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已无成就感,职业不在吸引人
对于不少医生来说,白大褂已无法带来足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有八成以上医生,一年没有带薪休假过,九成以上下班后感觉状态不佳。
“我和我爱人都是医生,每天回到家都不想多说一句话,半夜也可能被叫走。”山西省肿瘤医院肛肠科专家白文启说,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24小时工作制”。“我的孩子非常反感医生这个职业”。《医学界》杂志去年发起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84.7%的医生近一年没有带薪休假过,93.0%的医生每天下班后感觉状态不佳,44.8%的医生感觉“有点累”,48.1%感觉“非常累”。
北大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教授曾披露,内地医生群体超过1/4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35岁以上男性医生高血压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两倍。广州卫生部门公布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17.4%的广州医生护士有过自杀念头。
美国十大年薪最高的工作最具吸引力的岗位中,有7个属于医疗行业。相比之下,国内医生的薪酬则显得非常“寒酸”。2012-2013年度,我国医生年均收入为67516元人民币。其中心胸外科医生以年收入73851元高居我国医生收入榜首。其次是神经科73680元和老年病科73657元,垫底的是中医科55507元及全科49284元。《医学界》的调查显示,有92.7%的医生认为自己工资偏低,其中43.3%为副主任医师、41.8%为主任医师,每月工资仅3000-5000元。
北大经济学教授李玲表示,在种种压力下很多医学生不愿意从事医生职业,在职医生辞职转行的也不在少数。近几年医学类院校的生源“萎靡不振”象,而在国外只有最好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考医学专业。
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的暴力伤医事件不断发生,更是极大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感。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28人受伤,7人死亡。中国医院协会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报告中显示,发生医生受伤事件的医院2008年为47.7%,2012年达到了63.7%。医务人员遭到谩骂、威胁事件从2008年平均每所医院发生的20.6次到2012年的27.3次。医患间的各种冲突让双方都受到了伤害。《医学界》的调查显示,85.8%的医生表示因担忧发生医患纠纷,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进行过防御性医疗。防御性医疗也称自卫性医疗或防卫性医疗,具体包括从实际病情看没有必要的各种化验、检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带有推脱责任性质的转诊及会诊等。
《卫生经济研究》杂志编辑叶向明说,在过去的医疗纠纷中我们假设医生是好人,患者要告倒医生需拿出反面证据。而如今的“举证责任倒置”则把遭遇医疗纠纷的医生假设为坏人,医生要证明自己是好人。在这样的假设中医生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对于一些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就更是非常慎重。这种情况下医生若要救死扶伤就要甘冒风险。由此出现所谓“防御性医疗”,也就在所难免。学界普遍认为,医生的防御性医疗是医疗失误法律诉讼的副产品。近年来防御性医疗已造成医疗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医学技术发展停滞及执业水平下降,还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要真正解决防御性医疗问题,除了加强医务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完善医疗制度,让医生重新建立起对法律和对医患互信有足够的信心。”一名医生表示。优化医生执业环境靠互相理解,更靠改革完善机制。中国社科院医疗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强表示,应重新设计和规范医生薪酬机制。提高医生正当收入,并重塑职业尊严、提高社会地位,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医务工作。
如今,由于医患关系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加上薪资待遇并不高,使得不少医学毕业的大学生不愿从事相关行业。甚至有不少医务人员,辞职转行。想要减缓这一“萎靡不振”的现象,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互相理解,完善制度。