做好规划论证、对外联络、运输方案等前期筹备工作,计划采用万吨巨轮进行运输;三是支持筹建百万吨储煤仓,有关企业在梅州火车站附近征地280亩,正在办理施工手续,建成后可储存100万至200万吨原煤;四是鼓励扶持一批煤炭营销企业,构建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市场,从省外乃至国外引进煤炭。
4.2.4.交通

(1)广东省交通情况

表4-7 2005年全省公路基本情况

地区

名称

通车里程

km

等级公路里程km

土地面积

(km2

等级公路

地区名称

网络密度

(km/百km2)

排位

广州

5059.1

4423.3

7434

东莞

103.01

1

深圳

1335.3

1335.3

1953

佛山

99.89

2

珠海

1074.3

1041.3

1688

汕头

84.68

3

汕头

1757.5

1747.7

2064

揭阳

76.87

4

佛山

3928.2

3843.8

3848

梅州

71.6

5

韶关

9243.6

7082.7

18385

深圳

68.37

6

河源

8916.4

6559.3

15826

中山

67.23

7

梅州

12165.0

11385.9

15903

汕尾

65.47

8

惠州

7260

7092.5

11158

惠州

63.56

9

汕尾

3689.7

3450.9

5271

阳江

63.54

10

东莞

2569.8

2539.2

2465

珠海

61.69

11

中山

1256.8

1210.2

1800

广州

59.5

12

江门

4115.3

4079.7

9541

清远

58.67

13

阳江

4087.3

4964.7

7813

云浮

55.7

14

湛江

7525.6

6783.2

12471

湛江

54.39

15

茂名

8761.3

5473.6

11458

肇庆

53.81

16

肇庆

8229.4

7994.0

14856

潮州

51.56

17

清远

10739.7

11236.5

19153

茂名

47.77

18

潮州

1901.6

1603.6

3110

江门

42.76

19

揭阳

4182.6

4028.2

5240

河源

41.45

20

云浮

4398.4

4333.2

7779

韶关

38.52

21

合计

115337

106476

179757

59.23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6

由表4-7可知,广东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534万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59公里/百平方公里。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的四通八达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在广东形成。截止2005年底,已建成通车的主要的高速公路有:京珠高速(广东和湖南的高速接口)、汕汾高速(广东和福建的高速接口)、广梧高速(广东和广西的高速接口)、河梅高速(河源——梅州)、广惠高速(广州——惠州)、广湛高速(广州——湛江)、广三高速(广州——三水)、广深高速(广州——深圳)、深汕高速(深圳——汕头)、西部沿海高速(珠海沿西部海岸到阳江)、惠河高速、机荷高速、广佛高速、佛开高速、开阳高速、汕梅高速、茂湛高速、新台高速、江鹤高速等。渝湛高速公路(重庆至湛江国道主干线的末段,起自廉江市的高桥镇,接广西境内已建成的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止于湛江市东坡岭)正在建设之中。到2005年底,实现了到相邻省(除海南外)至少有一至两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国道106、107、205、206、321、323、324、325在省内密集分布。

广东省公路建设的发展,为水泥行业提供了市场需求空间,也给水泥企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对提高本省水泥行业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水泥是短距离运输的大宗建筑材料,对公路条件依赖性较强,广东水泥企业生产的水泥大部分要依靠公路运输到达消费市场,良好的交通运输设施为水泥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但目前在公路运输中,由于货运市场竞争激烈,货物超载现象比较严重,水泥运输也存在这个问题,对公路、桥梁以及公路交通运输安全带来隐患,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水运与公路和铁路运输相比,在运输成本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许多水泥企业通过水运运送水泥和原材料,可大幅度降低水泥生产销售成本,进而提高水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发展内河航运,尤其是扩大粤北粤西粤东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山区的内河通航能力,对在这一地区发展水泥生产基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重视的是,广东内河航运建设应与水电建设协调发展,同时主管部门应对目前航运中存在的货物超载现象,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广东省现有通航里程11844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9.6%,居全国第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4306公里,占全省36%,居全国第六;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036公里,占全省8.7%,居全国第五。广东省内河航道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共有通航河流865条,通航里程8010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67.6%,其中珠江三角洲河网通航里程5823公里,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901公里,分别占全省49%和87%。西江是珠江的干线,目前为三级航道,2000吨级船舶可通达肇庆,1000吨级船舶可通达广西梧州。东江、北江已形成六级或七级航道。榕江和韩江分别形成三级和七级航道。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了以通航1000吨级及以上标准航道为骨干,以四级航道为基础,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航道运输网;与西南等省区衔接的省际通航能力大大提高;粤东、粤北山区通航条件得到改善。

地方铁路的建设对水泥市场需求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同时也给水泥企业向水泥销售市场输送水泥或熟料到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地方铁路的运输能力显得“过剩”,十五期间,广东省已经对境内的铁路进行了改造,并发展了部分新线。新建铁路里程414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增至1883公里。 然而与广东快速发展的经济势头相比,广东交通业的优势在全国看来并不明显。目前,广东省GDP占到全国的1/9,但公路通车里程只有全国的6.2%,铁路营运里程仅占全国的2.56%,铁路密度也仅为中南六省平均水平的80%、华东六省平均水平的76%。为完善省内铁路网,十一五期间,广东将加快建设以广州为中心,广州至深圳、广州至珠海为主轴,放射与环状相结合的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约达3000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约1100公里,其中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约270公里,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三纵二横"为主轴线,贯穿东西南北,与周边省(区)紧密连接的铁路轨道交通网络。

(2)梅州交通情况

梅州背靠内陆,毗邻沿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闽粤赣三省的经济转承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聚集地。205、206国道贯穿梅州,分别连接赣南、闽西,联通省内潮汕沿海和珠三角地区。广梅汕、梅坎(市)铁路交汇梅州,使梅州成为铁路枢纽。梅揭、梅河高速公路已全线建成通车,天汕(天津至汕尾)、梅龙(梅州至福建龙岩)高速公路梅州段正紧张施工;随着梅州至龙岩(粤境段)、梅州至赣州高速公路的动工兴建,梅州市与珠三角和闽赣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梅州作为沿海与内陆过渡地带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在航空方面,梅县机场每天有到广州航班,每周一、五有到香港航班。

根据梅州市交通局的统计,“十五”时期,梅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44.051亿元。公路总里程达11357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7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第5位,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如表4-7所示。建成高速公路154.8公里,完成县通镇公路改造544.146公里,镇通行政村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3797.48公里;建成二级公路1839.088公里,比“九五”增加591.293公里。高速公路可通广州、深圳、汕头等经济发达地区,国省道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的技术等级有较大的提高。内河港口投资1350万元,建成泊位6个,改造码头3个,新增吞吐能力20万吨;航道建设完成投资4600万元,共整治航道3条,完成100吨级航道整治2公里。公路运输站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53亿元,新建、改建站场10个,建筑总面积74.89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变了全市站场面貌,促进了运输市场规范管理。

“十一五”期间梅州市交通业的计划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199.9012亿元,重点建设四个网络:即全市高速公路网、国省道干线网、农村公路运输网、水运航道网。预计至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2838.266公里,新增1981.6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3.828公里,增加199.828公里。公路密度达81.1km/100km2;内河港口新增泊位17个,新增吞吐能力250万吨;整治内河航道里程105公里,其中100吨级航道50公里,300吨级航道55公里。

铁路建设方面:“十一五”期主要是规划建设梅州至上杭铁路,总里程约170公里,其中梅州境内约41公里。该工程闽、粤两省特别是龙岩、梅州两地政府高度重视,已委托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完成规划研究的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列入国家路网规划并动工兴建。

表4—8:2005全省市区平均工资水平(元)

地区名称

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

排位

国有工资水平

集体工资水平

其他工资水平

广州

33853

1

44842

16846

26596

深圳

32396

2

47420

17091

28474

珠海

21791

6

38198

16908

18169

汕头

14541

14

17810

5964

14488

佛山

21850

5

29324

17426

17636

韶关

17222

8

18960

9116

16439

河源

14824

13

16378

10322

13651

梅州

13049

17

13949

8295

12597

惠州

15848

10

20955

11424

14311

汕尾

12342

19

13717

6786

12141

东莞

28128

3

37724

15829

20912

中山

22722

4

34300

21821

17398

江门

14964

12

19828

11412

11911

阳江

12671

18

15207

8474

9986

湛江

13313

16

14731

5344

12063

茂名

15847

11

16123

9815

20293

肇庆

16772

9

20368

11985

12393

清远

18183

7

82358

13705

13277

潮州

10377

20

13246

3383

9930

揭阳

9657

21

11381

4355

9936

云浮

14303

15

18721

9772

9693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6

4.2.5劳动力

广东省是全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珠江三角洲一带更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外来劳动力富集的地区。粤东、粤北、粤西等山区经济还很落后,这一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表4—8是2005全省市区平均工资水平。可以看出,梅州市职工平均工资13049元,在全省排倒数第5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一带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工资较高。

梅州劳动力资源充裕,素质较高,价格低廉。梅州历来崇尚文化,习文之风

由来已久,劳动者素质普遍较高。全市总人口500多万人,总劳动力有262万人,其中16—35岁约152万人,接受过职业技能教育的有78.6 万人,现在外打工劳力有80—100万人。全市有高等院校1所,普通中学285所,职中31所,中专27所,小学2146所,在校学生104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一万多人。全市每年新增劳力几万人,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约400至500元。

4.3水泥市场需求分析

4.3.1梅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1)“十五”期间社会经济成果

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表4-9列出了2000~2005年梅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相对较快发展,梅州市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加快。

表4-9 2000~2005年梅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各项经济指标

年代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GDP(万元)

180.50

195.75

212.21

238.38

285.58

314.46

人均GDP(元)

4728

5075

5394

5980

7054

7666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44.45

52.66

63.11

78.79

93.06

97.66

*工业总产值(亿元)

81.81

83.48

91.09

113.96

191.23

206.98

*工业增加值(亿元)

29.46

31.43

33.93

40.67

67.12

72.49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6

注1:* 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注2:产值为当年价,下同。

五年来,梅州市克服宏观调控、“非典”疫情及兴宁“8·7”事故等因素影响,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14.0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9%,比“九五”时期提高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23.0∶42.2∶34.8。人均生产总值7656元(按常住人口计),年均增长10.0%。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5.2亿元,年均增长1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18亿元(含高速公路投资费用),年均增长19.9%。外贸出口3.7亿美元(含保税仓出口额),年均增长3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7亿元,年均增长14.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9亿元,年均增长27.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比2000年提高3.3个百分点。

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357公里,比2000年增加1156.1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71.54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第5位,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境内205国道全线达二级标准,全市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目标,市到县、镇公路实现水泥硬底化。十五期间,梅州市的公路建设总共投入144亿元,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梅揭、梅河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通车里程154.7公里。完成县通镇公路改造544公里,镇通行政村水泥公路改造3666公里,交通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2005年总装机容量197.76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94.3万千瓦;农电“两改一同价”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电价如期降到每千瓦时0.79元以下。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成倍增长。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成效显著,防灾减灾能力提高。通过“两大会战”,农村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公路。

③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5年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3%,比2000年提高17.2个百分点。

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9.79%,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较快,高中毛入学率60%,比2000年提高33.4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嘉应学院在校生达14638人,提前两年实现在校生规模超万人的目标。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梅州”呈现较多亮点。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300.3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3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5%和23.1%。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市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④人民生活稳步改善。

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5元,年均实际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81元,年均实际增长3.5%。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生态梅州”建设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相对稳定,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一控双达标”任务基本完成,2005年环境综合考核为77分。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7.3‰降至4.81‰。平均预期寿命75.9岁,比2000年提高0.2岁。

(2)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①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制约,使国际政治局势总体保持稳定,有利于我市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世界经济总体趋于好转,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有利于梅州市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我市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为梅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我省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振兴东西北规划”,从政策、机制、市场、产业等方面为我市加快发展、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梅揭、梅河高速公路的贯通,改善了梅州的区域环境,进一步拓展了我市的发展空间。

③“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确立和有效实施,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明确了思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打下的基础,特别是“十五”以来形成的逐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梅州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可能。

(3)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困难

①加快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欠发达、贫困落后面貌仍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与全省的差距仍在拉大,脱贫奔康任务较为艰巨;经济结构不合理,以粗放型、低层次产品加工为主的资源型经济仍占主体地位,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压力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

表4--10:梅州市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置

指标

单位

全省

梅州市

在全省的排序

常住人口

万人

9194.00

368.67

5

生产总值

亿元

22367.54

314.4589

21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

24438

7666

19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164.11

97.66

20

房地产开发

亿元

1591.9

9.85

16

基本建设

亿元

3660.98

39.67

19

工业总产值

亿元

35942.74

206.98

18

工业增加值

亿元

9416.39

72.49

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769.94

8842.84

14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6

注: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

②国内外环境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国内市场制约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提高我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国内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格局的形成,使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省内兄弟市之间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迫人,与省内同类地区相比,面临“后无追兵”的境地。表4-10列出了梅州市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可以看出,梅州市属于偏远山区,除人口数量较多(排第5位)外,其他经济地位在全省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技术瓶颈”制约严重,影响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劳动力素质偏低等“人才瓶颈”,更使我市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技术、高层次管理要素的需要和产业升级的需求;而体制性障碍的制约,又使深化改革面临的不同群体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难度加大。

4.3.2梅州市“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1)发展目标

梅州市“十五”期间将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即开放梅州为先导,工业梅州为重点,生态梅州为基础,文化梅州为动力。根据《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划纲要》,相关发展目标如表4-11所示。

(2)发展重点

梅州市工业门类齐全,适应性强,一批现代企业正在崛起,形成了以建材、卷烟、电子、矿产、纺织、陶瓷、机械、电力、食品、农林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以全民、集体、民营、“三资”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体系。“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为把梅州市建成比较发达的山区市,抓住发展工业这个关键,提出实施“抓工业、兴经济”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工业“九条龙”,从而推动全市工业化的进程。目前“工业梅州”已成为梅州市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发展战略的重点。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巩固提高烟草、电力两大优势产业,调整优化建材产业,加快发展机电、电子信息、铜系列加工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培育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陶瓷、工艺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工业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工业竞争力。力争2010年,形成支柱产业主导作用明显、潜力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壮大的工业新格局,支柱产业和潜力产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30户,其中10亿元以上大企业(集团)10户以上。全市创20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知名品牌产值达50亿元以上。技术改造投

表4-11 梅州市“十一五”发展目标

2000年

2010年

人均生产总值

7666元

13000元,年均增长8.5%

全市生产总值

314亿元

5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工业总产值

207亿元

400亿元(含规模以下企业),年递增14%

工业增加值

72.5亿元

2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0%以上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2.2吨标煤

1.9吨标煤,年均下降3.0%

研发经费占GDP比例

18%

30%

环境综合考核

77

85分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5

13.5

耕地面积

16.72万公顷

16.52万公顷

城市污水处理率

10%

50%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降低10%

人口自然增长率

4.8%

5.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695元

11100元,实际增长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181元

5500元,实际增长5.5%

数据来源:梅州市发改局

入达6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30%以上。除了要做强卷烟品牌、优先发展水电外,整合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也是重要的工业发展思路。

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原则,以塔牌、油坑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开发新型建材产品,争取建成若干个以旋窑水泥为主、新型建材为辅的大型建材企业集团,提高水泥产业集约度,延长产业链,促进建材产业健康发展。力争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超50亿元。

4.3.3梅州市水泥需求分析

“十五”期间水泥行业在梅州市工业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形成了拥有近40亿元总资产的一大支柱产业,而且是梅州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建材行业的“顶梁柱”。表4-12列出了2005年梅州市水泥工业经济指标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

表4-12 梅州市2005年工业经济指标统计 (规模以上)

名称

企业数量

/家

从业人数

/万人

工业总产值(现价)

/亿元

工业增加值

/亿元

资产

合计

/亿元

利润总额

/亿元

利税总额

/亿元

梅州工业总计

392

9.47

206.98

72.49

286.75

11.91

46.13

梅州水泥工业总计

49

1.51

29.4

8.3

39.8

0.16

1.92

水泥工业所占比例(%)

12.5

15.9

14.2

11.4

13.9

1.3

4.2

数字来源:梅州市统计局

梅州市水泥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一直维持14%左右,且近3年已连续在全省排第2位。劳动生产率排第8位,尽管没有出口交货值,但梅州市水泥工业的效益指标较好,其盈利水平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排第6位,产品销售率近100%,处于全省第3位,现有水泥企业49家,水泥产量1125万吨,平均生产规模为23万吨,高出全省平均规模(19万吨),在全省排第4位。其中预分解窑水泥熟料产量为245万吨,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27.6%。由此说明,梅州市不愧是我省的水泥生产大市, 水泥产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

然而,梅州市的GDP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量均在全省后几位,因而梅州市水泥自销量很小,其水泥大都销往梅州市以外较发达地区,尤其是当地没有水泥企业的潮汕地区。另外福建龙岩和江西寻乌作为梅州市的邻近地区,也成为梅州市的水泥市场。

由于水泥行业一度成为高利润行业,受利益驱动、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九十年代初、中期梅州市大上快上水泥企业,不少乡镇和企业甚至冒着巨大的市场风险贷款或集资兴办水泥企业。短期行为、盲目上马刺激了梅州市不少水泥企业竞相进行以扩大规模为主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出现规模过小、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无序、低价倾销等不良现象,带来了供大于求、债务沉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目前,梅州市水泥行业亏损面达63.3%,在全省排第5位。由于水泥产品受销售半径的制约,市场有限,部分企业被迫停产或半停产。

根据《广东省建材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2005年广东省水泥总生产能力是9000万吨熟料,共生产水泥8056万吨,约消耗水泥9900万吨。预测2010年将达到11000万吨熟料。

根据梅州市经贸局的统计(由于包含规模以下企业,数据高于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全市熟料生产能力1534.48万吨,全年熟料产量1194.43万吨(规模以上976.万吨),共生产水泥1602.37万吨(规模以上为1125万吨)。梅州市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7.66亿元(若含高速公路建设费则为120.5亿元),年均增长19.9%,估计梅州市2005年自身水泥消费量约200万吨。因而梅州市水泥自销量占当地水泥总产量的比例仅为18%。该市水泥大都销往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尤其是没有水泥企业的潮汕地区,邻近的福建、江西边境地区也成为重要的市场。

表4-13 广东省及梅州市水泥产量变化情况 单位:万吨

年代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广东省产量

5136

5804.1

5989.3

6872.7

7785.2

8055.7

梅州市产量

806

789

820.6

989.7

1096.4

1125

梅州市在全省排位

/

/

2

2

2

2

数据来源: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信息部、中国建材数量经济监理学会

根据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统计数据(2000年以来);近几年梅州市各地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0年以来梅州市历年水泥产量(如表4-13所示)及2005年消费量估计值;《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按照水泥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采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参照国内长远规划(到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系数7~8%,预测结果为:

2010年梅州市水泥总生产能力2000万吨。其中梅州市内部市场需求量约400万吨,外部市场需求量约1600万吨。

从梅州市内部需求趋势看,由于梅州市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势必要加快现代化步伐,人民生活水平、道路设施及住房质量急需改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量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城市建设布局的大规模调整和城市集团的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营造,梅州市本土的水泥需求在2010年以前仍将处于上升时期,水泥自销率将逐步扩大。但外地市场依旧是梅州水泥的主要市场。如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揭东县、揭西县;潮州市的潮安县、饶平县以及梅州市近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江西省的寻乌县。

从梅州市水泥工业结构看,尽管其旋窑水泥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全省范围比较高,但仍然不及全国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立窑水泥以及其他落后生产工艺的淘汰必将为梅州市新型干法水泥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和省内其他地区类似,梅州市“十一五”前三年的新型干法水泥建设步伐将明显加快,目前在建拟建项目预计可形成水泥熟料生产能力387.5万吨(如表4-14所示),加上梅州市原有生产能力(2005年全市熟料生产能力1534.48万吨),水泥产能明显过剩。因此,梅州水泥市场的竞争仍将是十分激烈的。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可能推动梅州水泥工业的重新组合,推动梅州市水泥工业的优胜劣汰。

表4-14 梅州市干法旋窑熟料生产线未来建设情况调查表

建设情况

地点

企业名称

规模

计划投入资金

已投入

资金

预计投产时间

已批复在建项目

蕉岭县

梅州皇马水泥有限公司

日产2500吨熟料

2.5亿元

1.4亿元

2006年底

平远县

宁江建材

日产5000吨熟料

4.66亿元

5000万元

2007年底

已批复拟建项目

蕉岭县

龙腾旋窑水泥有限公司

(油坑集团)

日产5000吨熟料

5.7亿元

200万元

2008年底

数据来源:广东省水泥工业协会、梅州市各地经贸局

5.梅州市企业竞争力分析评价

5.1广东省三大水泥熟料生产基地(简称‘三大基地’)建设概况

5.1.1“三大基地”现状

(1)“三大基地”提出的背景

广东省是水泥生产和消费大省,水泥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但是,在2003年初以立窑为主的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仍占80%以上,而技术先进、产品优质、低耗、环保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仅占7.6%(全国平均水平为23%)。所以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制订《广东省建材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水泥工业要遵循“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原则,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生产工艺。通过发挥区域优势,合理规划和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广东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各地市场的需求、资源分布、交通运输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广东省政府部门把粤北(清远、韶关)、粤西(云浮、肇庆的山区)、粤东(梅州、惠州的山区)作为水泥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进行布局,也叫 “三大水泥熟料基地”,鼓励在三大基地中发展一批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使到2010年三大基地的总规模达到8500万吨,其中:粤西3000万吨(云浮2000万吨);粤北3000万吨(英德2000万吨);粤东2500万吨(龙门10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集中度达70%以上。同时,配合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水泥工业由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粤北、粤西、粤东山区转移的步伐,促进广东省经济的均衡发展。

(2)“三大基地”生产情况

从2003年起至2006年8月底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基地水泥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粤北基地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基地的效果逐步突现出来。目前“三大基地”共有生产企业236家(其中粉磨站13座),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为6855万吨,占全省熟料总生产能力的61.68%。其中,立窑熟料生产能力为3209万吨,占基地熟料能力的46.81%,低于全省63.06%的平均水平;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为3172万吨,占熟料总能力的46.27%,高于全省31.89%的平均水平。

表5-1 2005年三大基地水泥生产情况

基地

所属地区

水泥产量

(万吨)

产量在全省排位

增长率(%)

基地产量累计

(万吨)

基地产量排位

粤北

清远

827.8083

4

31.8

1172.4

2

韶关

344.5931

9

10.73

粤西

云浮

525.7190

6

-2.58

917.6

3

肇庆

391.9103

8

29.46

粤东

梅州

1124.9629

2

2.37

1518.1

1

惠州

393.1808

7

15.9

基地合计

3608

3608

全省合计

8055.7

11.67

8055.7

数据来源: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信息部、中国建材数量经济监理学会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三大基地”规模以上列入统计的190家水泥企业,共生产水泥熟料3337万吨,占全省水泥熟料总产量(6595万吨)的50.6%。其中,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的产量为1120万吨,占基地熟料总产量的33.56%,高于全省24.82%的平均水平。在“三大基地”中粤东基地水泥产量最大。

(3)“三大基地”经营状况

2005年,“三大基地”水泥销售收入96.53亿元,占全省水泥销售总收入的45.72%,实现利润2.62亿元,占全省利润总额64.1%,利税总额8.68亿元,占全省利税总额的55.29%。粤东基地的总产值最大,但利润总额最小。

(4)工艺技术结构及装备水平

目前,“三大基地”中,立窑熟料占46.81%,新型干法旋窑工艺的比例为46.27%,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而粤东基地立窑熟料仍占60.9%,新型干法旋窑熟料的比例也是“三大基地”中最低的,只有39.1%。其工艺技术结构及装备水平见表5-3。

表5-2 2005年三大基地水泥经营情况

基地

所属地区

总产值

(万元)

总产值在全省排位

基地总产值

(万元)

基地总产值

排位

基地利润(万元)

基地利润

排位

粤北

清远

239711.6

4

320981.4

2

21664.2

1

韶关

81269.8

9

粤西

云浮

176378.1

6

288296.8

3

3000.3

2

肇庆

111918.7

7

粤东

梅州

293855.8

2

393545.4

1

1556.7

3

惠州

99689.6

8

基地合计

1002823.6

26221.2

全省合计

2241182

40909.6

基地所占比例

44.74

64.1

数据来源: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信息部、中国建材数量经济监理学会

表5-3 各种工艺汇总表

生产方式

熟料生产能力(万吨)

占熟料生产能力的比例(%)

粤北

粤东

粤西

粤北

粤东

粤西

立窑

1096

1338

775

36.5

60.9

46.8

旋窑

1906

858

882

63.5

39.1

53.2

其中:

窑外分解窑

1690

800

682

56.3

36.4

41.2

合计

3002

2196

1657

100

100

100

数据来源:广东省水泥工业协会

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3172万吨中,日产5000吨有14条,日产3300吨有2条,日产2500吨有7条,日产2000吨有2条,日产1700吨有1条,日产1500吨有2条,日产1200吨有1条,日产700吨有1条。其中,粤东基地日产5000吨有3条,日产3300吨有1条,日产2500吨有1条,日产2000吨有1条,日产1500吨有1条,日产1200吨有1条。

(5)企业平均规模

水泥企业平均规模:在“三大基地”内的236家企业中平均熟料生产能力为29.05万吨,高于全省25.86万吨的平均水平。其中,粤北34.5万吨,粤东23.6万吨,粤西38.5万吨。在2005年统计资料中,实际的熟料产量的平均数为17.6万吨,高于全国16.9万吨的平均水平。其中,粤北16.6万吨,粤东18.0万吨,粤西18.6万吨。规模前十位企业的熟料生产能力3414万吨,占全省熟料总生产能力的30.72%;规模在1000万吨及以上的企业1家,设计生产能力1085万吨;规模在500-1000万吨的企业1家,设计生产能力550万吨。

粤东基地的平均熟料生产能力为23.6万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三大基地”最低。2005年实际平均熟料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能源供应

①燃煤。广东省水泥生产用燃煤, 100%靠外省供应。

烟煤:主要由山西、陕西、河南、贵州等地供应,到粤北厂价520-560元/吨;到粤东厂价560-580元/吨;到粤西厂价500-550元/吨。

无烟煤:主要由湖南、贵州、江西、福建、越南等地供应,到粤北厂价380-400元/吨;到粤东厂价430-450元/吨;到粤西厂价400-430元/吨。

据抽样调查,粤东基地的燃煤到厂价格最高。

②供电:主要靠电网供应,参考电价:粤北(峰谷期)均价0.5~0.6元/千瓦时;粤东均价0.7~0.8元/千瓦时;粤西(峰谷期)均价0.6~0.7元/千瓦时。

粤东基地的梅州市目前没有实行峰谷期差别电价政策,其用电价格为三个基地最高。

(7)品牌建设

全行业共有十六个品牌的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粤北基地占3个品牌;粤东基地占5个品牌,均在梅州市;粤西基地占3个品牌。粤东基地建立了“广东塔牌技术中心”,粤西基地的亨达利企业集团建设 “广东省水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粤东基地具有品牌、技术、人才等优势。

(8)水泥生产用石灰石资源情况

表5-4 各基地石灰石资源情况

基地名称

粤东

粤西

粤北

基础储量(万吨)

41940

44325

122179

资源赋存率

27.61

48.24

104.22

资源赋存排位

3

2

1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2001年),结合2005年4月至6月省经贸委组织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时,各地经贸局填报的《广东省新型干法水泥建设情况调查表》、《广东省已投产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情况调查表》中有关资源情况进行调整。

表5-4反映出,粤北基地的石灰石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资源赋存率高,且资源的勘探、开采规划等工作深度较高。粤东基地资源的勘探、开采等工作深度较低,资源赋存不足。

5.1.2“三大基地”的持续发展

表5-5说明虽然粤东基地已核准并计划于2010年前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数有7条,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930万吨,但该基地总产能大,即使所有生产线按计划投产,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所占的比例也仅有55.34%,低于“三大基地”的平均值,也达不到全省预期60%的平均水平。特别是该基地的梅州市,其后续的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投资项目少,仅有3条生产能力387.5万吨,对基地的贡献率只有42%,发展后劲显得被动、乏力。

表5-5 “三大基地”的持续发展

基地

所属地区

已核准项目将于2010年前投产的生产线数

熟料生产能力

(万吨)

基地新增熟料生产能力

(万吨)

基地熟料生产能力(万吨)

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

(万吨)

所有项目投产后新型干法占比(%)

粤北

清远

4条5000T/D

620

930

3932

2620

66.63

韶关

2条5000T/D

310

粤西

云浮

4条5000T/D、1条2500T/D

697.5

852.5

2509.5

1534.5

61.15

肇庆

2条2500T/D

155

粤东

梅州

2条5000T/D、1条2500T/D

387.5

930

3126

1730

55.34

惠州

3条5000T/D 、1条2500T/D

542.5

基地合计

2712.5

9567.5

5884.5

61.5

数据来源:广东省水泥工业协会

5.1.3粤东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分析小结

(1)发展优势

一是水泥工业具有较好的基础。

二是石灰石资源相对于潮汕地区丰富。

三是沿江、沿边区位优势明显,通过航运、铁路和公路到粤东、珠三角地区和毗邻的福建、江西部分地区运输条件优越。

四是梅州市电力供应充足,劳动力价格较低。

五是水泥产能大,市场占有率高。

六是具有品牌优势,全行业共有十六个品牌的水泥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梅州市占5个品牌。

七是技术优势。省内目前仅有的一家省级技术中心落户广东塔牌集团。

八是政府重视。

(2)存在问题

一是水泥产量大,自身消费能力低,产能过剩大,市场压力大。

二是企业数量大,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

三是企业产值大,利润小,经济效益差,企业经营困难。

四是能源价格高。梅州地区的燃煤到厂价格和电价是三大基地中最高的。

五是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比例低,发展后劲乏力。

六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水泥产品品种单一,98%以上为普通硅酸盐水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七是资源工作深度较低,资源赋存低。石灰石资源开采条件较差,成本偏高。

八是环境容量不足,发展压力加大。

5.2 广东省前10家水泥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对比分析

从表5-6和表5-7可以看出, 在全省十强企业中梅州市占据2家。其中塔牌集团在产量、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三方面指标均处于全省各企业(集团)之首,而油坑集团的上述指标则排在全省前5名内。这充分说明梅州市水泥产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竞争力。

从图5-1看出,东莞华润水泥有限公司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明显高出其它企业;塔牌集团、越秀集团和亨达利公司三大企业的水泥市场份额累计达14.4%,高于其他七家企业市场份额的总和(合计为12.5%)。越秀集团的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企业。

表5-6 2004年广东省水泥企业(集团)按产量次序前十位经济规模指标统计

名称

产量(万吨)

全省

7785.25

广东省塔牌集团有限公司

426.37(1位)

广州粤秀集团

359.24(2位)

广东亨达利水泥厂有限公司

321.9(3位)

蕉岭县油坑企业集团

171.3(4位)

广州石井水泥公司

160.12(5位)

东莞市华润水泥厂有限公司

144.9(6位)

高明中港发展公司

140.31(7位)

广东南华水泥有限公司

122.84(8位)

高明新协和实业公司

120.16(9位)

清远广英水泥公司

101.23(10位)

注:括号内排位为企业在全省的位置。

数据来源: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信息部、中国建材数量经济监理学会

在十大企业中梅州塔牌集团的水泥市场份额仍处于领先位置,但劳动生产率和盈利水平却处于中间位置,而油坑集团由于职工人数在全省企业中排第一,导致其劳动生产率在十大企业中最低。但该企业的盈利水平稍高于塔牌集团,这是因为其销售利润率相对较高。两家企业的利润总额均低于越秀集团和亨达利公司,说明梅州市的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和企业赢利能力不如越秀集团和亨达利公司,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5-7 2004年广东省水泥企业(集团)按产量次序前十位经济指标排位

名称

利润

职工人数

产品销售收入

工业总产值

固定资产净值

资产总额

广东省塔牌集团有限公司

3

2

1

1

5

3

广州粤秀集团

1位

4位

2位

2位

2

2位

广东亨达利水泥厂有限公司

2位

3位

4位

3位

1位

1位

蕉岭县油坑企业集团

4位

1位

3位

4位

7位

4

广州石井水泥公司

5位

8位

6位

6位

10

9位

东莞市华润水泥厂有限公司

6位

106位

5位

7位

6位

8位

高明中港发展公司

18位

6位

7

5位

14位

16位

广东南华水泥有限公司

12位

5位

10位

10位

3位

6位

高明新协和实业公司

125位

7位

9位

38位

50位

32位

清远广英水泥公司

16位

13位

16位

14位

9位

11位

由表5-7可知,亨达利公司的固定资和资产总额在全省企业中排第一位。梅州市塔牌和油坑两大集团处于全省前3~7位的水平,而企业职工装备水平在十大企业中处于落后状态,华润水泥公司则处于领先水平,而高明新协和实业公司和高明中港发展公司的资产获利水平处于绝对优势,如图5-2所示。因此梅州市大型企业的资本竞争力并不高。

5.3 梅州市水泥五强企业对比分析

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主要是从企业规模和经营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尤其是对重点企业与国内、省内同类先进企业进行比较。通过对水泥行业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梅州市主要水泥企业的竞争力与省内内同类先进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5-8 2004年各地市五强水泥企业(集团)相关指标对比

地区名称

水泥产量

(万吨)

生产集中度

(%)

销售收入

(万元)

利润

(万元)

职工人数

(人)

销售利润率(%)

劳动生产率

(吨/人年)

广州市

663.02

8.5

199745.3

31452.4

4661

15.7

1422.5

梅州市

711.49

9.1

297641.2

18028.3

9074

6.1

784.1

佛山市

476.35

6.1

120092.4

758.2

4412

0.6

1079.7

江门市

128.51

1.6

33931.1

-3.8

1757

-0.01

731.4

云浮市

483.79

6.2

149327.4

14462.8

4142

9.7

1168.0

清远市

342.34

4.4

75251.1

1661.8

3803

2.2

900.2

东莞市

309.8

4.0

79409.8

7168.2

1307

9.0

2370.3

肇庆市

234.32

3.0

70130.8

734.0

2723

1.0

860.5

惠州市

164.8

2.1

38778.3

355.5

2364

0.9

697.1

韶关市

98.33

1.3

22166.6

1117.0

1613

5.0

609.6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2004年广东省规模以上水泥产量为7785.25万吨。

注:集团由多个企业组成。

5.3.1与省内前10名水泥生产地市五强企业(集团)对比

在表5-8所列的十个水泥生产地市中,梅州市前5家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水泥产量占全省的比重)最高,但平均劳动生产率较低,仅高于江门、惠州和韶关。从经济效益看,梅州市五强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在10个地市中排第四位,比经济效益最好的广州低近10个百分点,由此表明,梅州市水泥大企业与其它地市相比,只能算大,不能算强。

5.3.2梅州市2004年水泥产量前五强企业经济运行分析

表5-9列出了梅州市2004年按水泥产量次序前五强企业经济指标。从中可以看出,梅州市水泥产量主要集中在二大企业集团,其中塔牌集团和油坑集团的水泥产量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市的54.5%和88.9%,在水泥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和中具有绝对优势。表5-10的结果说明,上述两企业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且油坑集团的赢利能力超过了塔牌集团。然而梅州市2005年水泥

表5-9 梅州市2004年按水泥产量次序前五强企业经济指标(单位:万元)

所属

区域

五强集团企业

水泥

产量

(万吨)

水泥产量

占全市比重(%)

工业总产值(万元)

工业总产值

占全市比重(%)

从业平均人数(人)

劳动生产率(吨/人)

广东省塔牌集团有限公司

426.37

38.9

146009.7

51.1

3277

1301

蕉岭县油坑企业集团

171.3

15.6

108141.9

37.8

3313

517

江区

梅州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

51.63

4.7

10718.7

3.7

972

531

岭县

深圳市淦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33.49

3.1

23518.9

8.2

1415

237

梅县

梅县凯跃水泥实业有限公司

28.7

2.6

1015.3

0.3

97

296

梅州市

1096.4

100

286012.6

100

15397

462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

注:集团由多个企业组成

表5-10 梅州市2004年按水泥产量次序前五强企业经济指标(万元)

所属

区域

五强集团企业

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万元)

资产总计(万元)

资产贡献率(%)

产品销售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销售利润率(%)

广东省塔牌集团有限公司

48942.2

192370.9

25.4

149656.7

9425.3

6.3

蕉岭县油坑企业集团

33854.1

171426.7

19.7

112464.9

8664.4

7.7

江区

梅州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

14531.8

19579.1

74.2

11015.8

92.8

0.8

岭县

深圳市淦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9398.6

18226.4

51.6

23645.8

-154.6

-0。7

梅县

梅县凯跃水泥实业有限公司

953.9

1210.6

78.8

858.0

0.4

0.04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

注:集团由多个企业组成

表5-11 梅州市2005年按水泥产量次序前五强企业情况

所属

区域

企 业

名 称

全市排位

生产

方式

熟料生产能力

(万吨/年)

水泥

产量

(万吨)

利润

(万元)

从业平均人数(人)

劳动生产率

(吨/人)

塔牌集团

(共计8家企业)

1

3家旋窑

5家立窑

433

465.6

7969

2906

1602

油坑集团

(共计7家企业,包括梅江长寿水泥有限公司)

2

1家旋窑

6家立窑

150

204.1

0

2500

816

梅县

梅州永年水泥有限公司

3

立窑

26

60

250

250

2400

平远县裕兴万年水泥有限公司

4

立窑

32

56

91

510

1098

江区

梅州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

(含梅县桃尧水泥厂)

5

旋窑

立窑

76

53

300

490

1082

数据来源:梅州市经贸局及相关企业。

企业的情况发生了改变,如表5-11所示。尽管上述两大集团仍然保持全市前两名,但水泥市场份额降为42%,比2004年下降了12.5个百分点。梅州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依然处于前5名地位,而深圳市淦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县凯跃水泥实业有限公司被梅州永年水泥有限公司、平远县裕兴万年水泥有限公司所取代。尤其是油坑集团的市场赢利水平急转直下,由于其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全市较低水平,集团所属各企业基本处于亏本状态,因而经济效益很低,同时集团效应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梅州市的水泥产业。统计的数字反映了梅州市水泥企业盈利水平在2005年整体有所下降。

5.3.3梅州市各县区水泥企业对县区区域经济的影响

根据梅州市经贸局的调查(如表5-12和表5-13所示),至2005年,梅州市具有法人代表资格的水泥生产企业计69家,其中批准建设的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8条,己建成投入生产有5条,在建和拟建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3条。全市熟料生产能力1534.48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生产能力为378.7万吨,占24.7%。2005年全年熟料产量1194.43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旋窑270.5万吨,占22.6%。2005年在全市生产的1602.37万吨水泥中,蕉岭县无愧为水泥大县,其水泥产量占了梅州市半壁江山,梅县为水泥第二大县,兴宁市、五华县和大埔县水泥产量较低,三地合计才7.4%。

表5-12 梅州市新型干法旋窑水泥企业汇总表

序号

企 业 名 称

熟料生产规模

(万吨/年)

2005年熟料产量

(万吨)

投产时间

1

梅州市金塔水泥有限公司

78

43.5

96.10

蕉岭鑫达旋窑水泥有限公司

155

158

02.6

2

梅县梅雁旋窑水泥有限公司

62

27

2003

3

梅县凯盛旋窑水泥有限公司

46.5

12

2004.10试产

4

蕉岭龙腾旋窑水泥有限公司

37.2

30

2004.3

合计

378.7

270.5

在建

梅州皇马水泥有限公司

77.5

兴宁宁江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155

拟建

蕉岭县油坑集团

155

数据来源:梅州市经贸局

表5-13 梅州市各县区2005年水泥情况调查

地区名称

企业数

熟料生产能力

(万吨/年)

熟料产量

(万吨)

水泥产量

(万吨)

水泥产量比重(%)

梅州市

69

1534.48

1194.43

1602.37

100

蕉岭县

22

692

650

811.6

50.6

梅县

24

439.38

253.13

430.23

26.8

平远县

5

136

141.7

169.35

10.6

梅江区

3

80

51

72.5

4.5

兴宁市

7

96.2

33.9

40.99

2.6

五华县

6

58

31.8

39.3

2.4

大埔县

2

32.9

32.9

38.4

2.4

数据来源:梅州市经贸局

地区名称

水泥工业总产值

(/亿元)

当地工业总产值

(亿元)

水泥工业占当地工业产值比例(%)

水泥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水泥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

水泥工业

利润

水泥销售利润率(%)

赢利水平

梅州市

29.21

206.98

14.1

29.23

100

0.081

0.28

1

蕉岭县

15.51

24.6

63.0

15.8

54

0.14

0.89

3.2

梅县

10.55

62.0

17.0

4.63

15.8

-0.31

-6.79

-24.2

平远县

1.99

11.0

18.1

1.99

6.8

0.07

3.52

12.6

梅江区

1

58.5

1.71

0.93

3.2

-0.04

-4.30

-15.4

五华县

1.04

6.6

15.8

0.82

2.8

-0.01

-1.22

-4.4

兴宁市

未报数据

大埔县

丰顺县

不生产水泥

表5-14 梅州市各县区水泥工业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调查

数据来源:梅州市及各县区统计局

表5-14列出了梅州市各县区水泥工业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从中可以看出,除梅江区外,各县水泥工业总产值占当地工业产值的比例均超过了梅州市的同比数值,尤其是蕉岭县高出了近49个百分点,这说明发展水泥工业有利于当地工业的发展。在全市水泥产品销售收入中,蕉岭县占据一半以上,其赢利水平大于1。值得注意的是平远县的水泥销售利润率高出梅州市3.24个百分点,在当地水泥产业赢利水平高达12.6,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梅县、梅江区和五华县的水泥产业都处于亏损状态,除五华县经济发展落后外,这种亏损并没有对上述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尤其是梅县的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在全市大都处于领先位置,而梅江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均处于优势,因而上述两地区对梅州市内部水泥市场具有一定潜能。

6.梅州市水泥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本报告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四个方面。见表6-1。

(1)工业总产值。是工业生产最终有效成果的价值总和,本报告中用现值表示。单位是万元。

(2)产品销售收入。是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部分,单位是万元。

(3)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活动中追加到劳动对象的价值,单位是万元。

(4)工业增加值率。是反映产出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增加值率越高,

表明产出效率越高。

(5)销售收入占全省的比例。是一个相对指标,用某一区域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全省销售收入的比值表示。

(6)规模增长率。用某一区域的工业总产值与其上一年度的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表示。

(7)利税额。是某一区域该产业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和总和,单位是万元。

(8)利税额占全省的比例。是一个相对指标,用某一区域该产品的利税额与全省利税额的比值表示。

(9)市场占有份额。产业竞争力的大小最终是由市场来断定的;市场占有份额越大,其产业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考虑到数据的可采集性,市场占有份额暂用某一区域的水泥产量占全省水泥产量的比例表示。

表6—1 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总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规模竞争力

1、​ 工业总产值

2、​ 产品销售收入

3、​ 工业增加值

4、​ 工业增加值率

5、​ 销售收入占全省的比例

6、​ 规模增长率

7、​ 利税额

8、利税额占全省的比例

市场竞争力

9、市场占有份额

10、利润总额

11、盈利水平

12、成本费用利润率

13、产品销售率

14、劳动生产率

15、企业平均规模

16、出口交货值

要素竞争力

17、资源赋存率

18、耗电量

19、单位电耗

20、单位能耗

21、等级公路密度

22、职工工资水平

资本竞争力

23、新型干法水泥比重

24、职工装备水平

25、总资产贡献率

26、资产保值增值率

(10)利润总额。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状态指标,反映某一区域产业的效益情况,单位是万元。

(11)盈利水平。是一个比较指标,为某一区域该产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与全省平均销售利润率的比值。

(12)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一个投入产出指标,反映某一区域该产业的工业生产成本及期间费用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用利润总额与全部成本(含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比值表示。

(13)产品销售率。反映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衔接程度,用销售收入与工业总产值(现值)的比值表示。

(14)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企业运行机制和企业人员负担程度的综合反映。劳动生产率高,其产品就低于社会平均生产成本;反之,则高于社会平均生产成本。该指标用水泥产量与职工总人数的比值表示。

(15)企业平均规模。生产规模对水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较大,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固定费用支出越小,有利于降低成本;反之,则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减弱。该指标用水泥产量与企业数的比值表示。

(16)出口交货值。反映某一区域的该产品出口数量,用金额万元表示。

(17)资源赋存率。反映某一区域已探明石灰石资源尚可满足生产使用的

年限,是该区域石灰石的基础资源量与其水泥产量之比。

(18)耗电量。反映某一区域电力消费程度。

(19)单位电耗。反映某一区域单位GDP的耗电量,用千瓦时/万元表示。

(20)单位能耗。反映某一区域单位GDP的耗煤量,用吨标准煤/万元表示。

(21)等级公路密度。反映某一区域主要公路运输网络的密集程度,用每平方公里1~4级以上公路的长度(公里)表示。

(22)职工工资水平。反映某一区域的劳动力成本,用元/人年表示。

(23)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是一个反映产业技术结构的重要指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占水泥总能力的比值表示。

(24)职工装备水平。用固定资产净值与职工人数的比值表示,即每一职工所拥有的固定资产金额。

(25)总资产贡献率。反映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用工业总产值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

(26)资产保值增值率。反映净资产的变化情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用某一区域的资产净值与其上一年度的资产净值的比值表示。

6.1规模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梅州水泥工业已形成了很大的生产规模,2005年与规模竞争力相关的多数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如表6-2和表6-3所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及销售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均居全省第2位,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利税比例)分别排全省第5位和第3位。但由于梅州市水泥规模基数较高,2005年规模增长率相对较低,在全省排第12位。

表6-2 2005年水泥生产规模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表 (单位:万元)

排位

工业总产值(现价)

规模增长率(%)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例

全省总计

2241182

全省总计

12.15

全省总计

2111560.4

100.00%

1

广州市

519961.5

清远市

44.4

广州市

468557.1

22.19%

2

梅州市

293855.8

肇庆市

25.12

梅州市

293628.8

13.91%

3

佛山市

272715.7

茂名市

25.02

佛山市

264627.8

12.53%

4

清远市

239711.6

湛江市

21.04

清远市

234820.2

11.12%

5

江门市

216306

江门市

17.64

江门市

201102.6

9.52%

6

云浮市

176378.1

阳江市

15.33

云浮市

153448.4

7.27%

7

肇庆市

111918.7

广州市

12.08

肇庆市

106099.1

5.02%

8

惠州市

99689.6

惠州市

11.16

惠州市

96727.4

4.58%

9

韶关市

81269.8

韶关市

9.92

东莞市

80528

3.81%

10

东莞市

79775.8

佛山市

9.76

韶关市

77206.5

3.66%

11

茂名市

35314.9

云浮市

8.99

茂名市

33461.1

1.58%

12

阳江市

33939.5

梅州市

2.74

河源市

31481.8

1.49%

13

河源市

33896.1

河源市

-7.61

湛江市

30752.3

1.46%

14

湛江市

33495

东莞市

-12.74

阳江市

26053.3

1.23%

15

中山市

8786.3

中山市

-18.53

中山市

8624.6

0.41%

16

珠海市

4167.3

珠海市

-61.68

珠海市

4441.4

0.21%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

表6-3 2005年水泥生产规模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续表 (单位:万元)

排位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利润总额

利税总额

利税比例

全省总计

606170.8

全省总计

7.64

全省总计

40909.6

全省总计

157051.2

100.00%

1

广州市

133007.6

清远市

100.66

清远市

21440.1

清远市

36261.9

23.09%

2

梅州市

83015.8

肇庆市

32.67

广州市

14322.4

广州市

35744.1

22.76%

3

云浮市

76957.3

茂名市

23.36

云浮市

2986.3

梅州市

19237.3

12.25%

4

清远市

70853.5

江门市

11.81

佛山市

1865.7

云浮市

14745.9

9.39%

5

江门市

58545.8

阳江市

11.42

梅州市

1615.1

江门市

11750.4

7.48%

6

佛山市

55775.7

佛山市

9.06

茂名市

1186.6

佛山市

11013.5

7.01%

7

肇庆市

28605.7

惠州市

7.78

江门市

783.2

肇庆市

6874.4

4.38%

8

惠州市

24826.4

湛江市

6.59

韶关市

224.1

东莞市

6473.8

4.12%

9

东莞市

19505.7

云浮市

-3.56

肇庆市

14

惠州市

5176.7

3.30%

10

韶关市

18814.3

韶关市

-5.78

中山市

-51.8

韶关市

4539.3

2.89%

11

茂名市

11698.1

梅州市

-5.87

惠州市

-58.4

茂名市

2883.8

1.84%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

6.2市场竞争力

梅州市是我省的水泥生产大市,其省内市场占有份额指标高居全省第2位,劳动生产率排第8位,尽管没有出口交货值,但梅州市水泥工业的效益指标较好,其盈利水平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排第6位,产品销售率和平均生产规模分别处于全省第3位和第4位。见表6-4和表6-5。

表6-4 2005年水泥生产市场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表 (单位:万元)

前10名排位

出口交货值

产品销售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省总计

8345

全省合计

94.22%

全省总计

20.53

1

广州市

5066.4

珠海市

106.58%

清远市

9.68

2

云浮市

2028.7

东莞市

100.94%

茂名市

3.66

3

东莞市

1249.9

梅州市

99.92%

广州市

3.16

4

惠州市

0

中山市

98.16%

云浮市

2

5

梅州市

0

清远市

97.96%

佛山市

0.75

6

佛山市

0

佛山市

97.03%

梅州市

0.55

7

中山市

0

惠州市

97.03%

江门市

0.43

8

清远市

0

韶关市

95.00%

韶关市

0.29

9

肇庆市

0

肇庆市

94.80%

肇庆市

0.01

10

韶关市

0

茂名市

94.75%

惠州市

0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

表6-5 2005年水泥生产市场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续表

各地名称

累计产量(吨)

企业个数

亏损企业个数

职工

人数

劳动生产率(吨/人)

劳产率排位

平均生产规模

(吨/个)

平均生产规模排位

广东省

80557405

425

191

92885

867.28

189546.8

广州市

19200554

94

14

15202

1263.03

1

204261.2

5

韶关市

3445931

33

21

6565

524.89

13

104422.2

13

珠海市

103756

1

3

193

537.60

12

103756.0

14

佛山市

9270596

27

2

8179

1133.46

3

343355.4

1

江门市

7619149

43

15

9452

806.09

7

177189.5

9

湛江市

1192676

20

12

3269

364.84

16

59633.8

16

茂名市

1403439

12

3

2558

548.65

11

116953.3

11

肇庆市

3919103

20

8

4294

912.69

4

195955.2

7

惠州市

3931808

28

19

5435

723.42

9

140421.7

10

梅州市

11249629

49

34

15072

746.39

8

229584.3

4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

6.3 要素竞争力

梅州市水泥用灰岩虽然总量大,但资源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供新办或生产接替的后备矿区少,目前获得有资源储量的只有文福储村水泥用灰岩矿区。二是由于梅州市市石灰石资源赋存条件不好,目前大部分矿山采用地下开采,不仅开采成本高,更主要的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各矿山虽然占用有较多储量,但服务年限并不长。三是由于目前全市水泥用灰岩的供应远大于需求,采富弃贫现象比较普遍,资源浪费较大。因此,不仅需要加大勘查力度,而且更需要加强对石灰石开采的调控,加强对开采的监督管理。

梅州市的煤炭资源贫乏,每年缺口约550万吨。八成煤炭依靠外地供应,为确保耗煤企业正常生产,千方百计加大煤炭外购力度势在必行。
梅州市电力消费量在全省排15位。总体而言供电充足稳定,自用有余,可向外输出。但水泥行业是高耗电、耗能产业,梅州市作为水泥生产大市,全市单位GDP电耗在全省排第9位,单位GDP能耗在全省排第3位,这与国家倡导发展节约型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

梅州市公路总里程达11357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7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第5位。居全省山区市前列。

梅州市梅州市职工平均工资13049元,在全省排倒数第5位,处于较低水平。

6.4资本竞争力

十几年来,梅州市立窑水泥企业经过一系列的设备配套和技术改造后,总体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多数企业在“硬件”方面达到了机立窑先进水平。统计数据表明,职工装备水平排8位。且梅州市水泥工业的技术结构较先进,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排全省4位。其他指标,如总资产贡献率排11位,资产保值增值率排9位。如表6-6、表6-7和表6-8所示。

表6-6 2005年水泥生产资本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表 (单位:万元)

前10名

排位

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

职工装备水平(万元/人)

全省总计

1482932.7

全省总计

92885

全省总计

245.5

1

广州市

290319

广州市

15202

东莞市

31.1

2

清远市

254913.4

梅州市

15072

云浮市

30.3

3

云浮市

191981.8

江门市

9452

清远市

27.9

4

梅州市

188013

清远市

9144

珠海市

26.8

5

江门市

125812.9

佛山市

8179

广州市

19.1

6

佛山市

91455.7

韶关市

6565

阳江市

13.6

7

东莞市

80984.6

云浮市

6328

江门市

13.3

8

惠州市

65995

惠州市

5435

梅州市

12.5

9

肇庆市

48290.9

肇庆市

4294

惠州市

12.1

10

韶关市

38253.1

湛江市

3269

佛山市

11.2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

表6-7 2005年水泥生产资本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续表 (单位:万元)

排位

水泥熟料产量(吨)

新型熟料产量(吨)

新型水泥熟料比重

合计

65952859

合计

16365231

合计

24.81%

1

广州市

14008743

清远市

4567086

广州市

33.41%

2

清远市

10058388

广州市

3360789

云浮市

32.98%

3

梅州市

9760461

梅州市

2696729

清远市

32.60%

4

佛山市

7441485

云浮市

2454248.8

梅州市

27.63%

5

江门市

5231233

江门市

1175958

江门市

22.48%

6

云浮市

4764395

肇庆市

977358

肇庆市

20.51%

7

惠州市

3189867.2

韶关市

505411

韶关市

15.84%

8

肇庆市

2864730

阳江市

409486

阳江市

14.29%

9

韶关市

2732430

茂名市

218165

茂名市

7.98%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


表6-8 2005年水泥生产资本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续表 (单位:万元)

排位

工业总产值(现价)

资产总计

资产保值增值率

总资产贡献率

本期

同期

合计

2241181.7

合计

2936232.1

合计

2835520.6

合计

103.55%

合计

76.33%

1

广州市

519961.5

广州市

668066.5

广州市

587263.1

江门市

122.82%

中山市

172.16%

2

梅州市

293855.8

云浮市

441209.3

云浮市

493545

韶关市

118.71%

佛山市

140.27%

3

佛山市

272715.7

清远市

429953.5

清远市

409243.4

广州市

113.76%

肇庆市

116.23%

4

清远市

239711.6

梅州市

398216.6

梅州市

399803.4

惠州市

111.80%

阳江市

102.62%

5

江门市

216306

江门市

212542.9

佛山市

186302.7

清远市

105.06%

河源市

101.87%

6

云浮市

176378.1

佛山市

194421.9

江门市

173046.2

湛江市

104.89%

江门市

101.77%

7

肇庆市

111918.7

东莞市

123723.3

东莞市

129141.3

珠海市

104.81%

韶关市

97.44%

8

惠州市

99689.6

惠州市

114700.9

肇庆市

103643.4

佛山市

104.36%

惠州市

86.91%

9

韶关市

81269.8

肇庆市

96286.9

惠州市

102591.5

梅州市

99.60%

茂名市

81.41%

10

东莞市

79775.8

韶关市

83403.4

韶关市

70260.7

东莞市

95.80%

广州市

77.83%

11

茂名市

35314.9

湛江市

46163.8

茂名市

45567.5

茂名市

95.20%

梅州市

73.79%

数据来源:中国建材协会信息部。


6.5竞争力评价结果

表6—9 梅州市水泥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汇总表

总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综合结果

规模竞争力

1、工业总产值

2、产品销售收入

3、工业增加值

4、工业增加值率

5、销售收入占全省的比例

6、规模增长率

7、利税额

8、利税额占全省的比例

2

2

2

11

2

12

3

3

3.4

市场竞争力

9、市场占有份额

10、利润总额

11、盈利水平

12、成本费用利润率

13、产品销售率

14、劳动生产率

15、企业平均规模

16、出口交货值

2

5

6

6

3

8

4

/

4.4

要素竞争力

17、资源赋存率

18、耗电量

19、单位电耗

20、单位能耗

21、等级公路密度

22、职工工资水平

8

15

9

3

5

17

8.1

资本竞争力

23、新型干法水泥比重

24、职工装备水平

25、总资产贡献率

26、资产保值增值率

4

8

11

9

7.5

综合排位

5.3

按功效系数法,得出梅州市水泥产业竞争力在全省的综合排位第5。其中,规模竞争力排第3,市场竞争力排第4,要素竞争力排第8,资本竞争力排第8,如表6-9所示。相对于梅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在全省倒数的位置,水泥产业显示出绝对优势,因此水泥产业对梅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7.产业发展取向

7.1梅州市水泥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E波特教授研究了许多国家特定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认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

在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第一阶段,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初级资源的投入,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而,在这一阶段,驱动产业竞争力增长的是廉价初级资源的投入,这也是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

在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第二阶段,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分工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竞争的优势主要大规模的分工和专业化提供了规模收益的可能。而规模收益的获取要靠资本积累,以大规模的“机器”形式,或以长时间的“培训”形式出现,这就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大规模的投资形成的规模收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因而,在这一阶段,竞争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

随着经济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农业过剩人口转移已经完成,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全民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积累速度加快,需求结构出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产品生命周期迅速缩短,迫使新产品开发加快,供给结构出现多样化、高质量和小批量的特征。这时,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收益,而以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规模经济已丧失了竞争优势。这就是竞争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创新驱动阶段。

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到第四阶段,即财富驱动阶段,则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时期。

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认为我国地方产业参与国内竞争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土地和初级资源投入的竞争优势,即要素驱动阶段;

第二阶段,在短缺经济背景下,以生产规模的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生产驱动阶段;

第三阶段,在产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背景下,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性能/价格比以及强化销售网络和提高服务水平为特征的市场营销驱动阶段;

第四阶段,以利用规模经济获取规模效益为特征的资本驱动阶段;

第五阶段,以依靠技术创新获取收益为特征的创新驱动阶段。

我们认为,国内学者对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的划分更切合我国的国情。对照梅州市水泥工业的具体情况,由于水泥行业产能明显过剩,利润空间缩小,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水泥企业为求生存,纷纷加强自身的管理、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强市场开拓、完善销售网络,相应地梅州市水泥工业已步入了市场营销驱动阶段(即为第三阶段)。

从国内水泥工业的发展情况看: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在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后,已趋于成熟;设备的国产化、项目法人制度的完善和项目法人的到位使水泥项目的建设投资水平逐年降低,曾困扰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新型干法水泥投资高、建设周期长、项目投产后不能达产达标、经济效益差的难题已彻底解决。在新的形势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我国水泥工业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2005年,全国共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110条,新增熟料生产能力10137万吨,超过改革开放至2000年二十多年间我国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的总和(约7000万吨);2005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产量4.20亿吨,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到40%,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代表着水泥工业发展的技术方向,以其单线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能耗低、劳动生产率高、能够实现文明生产而与立窑生产工艺有着天壤之别(国外水泥生产基本不采用立窑工艺)。目前,浙江省水泥已率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海螺集团的熟料生产能力已达5480万吨,居世界水泥企业排名第7位;济南山水、河北冀东、湖北华新等水泥集团水泥熟料产能也都超过1200万吨。在广东省,海螺集团在英德建设了7条5000t/d生产线,台泥集团计划在英德建设4条5000t/d生产线(其中2条今年投产,2条今年开工建设);光大集团计划在惠州龙门建设4条5000t/d生产线(其中1条今年投产);中材集团与亨达利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了对粤西水泥基地的布局和控制。可以说,我国水泥工业正处于由市场营销驱动阶段向资本驱动阶段(即第四阶段)发展的过渡时期,个别区域如安徽省、广东英德市等已进入了以规模经济作为竞争优势的资本驱动阶段。相比而言,梅州市水泥工业大而不强的矛盾很突出,位居梅州市水泥行业首位的塔牌水泥集团在跨地区发展和资本运营等方面上还只是刚刚起步,而其它企业的差距更大。

由此可见,水泥总量超过1600多万吨的梅州市水泥工业已落后于国内部分省市区、省内其它两大水泥生产基地。梅州市水泥工业的现状必须改变,重要的是必须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并给予足够的政策引导,以完成其向资本驱动阶段的转变。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水泥产品是一种基础性建筑材料,基本上不存在替代产品,也不存在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在生产技术上,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就是水泥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该技术目前已成熟,而且基本走向定型化、标准化,技术差异不大,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向大型化、低耗能、低污染、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总体上看,水泥工业未必像其他行业一样,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经历由资本驱动阶段(产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的转变(产业发展的第五阶段)。换句话说,水泥产业进步的终极应是资本驱动阶段。

7.2梅州市水泥工业的发展定位及分析

7.2.1区位条件是梅州市水泥工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梅州市位于粤东地区,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发展水泥工业的资源基础。与梅州市紧邻的潮汕地区,石灰石资源贫乏,是梅州水泥企业的传统销售市场;惠州、深圳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水泥消费集中,梅州水泥企业在这一区域也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

预测2010年梅州市、潮汕地区(包括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和临省的福建、江西等地)水泥需求量分别为400万吨、1000万吨和300万吨;与2005年相比,水泥需求量约增加500万吨。一方面,梅州市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要,新增的这一部分水泥需求应该用新型干法水泥去补充;更重要的是,梅州市水泥工业结构需要加速调整。若按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60%计算(省经贸委等九部门《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粤经贸工业[2006]430号)中指出2010年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将达到60%),则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700多万吨的新型干法生产能力,平均每年需增加近150万吨,相当于每年应投产一条日产5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7.2.2发展水泥工业的生产要素存在一些的不足

首先,梅州市虽然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受资源赋存条件的限制,多数矿山采取了地下开采方式。一方面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矿石开采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地下开采相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再一方面,较容易诱发小区域的矿山次生地质灾害。这是梅州市水泥工业发展和调整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相关水泥企业的成长和经济效益。

其次,梅州市煤炭资源并不丰富,且电力价格比较高。

“8.7”煤矿事故后,梅州市煤炭企业全面停产整顿,一度煤炭供应十分紧张,煤价飙升。目前,当地水泥生产用煤主要来源于福建龙岩,部分为进口的越南煤,煤炭价格也逐渐回落至正常状态。电力供应方面,梅州市多数县市区电力供应价格较高,一般为0.7—0.8元/千瓦时。而水泥工业是高耗能产业,煤电成本占水泥生产成本的60%以上。由此可见,煤电供应状况对地区水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梅州市的交通运输条件已有质的改善,但铁路运输条件仍然较差。

公路运输方面,“十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44.05亿元,建成高速公路154.8公里,建成二级公路1833.0公里,完成县通镇公路改造544.1公里,完成镇通行政村水泥公路改造3797.48公里;公路密度由“九五”期末的64.42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十五”期末的71.6公里/百平方公里。

水运方面,梅州市水泥企业的相当部分水泥产品通过梅江、韩江销往潮汕地区。但航道通行条件并不理想,还不能成为支撑其水泥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铁路运输方面,广梅汕铁路的建成为梅州市的客货运输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但总体上看,梅州市的铁路运输条件较差,广梅汕铁路的运费水平高于国家铁路。由于上述原因,销往惠州、深圳等地区的梅州水泥产品多采用公路运输,而过高的运输成本对其市场竞争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7.2.3资本驱动阶段的水泥工业的新特点

根据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在第四阶段(即资本驱动阶段)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对于水泥行业而言,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力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技术的进步使水泥生产的能耗水平大幅度下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煤电价格较高的不利影响。比如,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熟料烧成热耗仅为湿法生产工艺的一半,也低于其他小型干法窑和立窑生产工艺;近年新建设的新型干法生产线装备水泥提高,其电耗水平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新型干法线有较大的下降。

(2)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自动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很高。比如,我国水泥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只有770吨水泥/人年(2005年数),而近期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劳动生产率一般可达到3000—5000吨/人年,甚至更高;这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相对于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的一个重要优势。

(3)企业规模扩大后,大集团统一的产品销售,统一的零配件储备、统一的原材料采购都将使其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此外,大集团不断扩张和丰富的建设经验,也使得其在设备采购、土建工程招标方面都拥有了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从而使同样规模的水泥建设项目,大集团的投资成本明显低于其他企业。

(4)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同样规模的水泥生产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减少。在国外,由于普遍采用了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水泥生产普遍实现的文明生产;国外的水泥生产粉尘排放标准一般不超过50mg/m3。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成为新的发展理念。从2005年1月1日起,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实施,标准要求新建生产线一律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并达到与国外标准大致相同的排放水平(颗粒物为50mg/m 3)。新标准还统一了既有生产线排放标准,并设置了18个月的达标过渡期,即要求既有生产线在2006年7月1日前达到新标准,排放限值为100mg/m3;从2010年1月1日起,要求既有生产线执行和新建生产线相同的排放限值(50mg/m3)。届时,梅州市水泥工业粉尘主要排放点的排放量从2005年的12000吨下降到2010年的8000吨,降幅达33%。但由于执法力度多方面的原因,实际运行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水泥企业粉尘排放不能达标,尤其是立窑企业;而近年新建成的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装备水平一般比较高,实现文明生产、达标排放基本没有问题。我们认为,梅州市水泥工业应该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以规模化经营克服一些生产要素的不足,努力改善水泥企业的公众形象,实现文明生产。

7.2.4外部运输和周边地区对梅州市水泥产业发展定位的影响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水泥产品具有体积大、价值低的特点。

一般来说,每吨普通水泥出厂价格在200—300元之间;而由水泥厂到消费市场的运输费用和中转费用,则视具体外部运输条件有很大的变化。对外部运输条件好的企业,其到用户的费用可能只需要20元/吨;而对于远离市场且运输条件不理想的企业,运输与中转费用则可能高达100元/吨。运输方式上,公路适合于短距离的运输,铁路适合于中等距离的运输,水运有更大的市场幅射半径。总体上说,外部运输条件的好坏影响着水泥产品到消费市场的终端价格,因而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很大。

从区位关系看,梅州市紧邻资源贫乏的潮汕地区,完全可能利用其有利的区位条件,通过公路和水运,继续占领潮汕水泥市场的绝大部分;在惠州、深圳市场,由于距离较远,又缺乏适合中远距离运输的水运和铁路运输方式,因此,梅州水泥企业进入这一区域需要慎重。主要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

龙岩地区石灰石和煤炭资源丰富,是福建省最大的水泥生产地区;龙岩市现有水泥生产能力15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400万吨。该市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积极性很高,若在建和拟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能如期完成,则二三年内可新增产能近1000万吨。目前,龙岩水泥主要销往福建省沿海地区(如厦漳泉地区),但产能迅速增长后,预计会与梅州水泥竞争潮汕市场乃至部分梅州市场。由于龙岩地区的煤炭资源优势以及相对较低的电力价格,因此,将有可能成为梅州水泥企业的强大竞争对手。

江西赣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泥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但随着近期万年青瑞金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该地区水泥工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也增长至350万吨左右。据了解,万年青瑞金水泥公司有在广东河源市和平县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的意向,有可能占领河源地区的部分水泥市场并进军惠州、深圳市场。由于区位和交通运输等因素,来自赣州地区的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江西水泥角逐广东水泥市场的前景尚难预计。

珠江三角洲是国内水泥消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东部的惠州、深圳、东莞三市年水泥消费量约3000万吨。这一区域的竞争对手很多,省内正在崛起的惠州龙门水泥占有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粤北(以英德水泥为主要代表)、粤西(以云浮水泥为主要代表)和广州水泥企业也都在积极争夺这一市场;省外竞争对手还有广西、湖南乃至江西水泥。由于运输条件的制约,梅州水泥企业在这一区域不具备竞争优势,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可能导致梅州水泥企业市场份额出现下降趋势。

7.2.5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梅州市发展水泥工业的必要性

梅州市地处粤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666元,仅高于汕尾市排广东省倒数第四位。按照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战略,省内50个山区县将是今后经济发展重点扶持的地区。

建材工业(主体是水泥产业)是梅州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梅州市具有发展水泥工业的资源基础,但深受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以及近期竞争对手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因此,应利用好有利的政策环境,调整发展思路,切实把梅州市水泥工业从过去的粗放型增长,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以现代化水泥工业(低投入、低消耗、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可持续、能循环)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效益型上来,真正做精做强梅州水泥工业。

7.2.6梅州市水泥工业的发展定位

综上分析,梅州市水泥工业的发展定位是:

(1)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继续保持其在本地市场和潮汕地区市场的传统优势地位;

(2)争取政策扶持,改善铁路运输和电力供应等基本要素,以便争取惠州、深圳水泥市场。

7.3产业布局思路

7.3.1水泥熟料生产线布局。

重点发展蕉岭县、平远县、梅县三个水泥熟料主产区,利用主产区内的资源、区位辐射的优势,发展一批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向临近市场的现有水泥企业供应商品熟料或与潮汕平原有条件的地方合作建设水泥粉磨站;

7.3.2水泥粉磨站布局。

在符合条件的梅县、梅江区现有的立窑水泥企业改建或迁建成水泥粉磨站,形成工厂加市场的经营模式。水泥粉磨站建设应符合以下条件:

(1)市场容量大,并有发展前景;

(2)符合市政规划要求;

(3)符合环保要求。拟建水泥粉磨站宜远离城市市区、中心城镇镇区、近郊区(半径3公里范围内)、风景名胜区及军事基地规定不予建设工业项目的区域;

(4)混合材就地取材且丰富,价格低廉;

(5)交通便利,离目标市场近;

(6)水电等基础设施满足要求,且价格优越;

(7)鼓励现有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改建成粉磨站的,其单机粉磨能力必须达到30万吨及以上,球磨机的直径3米及以上或在原有设备中配备先进的粉磨辅助设备;

(8)鼓励采用先进节能的粉磨技术和设备,如采用辊压机等设备;

(9)水泥发散能力必须达到80%以上。

7.4发展方向

7.4.1加快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加快水泥生产由立窑水泥为主向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转变。

世界水泥生产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立窑、老干法窑、湿法窑、半干法窑和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等几次大的技术变革,每次变革都是围绕提高热效率和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展开的。上世纪70年代初,以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干法出现以后,不仅使水泥生产的热效率、大型化、自动化有了更大突破,而且也带动了环保技术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工艺很快就成为世界水泥生产的主流技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线单线规模已达到日产熟料10000吨以上,每公斤熟料热耗降至700千卡(2926千焦),吨水泥综合电耗不超过90千瓦时,粉尘排放率0.01%以下,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5万吨/人年。

在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多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学者在致力于研发沸腾炉等煅烧水泥的新技术,而且在小规模范围内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尤其要替代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工艺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技术仍将是世界水泥工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发展方向。目前,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新型干法技术已占95%以上,其它发达国家也多在80%以上。现代化的水泥工业已经不再是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而是真正体现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特征。水泥工业要实现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大力发展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生产成果的大中型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技术,不断替代立窑和其它落后生产技术。

梅州市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还很低。全市1125万吨的水泥总量中,新型干法水泥只占27.6%,其余全都为立窑和其它落后方法生产的水泥。因此,调整结构即发展先进、淘汰落后的任务很重。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属于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从梅州市具体情况看,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把握好项目准入门槛,原则上不应再建设日产4000吨以下规模生产线;同时,要重视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克服梅州市水泥工业发展上的一些生产要素不足,引导企业加速向以规模效益为特征的资本驱动阶段的发展,做精做强梅州水泥工业。

7.4.2鼓励水泥企业向利废环保型方向发展

(1)废弃物利用方面

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污染物,主要是粉尘污染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等;随着技术的进步,污染物的排放已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这是落后生产工艺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水泥工业可利用大量的废弃物,又是一种理想的污染吸纳型产业。

众所周知,我国科技工作者利用水泥工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长期以来致力于对工业废弃物替代水泥原料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电厂粉煤灰、高炉矿渣、硫铁渣、铜渣、烟气脱硫石膏、电石渣、赤泥等工业废弃物都在水泥生产中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目前,我国水泥生产所需的原料约有20%来自于工业废弃物,使水泥工业真正成为利废大户。这些工业废弃物得到了有效的处置和利用,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也使其它工业没有因为这些废弃物的排放和堆存造成环境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能源问题的突出以及后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的注意力不仅对各种类型的废弃物的化学成分倍加重视,以期在某些工业生产中作为替代原料加以利用;而且开始对那些可燃性废料在燃烧时发出的热量表现出极大兴趣,以期这些热值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由于环境问题,传统的处置废弃物的方法,如废物焚烧炉、垃圾填埋法等受到了严重挑战。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都对利用水泥工业的回转窑来处置和利用生活垃圾、可燃性工业废弃物进行了技术政策研究和工业实践。在各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水泥制造商积极工作,使这项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世界上至少有100多家水泥厂在用可燃性废弃物替代燃料,部分企业的燃料代替率在50%以上。

事实证明,利用水泥工业处置生活垃圾、可燃性废弃物,既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避免为处置这些废弃物而兴建专门的焚烧厂和填埋场而增加的费用。事实也证明,在规范的法规指导、有效的技术装备和科学的工艺操作下,利用水泥工业处置生活垃圾、可燃性工业废弃物是一种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条件下,改善环境、节约能源、提高效益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好办法。

应该指出的是:利用水泥生产处置生活垃圾、可燃性工业废弃物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需要经过一个实践与完善的过程。政府部门要首先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要从法律法规、产品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税收政策、处置废弃物的价格体系等进行系统的补充和完善,促使废弃物的处置和利用过程中物质流和资金流同向流动,以利于保证这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对于水泥企业处置和利用生活垃圾、可燃性工业废弃物(包括一部分危险品),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严格的资质认可和处置许可制度,这种认可和许可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入门台阶要高一些,尽量与国际水平接轨,一定要防止草率决策,简单投产,一哄而起;一旦出现失控,反而极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产品质量的威胁。

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消纳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随着北京水泥厂、上海万安水泥公司、浙江三狮集团、宁波舜江水泥公司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的积极探索,以及产业政策、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介和引导和宣传,我国水泥工业在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将会取得新的进展。

(2)余热利用方面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已开始了利用水泥窑低温余热进行发电的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到七十年代中期,无论是热力系统还是设备都已进入应用阶段。日本水泥工业在回收余热纯低温余热发电方面是应用最广最成功的。2003年日本有水泥窑64台,熟料生产能力8030万吨,近80%的水泥窑带有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平均每吨熟料发电量40Kwh左右,占熟料电耗的70%左右。

我国早期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余热利用多采取废气余热加补燃的形式,即建设能够充分利用新型干法生产线排放的低温余热,再加上适当的补燃,燃用热值小于12550kJ/kg(3000kcal/kg)的劣质燃料的资源综合利用电站(不是新型干法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如冀东水泥厂、北京琉璃河水泥厂、鲁南水泥厂和塔牌集团5000t/d生产线等,都建设有这种形式的余热利用设施,既缓解了用电紧张,又综合利用了劣质燃料以及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是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还没有掌握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过渡性设计方案,不宜作为新型干法生产线余热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对于补燃型的资源综合利用电站而言,利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所建设的余热电站不再配置任何的燃烧设备,所以也不增加任何的烟气、粉尘和废渣的排放点,具有更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并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开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2003年5月第一座国产化纯低温余热发电站——上海万安新型干法水泥窑(1350t/d)纯低温余热发电站建成投产,主要设备和整个系统运转正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我国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新颁布的产业政策也把日产2000t/d及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列为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政策的引导、技术上的突破以及能源价格的上涨加速了纯低温余热发电在我国的普及,并已迅速成为了水泥工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了17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预计到今年年底还将有25套投入运营,到2010年全国将有一半左右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有相应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

8.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8.1培育大企业,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国内外经验显示,大型集团对水泥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足轻重。

海螺水泥集团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集团原有宁国、铜陵2条日产4000吨生产线,90年代后期又相继建成了宁国二线和白马山3#窑2条日产2000吨生产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海螺集团加快了发展步伐,成为一个跨省区的大型水泥生产集团。丰富的生产运营经验和建设经验是海螺集团不断追求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坚实基础;海螺集团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几家拥有日产10000吨级生产线的企业,目前其熟料生产能力已达5480万吨,进入了世界大型水泥公司的行列。尽管安徽省水泥市场容量较小,但海螺集团的迅速崛起使安徽省水泥工业的产业竞争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产业布局迅速向长江沿岸地区调整,资源优势、水运优势弥补了其市场容量和区位条件上的不足,多年来安徽省水泥行业效益指标一直稳居全国前列。

塔牌集团是梅州市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也是广东省水泥行业的排头兵。但和国内其它大型水泥集团相比,塔牌集团无论在技术装备水平上、生产规模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有不少差距。因此,在市场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梅州水泥工业要转变思路,在努力实现产品走出去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产业走出去,在更大的市场空间里得到磨炼和壮大,如支持塔牌集团跨地区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重量级的大型水泥集团,并成长为带动梅州水泥行业发展进步的发动机。

除塔牌集团外,还可选择1~2个有资源、有品牌、有人才、有资本、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大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水泥企业,支持其成长为区域性的大集团,从而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控制能力。

8.2把握有利时机,推动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快,立窑水泥的退出已成为业内外人士高度关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梅州水泥工业必须抓住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行业经济效益下滑尤其是小企业生存困难的时机,争取政策支持,尽早研究并形成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立窑水泥的退出机制,把市场空间让给新型干法生产工艺,以确保产业结构调整稳妥、有序地进行。可借鉴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积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8.2.1尽早出台梅州市水泥工业发展规划或梅州市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一方面,支持新型干法水泥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按照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通知》、省经贸委等九部门《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粤经贸工业[2006]430号)的要求。

(1)通过修订水泥产品质量标准和使用要求,并结合新一轮水泥生产许可证换证机会,尽早制定加快落后水泥企业的退出方案,并公布梅州市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时间表。

(2)各级政府加快兑现在新建水泥项目时签定的“限期等量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承诺书”。

8.2.2坚持“上大改小、上大关小、总量控制”的原则,建立补偿、补贴机制,严格控制水泥产能增长,避免过度竞争。

(1)政府补偿。对于政府部门要求在合法生产期限内的立窑水泥企业退出的,应该给予补偿。参照浙江或省内东莞、花都等地的经验,对退出的立窑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如在规定的淘汰期限内,可按退出时间的先后、企业对当地贡献的大小(上交税收或承包款)、或生产能力等确定不同的补偿标准。

(2)大企业集团赎买立窑水泥企业的生产能力。大企业集团在上新型干法生产线扩大产能的同时,通过产权交易或建立长期商业合作的形式,主动购买部分落后生产能力的市场份额或将条件合适的立窑企业改造为粉磨站,有利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

(3)企业转产转型补贴。立窑水泥企业主动改造和转产,包括:拆除立窑改造成粉磨站;转产墙体材料、商品混凝土、干混砂浆等下游产业。各级政府应从项目立项、资金、技术等给予支持,如从技改经费中拨出专款予以补贴等。

(4)民间基金补贴。通过民间组织设立促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基金,补贴或购买存续的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使其顺利退出市场。

8.2.3自身发展。立窑企业根据自身优势,拆除立窑水泥生产线改建成日产4000以上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对发展条件不理想、立窑水泥淘汰任务比较重、且可能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对策(如在其它方向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适度的倾斜),引导好县区的产业调整,避免出现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局面。

8.2.4集团并购。通过大水泥集团的收购、重组,调整生产结构,合理布局,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

8.3加强执法力度,为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体系作保障,企业就难以自觉地为保护资源、治理污染、履行社会责任支付成本,市场竞争秩序就会陷于混乱,从而导致先进生产力不能健康成长、落后生产力无法淘汰、产业竞争力日渐削弱、市场份额日渐萎缩的局面。因此,对梅州水泥行业而言,应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力争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和税收征管等方面有所突破,营造一个有利于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水泥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8.3.1资源管理方面

首先,矿山开采要逐步走向规范化。相应地,要做好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控制已纳入规划开发的资源区域范围的建筑物建设,减少资源的利用成本和安全事故。借助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等手段,进一步整顿矿山开采秩序,限制民采等落后的矿山开采方式,从严控制小型矿山数量,减少矿山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破坏,避免不规范的矿山开采尤其是不规范的地下挖洞开采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地质灾害。

其次,要在资源分配上向优先向有行业竞争力的大水泥企业倾斜。同时,鼓励并加速大型企业的水泥原料矿山向规范化的台段式开采转变,鼓励和引导水泥企业在加强生产管理、提高工艺控制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利用低品位石灰石,合理搭配使用矿床夹层,提高石灰石资源的利用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实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发展。

8.3.2环保执法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努力实现水泥工业的清洁文明生产。

自2005年1月1日起,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实施;自2006年7月1日起,既有生产线全面执行新标准;环保部门要利用好这一时机,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要求企业切实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如,对超标排放的水泥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实行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要求企业采取限产措施,减少排放量;对治理期限到期后仍不达到要求的企业,要求其停产整治,直至关闭。

8.3.3质量管理方面

要重视并加强与建筑部门的沟通,从应用的源头抓起,提高进入建筑市场的水泥质量门槛。如适当提高建筑标准,重视混凝土使用寿命,借鉴国内其它地区经验,明确限定不准使用立窑水泥的场合。

同时,通过完善水泥质量监督体系和水泥生产许可证管理等手段,严格产品质量管理并发挥好其作用,加速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的淘汰。

8.3.4税收征管及其它方面

税收征管上的漏洞使企业间的竞争基础并不完全平等。一方面,部分水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比较规范,文明生产,依法照章纳税;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很大,偷税漏税现象比较突出,轻质量、轻环保、浪费资源、承担的社会责任很小。所以,尽管小型水泥企业达不到规模化经营,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较差,但仍然有利可图,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此外,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不规范运作也使其在劳动用工以及各项基金的交纳上处于相对有利地位。

因此,各级政府、财税部门和劳动管理部门要制定好监管办法,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为先进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8.4重视资源地质工作,优化地区产业布局

梅州市多数水泥企业对资源地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除蕉岭县外,多数矿山的没有进行深入的资源地质工作。

矿山规模小,开采技术条件较差(有相当部分为地下挖洞开采),进厂石灰石价格高,极大地影响着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在市场条件较好,盈利空间较大的时候,这部分企业还能生存下去;但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先天不足的后果就会暴露无遗,进而给区域的市场竞争秩序带来较大影响。

水泥工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资源地质工作一定要先行。因此,必须结合当地的资源分布特点,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严格新上项目的立项筛选,逐步调整并优化地区水泥工业产业的布局。

8.5争取政策支持,改善运输和电力供应等生产要素

制约梅州水泥工业取得更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运输和电力供应。

由于梅州市远离深圳、惠州等经济发达、水泥消费集中的地区,廉价运输方式的缺失使梅州水泥在这一区域的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即便在潮汕地区,梅州水泥也面临迅速发展起来的福建龙岩水泥的挑战;如果能进一步改善梅江、韩江的水运条件,降低外部运输成本,则将有利于提高梅州水泥在潮汕地区的市场竞争力,继续确保其传统的市场主导地位。

梅州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善山区的运输基础设施有利于其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运输设施的改善首先是解决有无的问题,构建一个纵横交错、方便快捷的运输网络;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运输设施的建设融入当地的经济体系中去,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果广梅汕铁路等基础设施的费用水平能得到降低,对梅州水泥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乃至整个梅州工业体系都将是有益的。

电力价格偏高是广东省普遍存在的问题,能源价格上涨也是近期内难以改变的趋势。但对于正在起步的梅州市,偏高的电力价格则会影响其基础工业的发展和投资吸引力。水泥工业的能源消耗较大,电价水平对其生产成本有很大的影响。与福建龙岩地区相比,梅州市多数县市区的电价水平偏高;即使在省内,梅州地区水泥企业的用电价格也比英德、广州的水泥企业高。这是一个不合理的、且制约梅州水泥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的问题。

因此,建议借助广东省扶持东西两翼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改善梅州市运输和电力供应等基本生产要素

8.6着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已不可逆转。今后的市场竞争,将不再是旋窑水泥与立窑水泥的竞争,而将很快上升为新型干法水泥之间的竞争,大企业、大集团之间的竞争。要想在日趋同质化的水泥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重要的一点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软实力,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和营销管理。

在技术水平相当、资源和其它建设条件已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生产组织和内部管理水平,是降低生产成本、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最合理的途径。

战略管理决定企业的命运,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多少年来,专业化和多元化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不同选择,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和惨痛的教训;企业决策者要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善用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模式,避免出现方向性的决策失误。

应该承认我国水泥行业的营销管理还十分粗放,还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水泥市场竞争。市场销售是企业的龙头,但目前很少有营销经理能从遏制竞争对手的角度思考市场、构建市场。水泥企业要积极学习并引进现代的企业营销理念,也可以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制定企业营销战略;要改变粗放的销售管理现状,利用网络等先进手段收集竞争对手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变简单的运输销售为信息管理;要通过企业形象设计、品牌管理以及产品促销活动宣传,努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如果企业的软实力很强、知名度很高,那么它的市场份额也会得到提高。相应地,梅州水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8.7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8.7.1政府加大技术创新基金投入,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和生产工艺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或补贴。

8.7.2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利用自身优势,采用系统教育和短期集训相结合、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型干法生产企业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例如塔牌集团多年来都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积极开展企业人才培训,使该企业在人才素质和技术攻关,提高产质量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8.7.3政府对各企业引进新型技术人才提供各种便利。

8.8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政府部门在制定水泥工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和新上项目审批时,要充分听取水泥行业协会的意见。协会要主动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加强水泥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和行业预警信息,引导企业投资决策。要积极推广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和帮助企业改进管理,挖潜降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加强行业自律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促进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专业调查,就用51调查网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